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腔静脉滤器在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殷述刚 曹健鹏 +2 位作者 黄梅 张秀军 李俊海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2例,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目的: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2例,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术后左颈部转移各1例。其中9例患者行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化疗,2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深静脉导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上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结论:恶性肿瘤及深静脉置管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滤器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下载PDF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98例
2
作者 殷述刚 刘毓键 朱理玮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的防治策略。方法:对98例二次手术的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后复发者多为首次手术单纯结节切除和腺叶部分切除者。再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2%,其中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7...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的防治策略。方法:对98例二次手术的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后复发者多为首次手术单纯结节切除和腺叶部分切除者。再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2%,其中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7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例(暂时性1例,永久性1例)。结论:正确选择术式可降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术后复发率,尽管再次手术困难大,并发症多,但只要掌握必要的手术技巧,术中精细操作,可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甲状腺肿 复发 再手术
下载PDF
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严重股浅动脉病变20例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秀军 戴兵 +6 位作者 黄梅 曹健鹏 刘存发 张楠 殷述刚 李津凯 李俊海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70-1071,I0005,共3页
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传统治疗主要以人工血管移植、腔内血管成形为主。下肢动脉病变治疗后内膜增生、斑块回弹及再狭窄发生率高。一些相对局限、钙化较少的病变,经单纯球囊扩张(PTA)治疗后,1年通畅率约为60%,10年通畅率为14%;血... 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传统治疗主要以人工血管移植、腔内血管成形为主。下肢动脉病变治疗后内膜增生、斑块回弹及再狭窄发生率高。一些相对局限、钙化较少的病变,经单纯球囊扩张(PTA)治疗后,1年通畅率约为60%,10年通畅率为14%;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的中远期通畅率均较低,且支架易发生断裂。外周斑块切除系统是一种在经皮介入治疗技术下将硬化斑块切除并取出体外的导管治疗手段。我科于2010年11月-2011年9月利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对2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硬化斑块切除术,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
下载PDF
26例TASC(Ⅱ)D型股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临床分析
4
作者 刘存发 张秀军 +7 位作者 殷述刚 李俊海 黄梅 曹健鹏 戴兵 张楠 李津凯 王永磊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讨TASC(Ⅱ)D型股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5月采用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浅动脉闭塞26例(26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13例(裸支架组,共植入支架31枚)、Silverhawk斑... 目的探讨TASC(Ⅱ)D型股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5月采用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浅动脉闭塞26例(26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13例(裸支架组,共植入支架31枚)、Silverhawk斑块旋切6例(Silverhawk斑块旋切组)、Viabahn覆膜支架2例(Viabahn覆膜支架组)。腔内手术未成功通过病变者5例给予前列地尔等扩血管药物治疗。通过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螺旋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价疗效;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CTA。结果 26例中成功开通目标动脉21例(技术成功率80.7%),造影证实血流通畅,残留狭窄小于30%,术后患肢缺血症状缓解。术后1周ABI高于术前(0.77±0.10 vs 0.43±0.15,t=7.948,P<0.05)。6个月一期通畅比例分别为裸支架组9/13,Silver-hawk斑块旋切组4/6,Viabahn覆膜支架2/2。结论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动脉闭塞可提高近期通畅率,Viabahn覆膜支架是治疗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闭塞 裸支架 Silverhawk斑块旋切 Viabahn覆膜支架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左侧孤立髂动脉瘤1例
5
作者 曹健鹏 张秀军 +2 位作者 黄梅 戴兵 殷述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30-532,共3页
患者男性,70岁,主因左腹部疼痛继而发现搏动l生肿物9个月,于2012年3月20日入院。查体:左下腹可扪及搏动性肿物,边界触及不清,轻微压痛。双下肢无水肿.皮色皮温正常。
关键词 孤立髂动脉瘤 腔内治疗 覆膜支架
下载PDF
膝下动脉逆穿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松 黄梅 +4 位作者 殷述刚 曹健鹏 李津凯 戴兵 赵文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19-421,共3页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顺行入路失败时逆穿膝下动脉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共25例逆穿膝下动脉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分析靶血管穿刺成功率、靶病变技术成功率...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顺行入路失败时逆穿膝下动脉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共25例逆穿膝下动脉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分析靶血管穿刺成功率、靶病变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患肢ABI数值。结果25例患者中,22例靶血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88%(22/25)。22例穿刺成功患者中,19例导丝通过靶病变后实现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86%(19/22)。术后超声评估膝下动脉穿刺点无出血、血肿、夹层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0%(0/22);19例逆穿技术成功患者术后ABI(0.66±0.10)较术前ABI(0.35±0.14)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顺行操作失败时,膝下动脉逆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微创介入治疗 膝下动脉逆穿
下载PDF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殷述刚 戴兵 +2 位作者 黄梅 张松 张楠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急性缺血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制订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天津医院的91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合并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急性缺血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制订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天津医院的91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合并S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切口分泌物样本,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1例患者的分泌物样本中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78.02%,共检出71株病原菌,其中,53株为革兰阳性菌占74.6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18株为革兰阴性菌占25.35%,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株数较多,对利福平、庆大霉素的耐药株数较少。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环丙沙星的耐药株数较多,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的耐药株数较少。结论革兰阳性菌是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患者SSI的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医生应选取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 手术部位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分析
