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改性的纳米Fe3O4颗粒用于抗血清快速分离纯化 被引量:2
1
作者 毛占伟 王慧 张娟琨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采用硅烷化试剂Si(OC_2H_5)_3C_3H_6NH_2(APTES)对纳米Fe_3O_4颗粒表面进行氨基化改性后,考察了不同浓度偶联剂戊二醛对于颗粒表面固定牛血清白蛋白(BSA)量的影响。此超顺磁性免疫铁颗粒(SPIO)加入兔抗BSA血清中特异性结合BSA抗体后,用G... 采用硅烷化试剂Si(OC_2H_5)_3C_3H_6NH_2(APTES)对纳米Fe_3O_4颗粒表面进行氨基化改性后,考察了不同浓度偶联剂戊二醛对于颗粒表面固定牛血清白蛋白(BSA)量的影响。此超顺磁性免疫铁颗粒(SPIO)加入兔抗BSA血清中特异性结合BSA抗体后,用Gly-HCl缓冲液洗脱得到IgG。结果表明当戊二醛浓度大于10%时,单位颗粒固定蛋白的量达到最大值约140μg/mg,10 min,15 mg的SPIO即可将1 mL抗血清完全分离,经过两次快速洗脱,颗粒表面吸附的抗体即可得到纯化;琼脂扩散实验表明分离后的抗体仍保持较高活性,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用此方法纯化后的兔抗BSA IgG纯度大于99%,比传统的(NH_4)_2SO_4法有了较大提高,但纯化量并没有减少;SPIO在经过五次重复利用后仍能保持78%以上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颗粒 兔抗血清 IgG 戊二醛 磁性分离
下载PDF
纳米科技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毛占伟 张伟亮 《新材料产业》 2007年第11期58-61,共4页
纳米科技(nanometer technology)是在1~100nm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它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材料的结构,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科研领域之一。而生物... 纳米科技(nanometer technology)是在1~100nm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它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材料的结构,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科研领域之一。而生物传感器横跨生物、化学、物理、信息等领域,综合了生物科技、材料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医学、食物、环境、分析等领域,更是当今学科发展的前沿,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纳米科技 应用 科学技术 纳米材料 多学科交叉 微电子技术 生物科技
下载PDF
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牛乳青霉素残留的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慧 张娟琨 +1 位作者 毛占伟 马宁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61,共4页
应用分子印迹方法合成了对青霉素有特异性吸附能力的印迹聚合物PenG-MIP,与本尼迪特(Benedict)试剂结合分析确定了PenG-MIP在牛乳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6 h,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在牛乳中青霉素印迹聚合物对青霉素表现出高特异性。用一定量... 应用分子印迹方法合成了对青霉素有特异性吸附能力的印迹聚合物PenG-MIP,与本尼迪特(Benedict)试剂结合分析确定了PenG-MIP在牛乳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6 h,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在牛乳中青霉素印迹聚合物对青霉素表现出高特异性。用一定量颗粒吸附处理含有青霉素的牛乳,再进行发酵活性实验,通过颗粒的用量及发酵情况确定乳中青霉素的残留量,实现分子印迹技术用于乳中青霉素残留的快速定量检测,检测下限为5μg/L或以下,结果准确度高,操作简便,且PenG-MIP颗粒可以反复使用,极大的降低了检测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青霉素 聚合物 残留检测 牛乳
下载PDF
氨苄青霉素标记的胶体金颗粒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白丽荣 毛占伟 +1 位作者 王慧 张娟琨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08年第2期66-70,共5页
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得15 nm的胶体金颗粒,并将小分子抗原氨苄青霉素分别以戊二醛和碳化二亚胺为偶联剂与牛血清蛋白偶联制成全抗原,再通过最佳标记量的确定分别将氨苄青霉素、戊二醛法全抗原、碳化二亚胺法全抗原同胶体金进行结合,红外检... 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得15 nm的胶体金颗粒,并将小分子抗原氨苄青霉素分别以戊二醛和碳化二亚胺为偶联剂与牛血清蛋白偶联制成全抗原,再通过最佳标记量的确定分别将氨苄青霉素、戊二醛法全抗原、碳化二亚胺法全抗原同胶体金进行结合,红外检测和杯碟法的抑菌试验表明采用仅有戊二醛作为偶联剂的全抗原能够很好地与胶体金结合,并保持良好抗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金 氨苄青霉素 戊二醛 碳化亚胺 杯碟法
下载PDF
含环氧基氟树脂防腐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狄凯莹 吕佳帅男 +2 位作者 冯裕智 陈晓婷 毛占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9-634,648,共7页
用全氟己烷乙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得到含环氧基的氟树脂,同时以全氟聚醚醇和二乙胺、聚醚胺为原料,分别制备了两种胺类固化剂。利用FTIR表征了氟树脂及固化剂的结构。将质量分数为1%(以涂覆剂整体质量计)的氟树脂涂覆... 用全氟己烷乙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得到含环氧基的氟树脂,同时以全氟聚醚醇和二乙胺、聚醚胺为原料,分别制备了两种胺类固化剂。利用FTIR表征了氟树脂及固化剂的结构。将质量分数为1%(以涂覆剂整体质量计)的氟树脂涂覆在铜板表面并固化成膜,用水接触角、中性盐雾测试、EIS、极化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涂层对铜板的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铜板表面氟树脂F-X的接触角均在120°以上,F-6(PFHEAc与GMA质量比为6∶4)与F-5(PFHEAc与GMA质量比为5∶5)系列的涂层耐盐雾腐蚀时间可达24 h以上,是市售电子涂布液EGC-1702的2倍,F-5系列氟树脂涂层阻抗模值可达到639.08Ω,而涂层EGC-1702阻抗模值只有317.42Ω。F-6系列氟树脂腐蚀前后的腐蚀电流密度仅从1.201×10^-4 A增大为2.649×10^-4 A,经EIS和极化曲线分析表明合成的氟树脂耐腐蚀性优异。热重分析表明,涂层的热分解温度高于330℃,热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腐 氟树脂 接触角 中性盐雾实验 电化学阻抗 建筑用化学品
下载PDF
全氟(2-丙氧基)丙酸聚乙二酯/LiTFSI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
6
作者 冯裕智 刘沛石 +2 位作者 裴一博 唐旭东 毛占伟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2,17,共8页
以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与聚乙二醇(PEG)为原料,三乙胺或碳酸钾为缚酸剂,制备了全氟(2-丙氧基)丙酸聚乙二酯(HFPO-PEG),与双三氟甲烷磺酸亚胺锂(LiTFSI)组合成锂离子电解质HFPO-PEG/LiTFSI。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电解质的结构,采... 以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与聚乙二醇(PEG)为原料,三乙胺或碳酸钾为缚酸剂,制备了全氟(2-丙氧基)丙酸聚乙二酯(HFPO-PEG),与双三氟甲烷磺酸亚胺锂(LiTFSI)组合成锂离子电解质HFPO-PEG/LiTFSI。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电解质的结构,采用Zahner Zennium E型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电解质的阻抗、电化学稳定性窗口和计时电流。结果表明:以碳酸钾为缚酸剂,可以获得高产率的HFPO-PEG;HFPO-PEG/LiTFSI[锂盐含量为15%(w)]较PEG/LiTFSI具有更高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达到3.5~3.7 V[vs.Li/Li^(+)(表示金属Li氧化成Li^(+))];当PEG链段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相对分子质量为200时,HFPO-mPEG200/LiTFSI的锂离子迁移数为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 聚乙二醇 锂离子电解质 锂离子迁移数 电化学稳定性窗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