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体荧光染色联合组织透明法在显示小鼠皮肤微血管构筑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毛以华 丁茂超 +2 位作者 周鹏 邹天乐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4-776,共3页
目的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 目的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每组动物再分为不透明组(a)和透明组(b),前者经冷冻切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者不经冷冻切片,待完全透明后直接置于镜下观察。结果未透明组Ⅰa、Ⅱa经冷冻切片处理后,镜下所见血管密度低,血管体出现明显的破坏;而经过透明处理的Ⅰb、Ⅱb在镜下可透过1 000μm的厚度直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血管体结构。结论活体荧光染色和组织透明法联合应用实现了无需切片即可观察较厚标本的目的 ,这对维持标本内血管体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荧光素 透明 整体标记 冷冻切片 小鼠
下载PDF
应用高分辨率显微CT进行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毛以华 朱昭炜 +1 位作者 丁茂超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Micro-CT)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可行性,比较两种不同的造影剂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注明胶-氧化铅和Microfil,取大鼠两侧坐骨神经行Micro-CT扫描,同时设定电压3... 目的探讨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Micro-CT)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可行性,比较两种不同的造影剂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注明胶-氧化铅和Microfil,取大鼠两侧坐骨神经行Micro-CT扫描,同时设定电压30kVP、功率40W作为成像时的最佳能量参数。将扫描得到的断层图像转变为Dicom格式输出至个人电脑,利用Mimics 10.0软件对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将灌注不同造影剂后得到的标本图片分别从大体和三维两个方面进行对照,发现明胶-氧化铅的造影效果明显优于Microfil;Micro-CT在扫描重建时呈现出低耗时、低变化以及高清晰度的特点。结论 Microfil在灌注微血管造影时存在着灌注压力要求高、成像质量差等缺点,而传统的明胶-氧化铅在微血管造影上仍有其独到的优越性;Micro-CT不失为一种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il 周围神经 高分辨率显微CT 微血管造影 大鼠
下载PDF
Choke vessels与穿支皮瓣的扩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毛以华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8-230,共3页
近年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在皮瓣的血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987年,Taylor等[1]提出了"血管体(angiosomes)"理论,所谓血管体是指某一源动脉呈树形分布的所有解剖学区域(anatomical territory),包括皮肤、浅筋膜、深筋... 近年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在皮瓣的血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987年,Taylor等[1]提出了"血管体(angiosomes)"理论,所谓血管体是指某一源动脉呈树形分布的所有解剖学区域(anatomical territory),包括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其深层的各种组织。血管体呈树形分支,其口径逐渐变细并与周围邻近血管体的类似血管形成血管网相连接,这种口径逐渐减小而互相吻合的血管网被称之为"choke vess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SSELS 穿支皮瓣 临床解剖学 血管网 血管形成 浅筋膜 深筋膜 口径
下载PDF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陈世新 吴东方 +5 位作者 丁茂超 王建红 崔怀瑞 毛以华 胡斯旺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 目的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结果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结论①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世新 丁茂超 +3 位作者 崔怀瑞 胡斯旺 毛以华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9-273,共5页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 目的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其供血面积。结果腹壁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平均每侧发出(4.8±1.7)支肌皮穿支,直径(0.7±0.2)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33cm2,单个穿支皮瓣大小为20cm×15cm。结论腹壁下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双侧肌皮穿支间有丰富的、跨越正中线的真性吻合,具备截取跨越中线的横向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横向皮瓣面积可达20cm×4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邹天乐 龚瑜 +5 位作者 林爱娣 徐芝慧 彭继文 毛以华 胡斯旺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目的试图优化硫酸钡的血管造影效果,使之能替代有毒的氧化铅。方法45只SD大鼠,应用不同性状的硫酸钡、不同的载体,制备不同配比的溶液。并调整硫酸钡X线造影参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筛选出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最佳配方为:硫酸钡27g,乳胶1... 目的试图优化硫酸钡的血管造影效果,使之能替代有毒的氧化铅。方法45只SD大鼠,应用不同性状的硫酸钡、不同的载体,制备不同配比的溶液。并调整硫酸钡X线造影参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筛选出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最佳配方为:硫酸钡27g,乳胶10ml,水20ml,温度20℃,灌注量20~30ml/300g。结论优化后的硫酸钡灌注血管造影成像效果有显著提高,可达到氧化铅血管造影的效果,且因硫酸钡无毒,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形态学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钡 乳胶 皮动脉 大鼠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大鼠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范围的定量测量和回归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陶友伦 陈绍鹤 +6 位作者 徐世敏 毛以华 涂盈盈 徐灵通 胡斯旺 梅劲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8-562,共5页
