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稳定性超疏水水泥基材料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孔祥清 杜昊然 +3 位作者 殷胜光 章文姣 申宜丹 付莹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201-9208,共8页
通过改性铜网复刻和SiO_(2)相结合共同作用构建水泥基材料微纳米粗糙表面,并采用十八胺接枝腐殖酸作为低表面能物质修饰该表面制备出高稳定性超疏水水泥基材料涂层。研究了涂层中掺入不同浓度SiO_(2)及改性铜网复刻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 通过改性铜网复刻和SiO_(2)相结合共同作用构建水泥基材料微纳米粗糙表面,并采用十八胺接枝腐殖酸作为低表面能物质修饰该表面制备出高稳定性超疏水水泥基材料涂层。研究了涂层中掺入不同浓度SiO_(2)及改性铜网复刻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并测定出SiO_(2)掺入最佳浓度。此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对水泥基材料表面形貌结构及键合情况进行了表征,同时对超疏水水泥基材料的吸水性和涂层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当SiO_(2)浓度为2.5%时,采用浸渍法处理改性铜网复刻过的水泥基材料表面接触角达到峰值158.6°,滚动角低至5.5°;吸水量下降73.5%。此后,经过反复30次胶带剥离表面测试以及刀刮测试涂层仍保持超疏水状态(接触角为150.2°,滚动角为8.2°),证实了该方法处理的涂层表面具有超疏水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水泥基材料 表面特性 微观结构 吸水量 稳定性
下载PDF
水中四环素的高级氧化去除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彭相禹 高艳娇 +1 位作者 殷胜光 陈玉 《辽宁化工》 CAS 2022年第11期1583-1586,1591,共5页
近年来,四环素的产生和使用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何合理地去除水中的四环素已经成为现在水污染控制方向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光分解、Fenton氧化、电化学氧化、过硫酸盐氧化、臭氧氧化方法去除水中四环素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 近年来,四环素的产生和使用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何合理地去除水中的四环素已经成为现在水污染控制方向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光分解、Fenton氧化、电化学氧化、过硫酸盐氧化、臭氧氧化方法去除水中四环素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过硫酸盐 光催化 臭氧氧化 FENTON氧化
下载PDF
震后钢筋混凝土柱耐火性能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刘猛 尹文雯 +2 位作者 殷胜光 温凯 刘英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3-309,共7页
地震次生火灾(post-earthquake fire)是震后间接引发的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次生灾害,不仅造成远大于普通火灾的损失,亦会导致原本结构性能的改变,从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柱震损后的耐火性能,选取了合理的损伤... 地震次生火灾(post-earthquake fire)是震后间接引发的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次生灾害,不仅造成远大于普通火灾的损失,亦会导致原本结构性能的改变,从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柱震损后的耐火性能,选取了合理的损伤指数,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震损钢筋混凝土柱耐火极限模型,并对有限元分析模型与参数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损伤程度、荷载比等参数对震损柱耐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损伤程度和荷载比的增加,震损钢筋混凝土柱的耐火极限减小,且二者对震损柱的耐火极限影响较大;当损伤指数为0.672时,与无损伤柱相比,耐火极限下降了41%;当荷载比为0.6时,轻微破坏的受损柱(即损伤指数为0.132)耐火极限相较荷载比为0.15时下降了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损钢筋混凝土柱 耐火极限 有限元分析 损伤指数
下载PDF
BIM管理平台在北运河甘棠船闸施工中的应用
4
作者 窦存杰 刘松宇 +1 位作者 钱桂玲 殷胜光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23期113-116,共4页
针对传统施工过程管理混乱的现象,结合北运河甘棠船闸工程施工难点,利用BIM管理平台对甘棠船闸进行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劳务管理,并对BIM管理平台应用流程及优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BIM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减少人工... 针对传统施工过程管理混乱的现象,结合北运河甘棠船闸工程施工难点,利用BIM管理平台对甘棠船闸进行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劳务管理,并对BIM管理平台应用流程及优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BIM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减少人工管理成本,降低人力、物力的投入,为后续船闸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管理 BIM管理平台 船闸 质量管理 安全管理
下载PDF
桃树与小麦立体种植效果研究
5
作者 苗全亮 殷胜光 王国梁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期79-79,81,共2页
桃树与小麦立体种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距树干70 cm处的第1行小麦累计遮荫面积为1.8 m2,其后各行面积逐渐减少;距离树干70 cm的小麦光照水平仅在50%左右,产量仅为3 508.5 kg/hm2。在实际生产中,应将桃树的高度应控制在130 cm,冠径为180 cm。
关键词 桃树 小麦 立体种植 产量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