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库欣病的最佳治疗选择:再次手术还是放疗
1
作者 许军鹏 张艳阳 +3 位作者 刘斌 陈芋含 毛之奇 余新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比较经蝶切除术(TSS)和放疗(RT)治疗复发性库欣病(CD)的缓解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患者诊疗选择提供临床证据学的支持。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8例复发性CD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 目的比较经蝶切除术(TSS)和放疗(RT)治疗复发性库欣病(CD)的缓解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患者诊疗选择提供临床证据学的支持。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8例复发性CD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TSS组(26例)与RT组(22例),其中TSS组患者接受TSS,RT组患者接受RT,在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TSS组与RT组患者缓解率分别为57.7%(37.3%~78.0%)和50.0%(27.3%~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两组患者1年后复发率分别为7.7%(3.3%~18.7%)和9.1%(4.0%~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3.3%~18.7%)和4.5%(-4.9%~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结论本研究比较了目前在临床常用的治疗复发性CD的手术和RT两种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缓解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库欣病 经蝶切除术 放疗 并发症 缓解率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在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毛之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4-75,共2页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大脑内植入电极,对特定的神经核团或环路进行电刺激,从而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症状。DBS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原理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和输出,该疗法治疗运动障...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大脑内植入电极,对特定的神经核团或环路进行电刺激,从而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症状。DBS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原理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和输出,该疗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用量。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类以异常的肌肉活动或运动功能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原发性震颤、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我们团队通过采用不同的神经核团或环路选择合适的刺激靶点,如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部和丘脑腹中间核,基底核等,针对不同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开展DBS治疗,取得了良好手术效果和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运动障碍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功能神经外科微血管减压手术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艳阳 许军鹏 +2 位作者 饶维 毛之奇 余新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3期2270-2276,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2年12月在本院功能神经外科病区进行规范化培训的40名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虚拟现实互动教... 目的观察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2年12月在本院功能神经外科病区进行规范化培训的40名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虚拟现实互动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两组,每组各20名。对于虚拟现实互动教学组,在术前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构建出血管神经压迫的虚拟现实模型,通过模拟手术体位、手术入路三维立体观察虚拟现实的模拟,并结合微血管减压手术中手术显微镜下的讲解,让学生判断有无血管神经压迫以及分析责任血管与神经的空间解剖位置关系。在教学阶段结束后对两组学员进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相应临床理论的知识考核,内容以教学内容为主。同时两组学员在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授课方式的满意度、创新性认可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反馈。结果虚拟现实互动教学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88.95±2.80)分,传统教学组理论考核成绩为(81.65±5.84)分,虚拟现实互动教学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虚拟现实互动教学组对其授课方式的满意度、创新性认可度高于传统教学组,同时虚拟现实结合的教学方法相较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更容易提升初次接触功能神经外科规培住院医师的兴趣,在学习上带给他们更大的帮助,虚拟现实在功能神经外科血管减压术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低学生尽快掌握后颅窝血管神经复杂的解剖,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结论多模态神经影像融合的虚拟现实互动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术前影像学、后颅窝神经血管解剖及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教学内容掌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影像 虚拟现实 微血管减压手术 教学应用
下载PDF