目的:探索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皮肤范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和其在皮肤内的分布形态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皮动脉外径、行程及分布面积与体... 目的:探索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皮肤范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和其在皮肤内的分布形态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皮动脉外径、行程及分布面积与体积,经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求证出皮动脉的外径与其营养面积和体积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大鼠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区域16个,其皮动脉外径(0.53±0.12)mm,营养皮瓣面积(22.32±10.04)cm2,营养皮瓣体积(4.88±3.02)cm3,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面积、体积之间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72.702x-15.928和y=20.359x-5.833。结论:(1)通过测量皮动脉外径和了解其分布情况,就可以计算出其营养的面积和体积;(2)外径相同情况下,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越大,其血管内压力越大;(3)相同外径的分支型皮动脉较轴型皮动脉的营养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皮动脉 血管造影 形态计量 回归分析
下载PDF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3 位作者 陈世新 邹天乐 王建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3-605,610,共4页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颏下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外科延迟术对跨区皮瓣多血管体间微循环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红 毛以华 +6 位作者 郝晓迪 金洋一 徐胜男 郑俊 丁茂超 唐茂林 陈世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5-651,共7页
目的建立小鼠背部单穿支和多穿支跨区皮瓣模型,探讨3种延迟术对皮瓣微循环重构的影响,术后中央choke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以及该区域血流对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建立小鼠背部单穿支和多穿支跨区皮瓣模型,探讨3种延迟术对皮瓣微循环重构的影响,术后中央choke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以及该区域血流对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及实验A、B、C组(每组30只)。A组结扎右胸背穿支;B组结扎2条右侧穿支;C组仅保留左胸背穿支。各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d、3d、5d、7d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choke区,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并取材进行HE染色,对目的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Western blotting)及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choke区血流增加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区血管曲度也明显增加,管径增粗,管壁增厚,蛋白含量增加,目的蛋白主要定位于血管内及其外周。结论术后各组choke区呈现不同的血流动力学与血管形态学变化特点,即微循环重构;以保留单穿支的延迟方式对跨区皮瓣choke区微循环重构影响最大;e-NOS、MMP-2参与了血管新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Choke血管 延迟术 血流动力学 免疫印迹法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下载PDF
穿支皮瓣choke vessels新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红 陈世新 +1 位作者 唐茂林 毛以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1-712,715,共3页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每一皮肤穿支均有一个明确的供血范围,并与周围其它穿支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即choke vessels。作为血管体间桥梁结构的choke vessels在跨区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穿支皮瓣跨区...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每一皮肤穿支均有一个明确的供血范围,并与周围其它穿支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即choke vessels。作为血管体间桥梁结构的choke vessels在跨区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穿支皮瓣跨区供血的基础研究-[1-3]和临床报道-[4-6]屡见不鲜,而本文就其中与choke vessels新生相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CHOKE VESSELS 血管网 血管发生 桥梁结构 供区 动脉灌注 静脉回流 血管内皮细胞 血缺氧
下载PDF
青年教师带教留学生解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3 位作者 梅劲 戴开宇 陈世新 唐茂林 《浙江医学教育》 2013年第1期18-20,共3页
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接触教学时间短,经验缺乏,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从教与学的定位、教学实践、教学思考3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留学生授课水平积累经验。
关键词 留学生 教学 解剖学
下载PDF
两种穿支血管的定位方法
12
作者 丁茂超 赵丽娜 +4 位作者 毛以华 崔怀瑞 陈世新 梅劲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3-436,共4页
