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和处罚 |
毛冠楠
李艳芳
|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
2006 |
1
|
|
2
|
论我国刑法中教唆犯性质之界定 |
毛冠楠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
2006 |
5
|
|
3
|
论我国刑法中教唆犯性质之界定 |
毛冠楠
|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
2006 |
1
|
|
4
|
传统刑法中“亲亲相隐”原则之嬗变及其对现行刑事法律的若干启示 |
毛冠楠
|
《新疆社会科学》
|
2005 |
0 |
|
5
|
我国惩治教唆犯立法的反思与重构 |
毛冠楠
|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
2006 |
0 |
|
6
|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再反思 |
毛冠楠
|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
2006 |
0 |
|
7
|
“客观的超过要素”相关问题研究——与张明楷教授商榷 |
毛冠楠
|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 |
0 |
|
8
|
刑罚目的之理性建构 |
毛冠楠
|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
2007 |
0 |
|
9
|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性质引发的矛盾与问题及其出路 |
毛冠楠
|
《广东法学》
|
2005 |
0 |
|
10
|
刑罚目的之理性建构 |
毛冠楠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1
|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模式选择 |
毛冠楠
|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0 |
|
12
|
论犯罪客体的内容界定 |
毛冠楠
|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3
|
影响力受贿罪解读 |
毛冠楠
|
《中国检察官》
|
2009 |
7
|
|
14
|
论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
毛冠楠
|
《中国检察官》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