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毛之奇 余新光 +4 位作者 凌至培 潘隆盛 崔志强 徐欣 孙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例未能准确定位致灶的癫患者均行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后复查CT和MRI,记录电极偏差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计算平均值... 目的探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例未能准确定位致灶的癫患者均行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后复查CT和MRI,记录电极偏差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计算平均值,以评价手术准确性;术中记录电极相关出血事件,术后随访时复查CT或MRI记录电极相关出血或缺血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手术安全性。结果 6例患者术前计划植入电极37根,术中实际植入37根,成功率达100%。植入电极主要分布于颞叶内侧、海马和岛叶(5例)、顶枕叶(1例)。电极尖端最大偏差距离为8.79 mm、最小偏差距离为1.14 mm,平均(3.65±1.82)mm。术中无一例发生电极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复查头部CT和MRI均未见电极相关出血或缺血事件。术后随访3~5个月(平均3.67个月),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电极折断、头皮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简便、快捷,电极植入准确性高、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 电极 植入 立体定位技术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毛之奇 焦力群 +1 位作者 余新光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1808年,Cooper报道了第1例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并对该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获得成功[1-2],之后陆续有学者对此类动脉瘤的治疗进行了报道.而de Jong等[3]对颈动脉球部的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进行了定义,认为颈动脉球部扩张,其程度达到颈... 1808年,Cooper报道了第1例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并对该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获得成功[1-2],之后陆续有学者对此类动脉瘤的治疗进行了报道.而de Jong等[3]对颈动脉球部的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进行了定义,认为颈动脉球部扩张,其程度达到颈总动脉扩张直径的1.5倍,便可称为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据此Attigah等[4]认为,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直径超过本身直径的50%,便可定义为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动脉疾病 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 综述
下载PDF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毛之奇 李萌 +1 位作者 马妍 凌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17例接受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17例接受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以及日常工作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17例患者入院时平均mRS评分为1.06±0.87、ADL评分91.10±10.30,分别施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8例)、颈外动脉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5例)、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3例)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1例)血管吻合或搭桥术,以及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孤立术。共随访19~39个月,平均28.67个月,其中手术相关病残率为5.88%(1/17)、病死率5.88%(1/17),总体病死率11.76%(2/17);平均mRS评分1.07±1.16,ADL评分96.40±10.30。结论对于难以通过手术直接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复杂动脉瘤患者,采用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可获得较好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随访研究
下载PDF
Silk血流导向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4
7
作者 毛之奇 张鹏 +1 位作者 叶明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518-522,共5页
目的 探讨Silk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0年4月1日-2011年10月30日应用Silk支架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为29~71岁,平均(51.7±11.7)... 目的 探讨Silk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0年4月1日-2011年10月30日应用Silk支架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为29~71岁,平均(51.7±11.7)岁.30例动脉瘤患者有31个动脉瘤,30个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除1例患者床突上段有两个动脉瘤为小动脉瘤(分别为3 mm×4 mm和2 mm×2 mm)外,其余均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最大径 〉15 mm),左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结果 ①30例患者中3例置入2枚Silk,1例置入3枚Silk,其余患者置入1枚Silk.1例(3.3%)支架未能到位,治疗失败,1例(3.3%)第3天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停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3个月复查DSA,显示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治疗后第19天消化道出血,停用抗凝药物后出现脑梗死.②17例(56.7%)患者获得了6个月的DSA随访,动脉瘤完全或几乎消失2例(11.8%),动脉瘤及颈内动脉同时闭塞的患者3例(17.6%),动脉瘤部分显影的患者12例(70.6%).结论 对使用常规弹簧圈难以致密栓塞的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或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Silk支架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但短期内动脉瘤闭塞率较低,其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Silk血流导向支架
下载PDF
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与肌肉运动诱发电位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毛之奇 陆永建 方泽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60-1863,共4页