目的为常见穿支的定位与皮瓣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2具,采用氧化铋-聚乙烯醇填充剂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图像工作站,以常见穿支皮瓣为例,分别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VR)和... 目的为常见穿支的定位与皮瓣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2具,采用氧化铋-聚乙烯醇填充剂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图像工作站,以常见穿支皮瓣为例,分别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VR)和动态重建方法(DR),对穿支血管定位并模拟皮瓣设计。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够对常见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定位。快速体绘制对穿支血管定位较快,但显示层次毗邻效果不好;调节阈值动态重建方法不仅可对穿支进行定位与皮瓣设计,而且显示层次清楚。结论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方法可快速、粗略地显示出各部位主要穿支的位置与源动脉;采用改变CT值的动态重建方法可以多彩色形式显示多种结构的层次与毗邻关系;两种方法结合可对穿支进行精确定位,模拟皮瓣设计,为皮瓣的安全切取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 数字解剖学 显微外科
下载PDF
SD大鼠坐骨神经内微血管定量分析模型
13
作者 朱昭炜 毛以华 +6 位作者 何波 周翔 朱庆棠 许杨滨 唐茂林 刘小林 朱家恺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903-2908,共6页
比较氧化铅和伊凡斯兰(evans blue,EB)灌注后血管定量研究的优劣,寻找最适的微血管定量分析模型。取1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显影组A(EB一维组)、荧光显影组B(EB三维组)和放射造影组C,分别灌注单纯EB、明胶EB和明胶氧化铅后,对... 比较氧化铅和伊凡斯兰(evans blue,EB)灌注后血管定量研究的优劣,寻找最适的微血管定量分析模型。取1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显影组A(EB一维组)、荧光显影组B(EB三维组)和放射造影组C,分别灌注单纯EB、明胶EB和明胶氧化铅后,对各组使用紫外分管光度计、体式显微镜、反射荧光显微镜和micro-CT进行观察、测量并计算血管直径(D)、血管指数(SF)和血管容积(VF)。结果表明:A组可测得局部血容量为(16.22±1.70)mm3,B组的血管直径、血管面积和血管指数分别为(11.79±7.23)μm、(0.14±0.05)mm2和(24.19±5.03)%;而C组分别为(26.45±11.81)μm、(0.06±0.02)mm2和(10.73±2.06)%。荧光B组对直径<20μm微血管的显影效果较放射组好(P<0.01),但对直径>20μm微血管的显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EB三维研究优于EB一维法,不仅能够显示微血管形态,而且能够采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但其不利于大样本研究。明胶氧化铅灌注易于操作,虽然分辨率较EB显影低,但更适用于大样本可视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 周围神经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大鼠
下载PDF
基于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的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化解剖学研究
14
作者 崔怀瑞 丁茂超 +4 位作者 毛以华 韦玉兵 施昕妤 周鹏 孙臣友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37-37,共1页
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区较隐蔽、穿支血管较稳定、皮瓣术式可多样化灵活选择等优点,但目前该类型穿支皮瓣并未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这可能与显微外科医师对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结构特点不甚熟悉有关。本文通过对20条经动脉... 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区较隐蔽、穿支血管较稳定、皮瓣术式可多样化灵活选择等优点,但目前该类型穿支皮瓣并未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这可能与显微外科医师对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结构特点不甚熟悉有关。本文通过对20条经动脉明胶氧化铅整体灌注的下肢标本行Mimics三维重建、层次解剖,研究分析了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数目、分支类型、穿支外径、穿支蒂长、单穿支血供面积等,为临床医师提供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 穿动脉 临床医师 MIMICS 层次解剖 解剖学结构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肩峰动脉网3D可视化层次解剖与皮瓣设计
15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2 位作者 赵丽娜 韦玉兵 崔怀瑞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38-38,共1页
肩峰动脉网是颈侧区与臂上部皮肤血供的结合部,是颈肱皮瓣跨区供血的必经之地。本研究之目的就是探索肩峰动脉网的构成,以正确设计皮瓣,增加其成活率。33具成人整尸行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图像工作站,由浅至深对肩部及... 肩峰动脉网是颈侧区与臂上部皮肤血供的结合部,是颈肱皮瓣跨区供血的必经之地。本研究之目的就是探索肩峰动脉网的构成,以正确设计皮瓣,增加其成活率。33具成人整尸行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应用Mimics图像工作站,由浅至深对肩部及上胸部进行连续的数字化层次解剖,以肩峰及肩锁关节为中心,追踪观察穿支的来源、行程与分布特点及其血管体相互间的吻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动脉造影 螺旋CT扫描 层次解剖 动脉网 皮瓣设计 追踪观察 图像工作站
下载PDF
穿支血管定位方法文献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计量分析
16
作者 丁茂超 郑俊 +5 位作者 习珊珊 毛以华 王建红 赵丽娜 唐茂林 陈世新 《现代实用医学》 2015年第2期145-146,274,F0003,共4页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torlocation"、"perforatorpredicting"、"vesselslocation"为关键词找出穿支血管定位相关文献,并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1)利用WOS自带的文献分析功能,导出引用频率排在前10的文献,并计算其8年平均引用频次;(2)导入Endnote中的文献利用其去重功能,去掉重复文献,然后对穿支血管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找出关于穿支皮瓣文献3876篇,去掉重复的文献后,找到关于穿支定位文献248篇。引用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其8年的引用频次平均为49.1,8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6.14。引用频率排在前3的为穿支定位方法的CT造影、超声多普勒及解剖定位。结论 CT造影、超声多普勒探测是目前常见的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穿支血管定位由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向超声定位、CT定位发展,由尸体预测其规律向活体实时探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血管定位 WEB of SCIENCE
下载PDF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要点及分析
17
