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地区8个薄壳山核桃品种叶片光合生理测定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惠川 何丙辉 +4 位作者 刘玉民 陈林 李薇 吴耀鹏 毕贇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3,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光合参数等叶片相关指标的研究,探索其在重庆地区的光合能力及生理适应性差异,明晰薄壳山核桃叶片光合参数与其他叶片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为薄壳山核桃的栽培及选育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个薄... 【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光合参数等叶片相关指标的研究,探索其在重庆地区的光合能力及生理适应性差异,明晰薄壳山核桃叶片光合参数与其他叶片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为薄壳山核桃的栽培及选育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个薄壳山核桃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5年生幼树的叶片比叶质量(SLW),叶绿素(Chl)含量及氮、磷、钾含量,并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响应、CO;响应曲线。【结果】1)8个薄壳山核桃品种的光合特征参数在品种间有所不同;光合能力以‘YLC35’最强,‘YLC13’次之,‘YLJ042’‘YLJ5’最弱;CO;利用效率以‘YLC35’‘YLC13’最高,‘YLC29’‘Mahan’最低。2)各品种的单位质量叶氮(N_(mass))、单位质量叶钾(K_(mass))、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光合磷素利用效率(PPUE)、SLW、Chl含量、光合氮分配比例存在差异。‘YLC35’的Chl含量、N_(mass)均最高,且其具有最大PNUE及光合氮分配比例。3)薄壳山核桃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与Chl含量、分配到羧化系统的氮(P;)呈显著正相关;PNUE与P;呈显著正相关,与SLW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相较于其他品种,‘YLC35’对本地环境适应性更强,其具有最大的光合潜能、高效的资源捕捉及利用能力。叶片部分特征参数是影响薄壳山核桃光合能力的重要因素,更高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氮分配比例提高了薄壳山核桃的光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光合作用 光响应 叶片性状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曾江敏 何丙辉 +5 位作者 苏锋 李少华 冯梦蝶 毕赟斐 谢荣仙 黎俊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9-115,共7页
为研究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植被(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团特征。结果表明:1)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 为研究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植被(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团特征。结果表明:1)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分形维数D在2.62~2.64之间;逆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0.05~0.01 mm,分形维数D在2.64~2.66之间。顺向坡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大于逆向坡,其余粒径含量均小于逆向坡(P<0.05),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比逆向坡好。2)顺向坡林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花椒地和灌草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逆向坡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为灌草地>林地>花椒地;逆向坡为花椒地>灌草地>林地。3)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0.001 mm粒径拟合度最好(R2=0.974),与0.05~0.01 mm粒径拟合最差,且与<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0.005~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并随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土壤全钾、有机质、粉粒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随MWWSA的增大而显著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抗蚀性评价和肥力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林草措施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特征 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不同土壤容重水平下喀斯特黄壤分离能力水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冯梦蝶 陈展鹏 +5 位作者 何丙辉 梁珂 张海香 郑颖 毕贇斐 李天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通过开展不同流量(20,30,40,50,60 L/min)条件下的室内模拟细沟水流冲刷试验,研究不同容重(1.06,1.15,1.18,1.21 g/cm^(3))对喀斯特黄壤分离能力(D c)的影响,并建立土壤分离能力预测经验模型。结果表明:流量与容重均显著影响土壤分离能... 通过开展不同流量(20,30,40,50,60 L/min)条件下的室内模拟细沟水流冲刷试验,研究不同容重(1.06,1.15,1.18,1.21 g/cm^(3))对喀斯特黄壤分离能力(D c)的影响,并建立土壤分离能力预测经验模型。结果表明:流量与容重均显著影响土壤分离能力,当容重为1.06 g/cm^(3)时,D c随流量呈幂函数递增,而在其他更高的容重条件下,D c随流量呈线性增加;同一流量条件下,D c随容重增加呈线性减小,且减少趋势在高流量条件下更为明显;幂函数方程可分别描述D c与水流剪切力(τ)、水流功率(ω)、单位水流功率(P)、过水断面单位能量(E)间的关系,利用水流剪切力来预测土壤分离能力(R 2=0.96)更为理想;细沟可蚀性系数(Kτ、Kω、K P、K E)及临界水动力学值(τC、ωC、P C、E C)随容重增加均呈减小趋势,且容重与细沟可蚀性系数(Kτ、Kω、K P、K E)间存在线性关系。研究结果为阐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机理、建立该地区土壤侵蚀过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水动力学特性 土壤分离能力 容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