目的了解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肢体肌力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EP)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家兔随机分为打击组和对照组共9组,打击能量分别为0、50、75、100、125、150、175、200、250gcf。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实验兔双后肢肌力、ME... 目的了解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肢体肌力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EP)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家兔随机分为打击组和对照组共9组,打击能量分别为0、50、75、100、125、150、175、200、250gcf。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实验兔双后肢肌力、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在第4周末取家兔脊髓固定,脊髓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观察,测量NF光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脊髓受到外伤打击后,术中MEP的表现是出现或消失,即"有或无",并与伤后实验兔后肢运动功能状态、术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微丝NF光密度相关。伤后4周实验兔的后肢MEP潜伏期延长程度与肌力下降呈线性相关,但其波幅与伤后肌力变化无相关。结论在脊髓损伤中可以通过肌肉MEP的"有或无"作为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 肌力
下载PDF
后颅窝脑肿瘤手术中颅神经电生理监护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毛之奇 陆永建 +3 位作者 曾白云 朱世强 柯彦斌 龙斌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9期5-6,共2页
目的:研究在后颅窝肿瘤切除术中运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颅神经功能。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后颅窝脑肿瘤患者23例,所有患者在肿瘤切除过程中均监护第Ⅴ、Ⅶ、Ⅸ、Ⅻ对颅神经,分析效果。结果:肿瘤全切17例,肿瘤近全切3例,肿... 目的:研究在后颅窝肿瘤切除术中运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颅神经功能。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后颅窝脑肿瘤患者23例,所有患者在肿瘤切除过程中均监护第Ⅴ、Ⅶ、Ⅸ、Ⅻ对颅神经,分析效果。结果:肿瘤全切17例,肿瘤近全切3例,肿瘤部分切除3例。术后3个月House-Brackmann面瘫Ⅴ级患者2例,Ⅲ~Ⅳ级3例,Ⅰ~Ⅱ级18例;吞咽功能减退2例。结论:后颅窝脑肿瘤手术中监护第Ⅴ、Ⅶ、Ⅸ、Ⅻ对颅神经肌电图能保护患者相应的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 肿瘤 颅神经 电生理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烟雾病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
10
作者 毛之奇 李萌 +2 位作者 马妍 谌燕飞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662-665,共4页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并伴有脑底异常血管网生成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血管狭窄、...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并伴有脑底异常血管网生成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血管狭窄、闭塞后的慢性缺血与缺血后的血管新生。在胚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内皮祖细胞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对策略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之奇 周志衡 +1 位作者 余新光 王家骥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0年第3期216-218,232,共4页
全科医师为社区患者提供和协调一切卫生保健服务,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我国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在最新修订的培训细则中,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也有明确的要求。最近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全科医师为社区患者提供和协调一切卫生保健服务,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我国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在最新修订的培训细则中,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也有明确的要求。最近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了既往全科住院医师培训的"短板",影响了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和策略的修订,借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的特殊时期,探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和方法,提出采用线上理论教育,临床实践教育、典范教育、以科研为载体的创新教育等方法,为全科住院医师开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各类传染病的防治、医学历史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等内容的培训。借助疫情的机会,强化全科住院培训医师应对与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全科医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分层分流救治能力、把控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健康指导的能力,为健康中国培养出更多更好具有国家情怀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载PDF
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后后肢肌力与脊髓病理神经微丝(NF)变化的关系
12
作者 毛之奇 陆永建 方泽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685-1687,共3页
目的了解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肢体肌力的变化和脊髓病理变化,神经微丝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家兔随机分为打击组和对照组共9组,打击能量分别为0、50gcf、75gcf、100gcf、125gcf、150gcf、175gcf、200gcf、250gcf。打击后第... 目的了解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肢体肌力的变化和脊髓病理变化,神经微丝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家兔随机分为打击组和对照组共9组,打击能量分别为0、50gcf、75gcf、100gcf、125gcf、150gcf、175gcf、200gcf、250gcf。打击后第1天、第3天、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记录实验兔双后肢肌力并与第4周末取家兔脊髓固定,NF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观察,测量NF光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脊髓受到外伤打击后,损伤越重,兔肌力Tarlov评分越低,脊髓的病理变化越显著,皮质脊髓侧束NF光密度越少。结论在脊髓损伤中可以通过脊髓损伤的病理程度和NF数量多少作为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微丝