作者 毛以华 王翔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5期40-43,共4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智能变电所的运行品质。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要坚持全过程控制的原则,保证有关操作的规范性,充分发挥状态检修的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相应的处理措施。检修人员要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按照...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智能变电所的运行品质。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要坚持全过程控制的原则,保证有关操作的规范性,充分发挥状态检修的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相应的处理措施。检修人员要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按照设备定期升级的原则,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有效的维护,从而推动智能变电站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继电保护装置 变电站运行
下载PDF
大鼠主要皮动脉的形态计量学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绍鹤 唐茂林 +5 位作者 陶友伦 徐世敏 毛以华 涂盈盈 梅劲 胡斯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6-630,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主要皮动脉的形态计量学特征及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SD大鼠12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等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不同类型皮动脉的供血范围、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供血趋向性等。结果 6... 目的探讨大鼠主要皮动脉的形态计量学特征及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SD大鼠12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等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不同类型皮动脉的供血范围、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供血趋向性等。结果 6个主要皮动脉的平均外径为(0.53±0.12)mm,其营养体区周长为(18.74±4.84)cm,平均血管密度为(391.31±76.58)灰度/(像素·厘米厚度);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体区周长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32.441x+1.233(r=0.851,n=54,P<0.01)。结论大鼠皮动脉外径和其营养区域的周长成正比,相同外径的皮动脉,其营养区域的周长相等,区域形状越接近于圆其面积越大。轴型血管营养皮瓣的平均血管密度高于分支型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动脉 血管造影 形态计量 回归分析 大鼠
下载PDF
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程晟 习珊珊 +4 位作者 林东辉 何耀之 薛斌伟 唐茂林 毛以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1-656,共6页
目的探讨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静脉;实验组1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实验组2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髂腰静... 目的探讨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静脉;实验组1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实验组2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髂腰静脉。测量血管体之间距离。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血管形态; choke 1区取材,HE染色,分析动脉管径扩大倍数;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血管体Ⅰ离Ⅱ最近,离Ⅲ最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存活率为(86. 5±4. 3)%,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皮瓣存活率均为100%;血管造影显示,在血管体Ⅲ与Ⅳ区域,对照组血管增生比较少,而实验组1比较明显,实验组2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2动脉管径扩大最明显,其次为实验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乳酸含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静脉引流位置的改变可造成动脉灌流与静脉引流效果的改变,进而改变皮瓣区域生理性血管网,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灌流 静脉引流 联体皮瓣 血管体 静脉位置 血管分离 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 大鼠
下载PDF
通过尸体血管造影术进行穿支皮瓣三维可视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荣德 毛以华 +1 位作者 丁茂超 闾四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7,117,共4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三维重建的方法,为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具新鲜的尸体,分别灌注以明胶/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造影剂,应用螺旋CT对尸体进行扫描.将CT扫描得到的数据转化成DICOM格式,利用Mimics软件进行图像... 目的:探讨微血管三维重建的方法,为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具新鲜的尸体,分别灌注以明胶/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造影剂,应用螺旋CT对尸体进行扫描.将CT扫描得到的数据转化成DICOM格式,利用Mimics软件进行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利用微血管穿支动脉的分布范围进行皮瓣的模拟设计.结果: 获得了躯体不同部位微血管的三维重建视图.影像图像清晰地显示了骨骼、软组织、皮肤以及血管束等组织结构,对微血管的吻合具有良好的显示.结论: 该技术能获得清晰的微血管、皮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数据,并以此构建详尽三维视图,是一种有效、快速、易行的血管显示方法,可能对外科组织瓣的设计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解剖学 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MIMICS 穿支皮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