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胸部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毛伍兵 肖格林 +1 位作者 欧常学 李水连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胸部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114例高度疑似IPA住院患者高分辨胸部CT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确诊、临床诊断病例... 目的:探讨高分辨胸部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114例高度疑似IPA住院患者高分辨胸部CT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确诊、临床诊断病例编入感染组,非曲霉菌感染病例编入非感染组。分析IPA早期高分辨胸部CT征象;同时对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GM试验。分3组比较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诊断效能:HRCT组、GM试验组、HRCT与GM试验联合组。结果:IPA感染组51例,非感染组63例。感染组12例出现为楔形及斑片浸润影,8例出现晕征,5例出现两肺多发小结节,2例出现实变病灶内出现空洞。HRCT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8.8%、85.7%、76.9%、72.0%。GM试验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74.6%、88.9%、84.4%、81.2%。联合试验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2.2%、79.4%、78.3%、92.6%。结论:相对于单独胸部CT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高分辨胸部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联合检测能增加IPA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率,对侵袭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GM试验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下载PDF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管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初次CT表现 被引量:5
2
作者 毛伍兵 李水连 陈其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9-682,共4页
目的:分析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管支气管肺曲霉菌病(ITBA)初次CT表现,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中山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14例ITBA成年患者的临床和初次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13年血液病/... 目的:分析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管支气管肺曲霉菌病(ITBA)初次CT表现,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中山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14例ITBA成年患者的临床和初次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13年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版)。所有CT图像均经两位胸部影像学副主任医师阅片并分析总结其CT征象。结果:14例患者初次CT表现13例(92.9%)段或亚段支气管壁明显增厚,11例(78.6%)出现肺外围支气管扩张,10例(71.4%)出现多发结节,8例(57.1%)出现沿气道分布的楔形小片状实变影或磨玻璃影,6例(42.9%)有空洞,较大空洞内见细线状的分隔影。结论: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ITBA初次CT的主要表现是支气管外壁明显增厚、支气管扩张、结节、梭形空洞(其内少许细线状的分隔)。支气管外壁明显增厚及梭形空洞(其内少许细线状的分隔)对ITBA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
下载PDF
胆囊腺瘤的CT影像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锋 毛伍兵 +5 位作者 方字文 吴凯宏 杨伟聪 韦彩琴 余水全 刘树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年第4期265-270,共6页
目的分析胆囊腺瘤的CT表现,提高胆囊腺瘤的CT征象及临床特征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胆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17例中13例为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最大径39 mm,结节状5例,分叶状10例,另外2例多发病例... 目的分析胆囊腺瘤的CT表现,提高胆囊腺瘤的CT征象及临床特征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胆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17例中13例为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最大径39 mm,结节状5例,分叶状10例,另外2例多发病例同时存在结节状、分叶状病灶。4例多发病灶在胆囊内散在分布。17例中15例病灶平扫密度均匀,另外2例中1例病灶内见一点状钙化灶,1例见短条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明显强化,门脉期CT值持续强化,强化密度稍上升或减低,延时扫描强化减低。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10例。合并急性胆囊炎2例,慢性胆囊炎10例,合并胆囊结石5例。17例中5例局部癌变,病灶均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肿瘤强化较均匀,其中2例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区域内见点状或条状更高密度强化影。5例胆囊腺瘤恶变者基底胆囊壁和/或周围胆囊壁僵硬,其中3例局部可见波浪状隆起改变,1例肿瘤周围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病理证实2例癌变病例侵犯肿瘤基底部。结论胆囊腺瘤CT表现较有特征,当其表现为分叶状、宽基底、不均匀明显强化,基底及周边胆囊壁僵硬或凹陷,或周边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并明显强化时,应考虑存在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腺瘤 癌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毛伍兵 余水全 肖格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713-715,共3页
目的 :探讨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原发于脊柱的PNE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行X线检查8例,CT检查15例,MRI检查16例,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8例中,发... 目的 :探讨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原发于脊柱的PNE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行X线检查8例,CT检查15例,MRI检查16例,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8例中,发生在颈段7例,胸段4例,胸腰段1例,腰段4例,骶尾段2例。影像学表现为椎管内外软组织肿块(内部有囊变、坏死7例,钙化1例),椎间孔扩大、溶骨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PNET好发于青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影像学表现为椎管内软组织肿块,密度和信号多不均匀,多沿扩大椎间孔向椎管外侵犯,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根据发病年龄、症状及影像特点可作出诊断,最后确诊须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胎瘤 原始 脊柱肿瘤 诊断显像
下载PDF
MSCT探讨肺局灶性磨玻璃结节与其微小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毛伍兵 李水连 张英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4期66-69,共4页
目的研究肺内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及类型,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5例GGN的CT图像。将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分为5型:Ⅰ型,血管从旁绕行未进入GGN内部;Ⅱ... 目的研究肺内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及类型,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5例GGN的CT图像。将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分为5型:Ⅰ型,血管从旁绕行未进入GGN内部;Ⅱ型血管走行于病灶内,无增粗、扭曲、僵直及分出微小血管;Ⅲ型,单支血管伸入病灶,且病灶内血管增粗、扭曲及僵直;Ⅳ型,一支血管进入病灶且发出微小血管;Ⅴ型,2支或以上血管进入病灶形成的微小血管,且相与联通。对GGN的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GGN炎症2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原位腺癌7例;微浸润腺癌11例;浸润性腺癌21例。45例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5种类型(Ⅰ-Ⅴ)分别为3、3、12、11、16例,其中Ⅴ型最多。16例Ⅴ型的均为浸润性腺癌;11例Ⅳ型中浸润性腺癌8例。Ⅳ型+Ⅴ型为浸润性腺癌的可能性较大。三组GGN病理(炎症组、浸润前病变组、浸润性腺癌组)与微血管关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不同,对GGN的性质判定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磨玻璃结节 微小血管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原发性胃淋巴瘤MSCT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毛伍兵 余水全 +1 位作者 李水连 张英俊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结果: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中,发生部位胃底1例,胃底-胃体6例,胃体-胃窦4例,胃体7例,胃窦1例,全胃1例。胃壁增厚是原发性胃淋巴瘤主...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结果: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中,发生部位胃底1例,胃底-胃体6例,胃体-胃窦4例,胃体7例,胃窦1例,全胃1例。胃壁增厚是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表现,其中弥漫性增厚8例,节段性增厚10例,局限性胃壁增厚2例。PGL胃黏膜线完整16例;4例胃黏膜破坏。"三轨征"5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7例。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侵及范围广,胃壁明显增厚,黏膜破坏及溃疡较少见,较少发生梗阻。"三轨征"可能是肿瘤早期向周围正常肌层组织侵犯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MSCT诊断Taussig-Bing畸形的价值(10例与手术对比分析)
7
作者 毛伍兵 王波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在Taussig-Bing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手术证实的TaussigBing畸形患者的MSCT扫描资料,并将CT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0例中,MSCT诊断率为80%,并发畸形符合率为92%。结论:MSCT对Taussig-Bing畸形的... 目的:探讨MSCT在Taussig-Bing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手术证实的TaussigBing畸形患者的MSCT扫描资料,并将CT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0例中,MSCT诊断率为80%,并发畸形符合率为92%。结论:MSCT对Taussig-Bing畸形的诊断符合率高,是Taussig-Bing畸形的一种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TAUSSIG-BING畸形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