下载PDF
血清S100B和MBP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晞 毛之奇 +2 位作者 李波 陈盛强 曹国彬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和MB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名健康人和108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和MBP水平。结果108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2 h血清S100B水平升高,重型、中型和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血清MBP...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和MB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名健康人和108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和MBP水平。结果108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2 h血清S100B水平升高,重型、中型和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血清MB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MBP浓度(P<0.01);而不同组别颅脑外伤患者血清MB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S100B和MBP检测可作为诊断早期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B MBP 颅脑损伤
下载PDF
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欣 凌至培 +3 位作者 余新光 潘隆盛 崔志强 毛之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丘脑底核(STN)是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主要靶点,使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准确地发现STN的感觉运动区,提高治疗精准度,提高DBS治疗效果;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和风险目前介绍的比较少。现通过10例帕金森病S... 目的丘脑底核(STN)是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主要靶点,使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准确地发现STN的感觉运动区,提高治疗精准度,提高DBS治疗效果;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和风险目前介绍的比较少。现通过10例帕金森病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精准定位作用与风险。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1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4~5个通道),同步使用评分法记录,结合宏电极刺激结果,选择最终置入刺激电极的通道,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不同,测量通道的长度。结果不同的通道显示了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以及其放电的强度与长度。比较最后电极植入通道与术前的预设中心靶点显示:左侧STN:放置中心位置6例,非中心4例,其中前方2例,外侧1例,内侧1例;右侧STN:中心位置5例,非中心5例,其中外侧4例,内侧1例,STN感觉运动区的通道长度:左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5±1)mm(3~6 mm),右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3±0.7)mm(4~6 mm)。10例患者手术中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 10例患者中选择预设靶点即中心靶点的比例只有50%~60%,有40%~50%的患者最终放置植入电极的位置与预设的靶点不同。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覆盖整个STN,通过记录其电信号并分析比较,可以准确显示出STN的运动区域,选择最佳的通道植入电极,提高DBS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是DBS手术中一种可以提高精准定位,同时也非常安全有效监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微电极记录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5个不同刺激靶点的长期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欣 凌至培 +9 位作者 余新光 张剑宁 许百男 崔志强 毛之奇 潘隆盛 宗睿 张利为 张旭 万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404-408,413,共6页
目的探讨丘脑前核、丘脑底核、海马、杏仁核及中央中核等5个不同刺激靶点行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丘脑前核、丘脑底核、海马、杏仁核和中央中核等5个不同靶点电刺激术治疗的43例药物难治性... 目的探讨丘脑前核、丘脑底核、海马、杏仁核及中央中核等5个不同刺激靶点行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丘脑前核、丘脑底核、海马、杏仁核和中央中核等5个不同靶点电刺激术治疗的4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比较患者在DBS术前半年和术后随访时最近半年的癫痫发作频率,并对5个不同刺激靶点的长期临床效果做进一步比较。结果5个刺激靶点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均可以有效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其中丘脑前核电刺激的20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发作改善在50%以上;海马电刺激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发作改善频率在50%以上;5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患者的发作频率均减少在50%以上;中央中核电刺激的患者较开机前改善80%以上;杏仁核电刺激的患者最近6个月无发作,发作频率较开机前改善100%。结论药物难治性癫痫使用不同的刺激靶点进行DBS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难治性癫痫 脑深部电刺激 长期效果 丘脑前核 丘脑底核 海马 杏仁核 中央中核
下载PDF
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欣 凌至培 +3 位作者 毛之奇 潘隆盛 崔志强 余新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16-721,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共3例药物难治性癫患者行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手术前后记录癫发作频率、发作类型、抗癫药物种类和剂量,以及影像学和脑电图结果。结果例1术后随...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共3例药物难治性癫患者行双侧丘脑前核电刺激术治疗,手术前后记录癫发作频率、发作类型、抗癫药物种类和剂量,以及影像学和脑电图结果。结果例1术后随访28个月,仅在漏服抗癫药物情况下出现1次发作,复查视频脑电图,偶见单个棘-慢复合波,发作控制率达100%。例2术后随访24个月,复查视频脑电图,发作间期呈右侧额区-中央区-顶区慢波,发作频率减少25%。例3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视频脑电图,发作间期弥漫性棘-慢复合波减少,双侧枕区棘-慢复合波,发作频率减少55%。3例患者术后抗癫药物种类和剂量不变。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减少发作频率或完全控制发作,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 深部脑刺激法 前丘脑核 脑电描记术
