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管癌的生物靶向治疗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殷若哲 陈勇 《肝胆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55-157,160,共4页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原发于胆管系统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起源位置,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两类。IHCC包括起源于...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原发于胆管系统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起源位置,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两类。IHCC包括起源于肝内毛细胆管、段间胆管和叶间胆管的原发恶性肿瘤。EHCC包括起源于左右肝管、肝总管和胆总管的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生物靶向治疗
下载PDF
趋化因子配体18表达水平对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郭欣 吕行 +5 位作者 谢娇贵 乔勃伟 殷若哲 方诚 吕小慧 陈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74-477,共4页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各60例,以免疫组织...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各60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CL18在胰腺癌组织和癌旁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CL18在胰腺癌肿瘤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P〈0.05),且其在胰腺癌组织的表达水平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结论CCL18可作为胰腺癌的标志物之一。其表达水平对于胰腺癌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配体18 胰腺癌 生存分析 临床分期 预后
原文传递
胰腺癌潜在肿瘤标志物的探索及在胰腺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乔勃伟 殷若哲 +4 位作者 方诚 吕行 唐明尧 付航 陈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2期2241-2246,共6页
目的:探索胰腺癌新的潜在标志物,建立夹心法ELISA体系,并初步应用于胰腺癌患者的血清检测。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胰腺癌患者术前后血清进行分析,提纯分析差异蛋白并命名为DAP44,通过杂交瘤技... 目的:探索胰腺癌新的潜在标志物,建立夹心法ELISA体系,并初步应用于胰腺癌患者的血清检测。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胰腺癌患者术前后血清进行分析,提纯分析差异蛋白并命名为DAP44,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出抗DAP44单克隆抗体,用HRP标记法标记抗体,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用制备出的抗体对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组化染色,采用夹心ELISA(DAS-ELISA)法制备抗DAP44检测试剂盒,检测胰腺癌病人和正常人血清DAP44值,比较两者差异。结果:对差异蛋白进行肽段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并融合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DAP44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2D6H5,1E4D6,5B8H12),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效价均在107以上,通过抗体配对筛选确定以2D6H5为包被抗体,1E4D6为酶标抗体时,DAS-ELISA法敏感性最高。两株抗体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癌组织DAP44表达量远高于癌旁。DAS-ELISA法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在0.78-25 ng/mL,检测下线为0.78 ng/mL,此方法检测到的胰腺癌病人和正常人血清DAP44平均含量分别为19.707±1.464和10.653±2.221,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DAP44可能作为潜在的胰腺癌肿瘤标志物,建立的抗DAP44 DAS-ELISA法体系能够初步用于胰腺癌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P4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DAS-ELISA 胰腺癌
原文传递
迷走神经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4
作者 乔勃伟 殷若哲 +3 位作者 方诚 唐明尧 付航 陈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06-411,共6页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示踪剂标记大鼠迷走神经。建立大鼠诱癌(诱癌组,n=20)、诱癌与迷走神经离断结合...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示踪剂标记大鼠迷走神经。建立大鼠诱癌(诱癌组,n=20)、诱癌与迷走神经离断结合(结合组,n=20)以及正常大鼠(阴性组,n=20)三组动物模型。大鼠肝脏进行HE染色,评价各组大鼠病理分级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脏组织内迷走神经递质及相关受体的表达。结果探索出DiI示踪剂标记迷走神经的最佳浓度(1mg/ml)与时间(4天),显示迷走神经在肝脏中的分布及密度。大鼠诱癌模型组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结合模型组(75%比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酰胆碱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诱癌组评分均值显著高于结合模型组和阴性组(分别为9.10、2.30、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蕈碱M1受体免疫组化评分结果显示诱癌组显著高于结合模型组和阴性组(分别为6.00、2.30、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2受体在诱癌组、结合模型组和阴性组中的表达分别为1.30、1.25、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3受体免疫组化评分结果显示诱癌组、结合组和阴性组分别为8.95、6.30、3.60,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迷走神经在DEN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迷走神经 1 1-双十八烷基-3 3 3 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示踪剂 二乙基亚硝胺 神经递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