原文传递
可转换型与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津凯 阚世廉 +7 位作者 李俊海 张秀军 黄梅 殷述刚 黄俊杰 曹健鹏 刘存发 戴兵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69-572,共4页
目的评价可转换型与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将81例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患者分成2组,分别放置可回收型和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81例静脉滤器均成功置入预... 目的评价可转换型与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将81例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患者分成2组,分别放置可回收型和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81例静脉滤器均成功置入预定部位。50例可回收滤器,拦截血栓13例(26%),倾斜9例(18%);成功回收47例(94%),回收平均耗时(5.2±2.2)min。31例可转换滤器,拦截血栓8例(25.8%),倾斜1例(3.2%);成功转换30例(96.8%),转换平均耗时(4.2±1.6)min。在滤器倾斜发生率和滤器操控平均耗时上,可转换组均优于可回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0,P=0.049;t=2.313,P=0.023)。围手术期内2组均未发生滤器折断、移位、穿透血管壁等严重并发症。共7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8%,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两种腔静脉滤器均能安全、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发生率。但可转换型滤器具有操作简便、转换耗时少、滤器倾斜率低、不需要取出等优势,因而更能减少因滤器置入所导致的近远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肺栓塞
原文传递
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滤器置入术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俊杰 张秀军 +6 位作者 黄梅 殷述刚 赵子源 李楠 肖磊 刘利国 王永磊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61-662,共2页
近年来,随着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应用数量的增加,其置入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屡见不鲜。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可以快速溶解血栓、缓解患肢肿胀症状、减轻后遗症。
关键词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滤器 置入术后 溶栓治疗 置管 导管直接溶栓 溶解血栓 患肢肿胀
原文传递
临时性滤器在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存发 李俊海 +7 位作者 黄梅 张秀军 曹健鹏 张楠 李津凯 戴兵 殷述刚 王永磊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8-309,共2页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是中心静脉置管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并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为7%~35%。天津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对21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临时滤器保护下安全拔除中心静...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是中心静脉置管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并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为7%~35%。天津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对21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临时滤器保护下安全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有效防止肺栓塞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相关性 临时滤器 临时性 严重并发症 应用 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导管
原文传递
支架置入与斑块旋切治疗TASCⅡA、B型股浅动脉病变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李津凯 孔敬波 +6 位作者 黄梅 曹健鹏 殷述刚 戴兵 张楠 张松 赵文鲁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与斑块旋切治疗下肢动脉短段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符合泛大西洋协会指南(TASC)Ⅱ分型为A、B型股浅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两组纳人研究,支架置人组50例(50条动脉)和斑块旋切组50例(50条动脉).Rutherfor...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与斑块旋切治疗下肢动脉短段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符合泛大西洋协会指南(TASC)Ⅱ分型为A、B型股浅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两组纳人研究,支架置人组50例(50条动脉)和斑块旋切组50例(50条动脉).Rutherford分级3~5级。通过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在技术成功率、治疗成功率、首次手术费用、通畅率、术后踝肱指数(ABI)、保肢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支架置人组与斑块旋切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和86%(P>0.05)。术后AB1分别为0.82±0.19和0.80±0.27(P>0.05)。首次手术费[(34820±1051)元比(45635±1358)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98.0%比98.0%)、1年(89.8%比85.7%)及2年(73.5%比68.8%)—期累积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二期累积通畅率(81.6%比7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肢率(97.9%比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和斑块旋切治疗TASC A、B型股浅动脉病变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破行 股浅动脉 支架 斑块旋切
原文传递
利伐沙班在儿童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侯微 冯鑫 +2 位作者 张金红 殷述刚 房德敏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0-275,共6页
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口服抗凝剂,具有明确的药学特性,是当前多种成人血栓栓塞性疾病(thromboembolic disease, TED)的一线治疗药物。随着儿童抗凝用药的需求日趋增多,利伐沙班在儿科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笔者通过... 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口服抗凝剂,具有明确的药学特性,是当前多种成人血栓栓塞性疾病(thromboembolic disease, TED)的一线治疗药物。随着儿童抗凝用药的需求日趋增多,利伐沙班在儿科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文献,总结0~18岁儿童TED的流行病学特点、凝血系统特点,综述利伐沙班在此类特殊人群中的药学特性、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关研究,以期为儿科临床合理应用利伐沙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儿童 血栓栓塞性疾病
原文传递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手术与腔内治疗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健鹏 李俊海 +6 位作者 张秀军 黄梅 殷述刚 刘存发 张楠 李津凯 戴兵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46,共2页
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CA)、无名动脉(innominate artery,IA)狭窄或闭塞,常表现为患侧上肢无力、发凉、脉弱,严重者可导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即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 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CA)、无名动脉(innominate artery,IA)狭窄或闭塞,常表现为患侧上肢无力、发凉、脉弱,严重者可导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即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过去本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同行将腔内治疗方法作为首选.天津市天津(天和)医院2005年2月至2011年12月治疗SSS患者37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腔内治疗 外科手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artery 椎动脉血流 无名动脉 患侧上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