下载PDF
神经导航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波 朱世强 +1 位作者 毛之奇 陆永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269-327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4例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进行显微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全切除病灶,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4例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进行显微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全切除病灶,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不仅定位准确,通过动态示踪全切除病灶,而且能较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导航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后颅窝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126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白云 毛之奇 +6 位作者 朱蔚林 黄勤 陆永建 杨宏 方泽鲁 柳浩然 王伟金 《现代医院》 2006年第7期21-24,共4页
目的 探讨后颅窝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治疗的126例后颅窝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29例,近全切63例,部分切除34例,术后γ-刀87例,术后神经症状改善43例,无改善49例,加重及出现新的颅神经障... 目的 探讨后颅窝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治疗的126例后颅窝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29例,近全切63例,部分切除34例,术后γ-刀87例,术后神经症状改善43例,无改善49例,加重及出现新的颅神经障碍31例,死亡10例。随访3个月。12年有11例肿瘤复发。结论 后颅窝脑膜瘤全切率低,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根据部住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能提高全切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人数,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 脑膜瘤 手术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PET/CT D_2受体显像与帕金森病UPDRS评分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宁静 杨晖 +1 位作者 毛之奇 徐白萱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19年第1期239-244,共6页
目的:探讨PET/CTD_2受体显像与帕金森病UPDRS(综合评定量表)评分和UPDRS Ⅲ(运动功能部分)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PET/CT数据,采用感兴趣区勾画技术,计算纹状体不同区域(尾状核和壳核)... 目的:探讨PET/CTD_2受体显像与帕金森病UPDRS(综合评定量表)评分和UPDRS Ⅲ(运动功能部分)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PET/CT数据,采用感兴趣区勾画技术,计算纹状体不同区域(尾状核和壳核)D_2受体结合量指数,分析尾状核和壳核D_2受体结合量指数与临床UPDRS评分和UPDRS 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尾状核D_2受体结合量指数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间均有直线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_1=0.517,P_1<0.05;r_2=0.584,P_2<0.05),且与UPDRS Ⅲ评分的相关更密切;壳核D_2受体结合量指数与UPDRS总分、UPDRSⅢ评分间有直线正相关关系(r_1=0.596,P_1<0.05;r_2=0.709,P_2<0.01),且与UPDRS Ⅲ评分的相关更密切;相较于尾状核,壳核与UPDRS、UPDRS Ⅲ评分间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结论:PET/CT D_2受体显像可客观评估帕金森患者的病情,需结合壳核和尾状核的数据综合分析;壳核与尾状核功能的损害与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运动系统症状关系密切,且壳核起的作用更大;PET/CT D_2受体显像可能有助于临床药物及手术治疗靶点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多巴胺D2受体显像 UPDRS评分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视辐射重建对前颞叶切除术视野的保护研究
20
作者 崔志强 凌至培 +10 位作者 潘隆盛 陈晓雷 王群 张治中 齐叶青 徐欣 毛之奇 王伟君 孙璐 余新光 栾国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重建视辐射与术中MRI(i MRI)和显微镜下导航在前颞叶切除术中对视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颞叶切除术治疗24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术前采用DTT技术重建视辐射,术中同时行i MRI和显微镜下导航...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重建视辐射与术中MRI(i MRI)和显微镜下导航在前颞叶切除术中对视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颞叶切除术治疗24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术前采用DTT技术重建视辐射,术中同时行i MRI和显微镜下导航,根据视辐射前缘(Meyer环)至颞极距离切除前颞叶,术后3个月复查静态视野和Engel分级评价癫发作控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重建视辐射,均行i MRI扫描,无一例发生术区和远隔部位出血。手术切除颞叶1.90~5.10 cm,平均3.29 cm。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1.3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静态视野,16例(66.67%)无视野缺损、8例(33.33%)有轻度视野缺损(〈1/4象限),其中1例术前即有轻度视野缺损,术后无加重;Engel分级Ⅰ级19例(79.17%)、Ⅱ级4例(16.67%)、Ⅲ级1例(4.17%)。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患者,DTT技术重建视辐射联合i MRI和显微镜下导航,于视辐射前缘切除颞叶,可以减少视辐射损伤,减轻视野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颞叶切除术 视神经 视野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神经导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