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当代诗歌中的反隐喻现象
- 1
-
-
作者
母一娜
李心释
-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4-49,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朦胧诗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问题研究"(11BZW096)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反隐喻"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诗歌出现的新特征,表现为在诗歌创作中拒绝使用隐喻等修辞,使诗歌在接近现实、意识的状态中恢复语言的创造性。西方反隐喻诗歌一方面表现为客观化写作,将大量生活元素融入诗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意识流写作,使词语在流动的语言中消解掉固定意涵。而在中国,上海诗人王小龙在80年代中期针对朦胧诗的弊端践行了"反对意象化"的写作,是中国反隐喻的先声。90年代的于坚、韩东继续在反隐喻的道路探索,并丰富了反隐喻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追溯诗歌中反隐喻产生的源流,对比中外反隐喻观的差异,再结合具体诗歌,阐释反隐喻背后语言观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后现代诗歌
隐喻
反隐喻
反语言
中外诗歌
-
Keywords
metaphor
anti - metaphor
anti - language
contemporary poetry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