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康德的知性图式说
1
作者
毛怡红
沈耕
《天府新论》
1987年第5期34-39,共6页
图式(Schema),又译图型、范型、格局、构架,它是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个概念的最初历史形态,要追溯到康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知性图式说。这一学说构成了他的认识...
图式(Schema),又译图型、范型、格局、构架,它是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个概念的最初历史形态,要追溯到康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知性图式说。这一学说构成了他的认识论的骨干,同时,这也是他认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但是,在以往的康德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图式说
图式化
知性范畴
感性对象
认识论
认识主体
感性直观
时间图
皮亚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间际阐释学
被引量:
1
2
作者
毛怡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29-34,共6页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间际阐释学毛怡红于本世纪中叶崭露头角并在当代西方愈益崛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近来在我国知识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如何从哲学角度说明、把握,什么叫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及它与当代哲...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间际阐释学毛怡红于本世纪中叶崭露头角并在当代西方愈益崛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近来在我国知识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如何从哲学角度说明、把握,什么叫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及它与当代哲学发展的关系,越来越为理论研究者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文化间际
阐释学
胡塞尔
认识论
形而上学
比较文化
黑格尔哲学
理性
哲学观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目的性范畴初探
3
作者
毛怡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62-68,共7页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关于目的性问题的争论由来以久。这一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自然界中是否存:茫着客观目的?究竟应当用目的性联系解释自然,还是应当用因果性联系解释自然?
关键词
目的性
范畴
科学发展史
自然界
性问题
因果性
争论
应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争论
被引量:
1
4
作者
沈耕
毛怡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35-40,共6页
在马克思的理论遗产及本世纪以来的传播实践中,关于社会形态理论是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例如,如何解释人类历史所经历的复杂进化过程,这一过程同唯物史观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概括是否矛盾;社会形态划分中的所谓单线论和多线论的对立;马...
在马克思的理论遗产及本世纪以来的传播实践中,关于社会形态理论是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例如,如何解释人类历史所经历的复杂进化过程,这一过程同唯物史观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概括是否矛盾;社会形态划分中的所谓单线论和多线论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有关思想同列宁的思想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等等。本文试图在综合近几年国内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
唯物史观
恩格斯晚年
多线论
单线论
人类历史
进化过程
列宁
传播实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德格尔的“原始伦理学”及其当代影响
被引量:
4
5
作者
毛怡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2-26,14,共6页
本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经历了一场以逻辑实证原则为基础的理论变迁,其根本指向是要通过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批判,把伦理学改造为一种立足于对伦理概念进行逻辑分析的科学伦理学,即元伦理学(Meta-ethic)。然而,虽然元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
本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经历了一场以逻辑实证原则为基础的理论变迁,其根本指向是要通过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批判,把伦理学改造为一种立足于对伦理概念进行逻辑分析的科学伦理学,即元伦理学(Meta-ethic)。然而,虽然元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的逻辑评判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伦理选择中非认知的、非描述性的一面,但就其提出问题的出发点而言,并没有走出主体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元伦理学陷入一种明显的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命令本身不具有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只是主观情绪或感觉的表述,而本身没有任何道德含义的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却成了伦理学存在的科学根据。这表明,对经验主义及形而上学伦理观念的批判虽然应当从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当关系的考察入手,但是,将二者截然二分并逻辑主义地划定其最终界限,绝不是伦理学的出路所在。问题必须被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具体说来,我们要追问的是,“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当”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逻辑界定的关系吗?它们之间更深层、更本真的关系应当从何谈起?在此,海德格尔及其后继者的思想对我们很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元伦理学
原始伦理
《存在与时间》
本体论
传统伦理学
生活世界
人类中心论
伦理问题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当代西方伦理学基础的重建及其扩展
被引量:
3
6
作者
毛怡红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本文认为,当代西方伦理学自其诞生起便包含着如下悖论:其一,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命令本身不具有道德伦理的普遍性,而本身没有道德含义的语言分析却成了伦理学的科学根据;其二,相信人的真实存在在于摆脱外在的规范进行自由选择,但人在本...
本文认为,当代西方伦理学自其诞生起便包含着如下悖论:其一,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命令本身不具有道德伦理的普遍性,而本身没有道德含义的语言分析却成了伦理学的科学根据;其二,相信人的真实存在在于摆脱外在的规范进行自由选择,但人在本质上又没有任何根据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在无价值参考系的境况下进行的。上述悖论导致了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倾向。本文通过对当今各派 \道德哲学为解决上述悖论、走出相对主义所作的诸种努力的分析,揭示了当代西方伦理学基础重建及其扩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进一步指出围绕这一讨论所揭示的问题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中人们对存在与价值、科学与逻辑、理性与人的本质等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的总体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伦理学
伦理学基础
海德格尔
传统伦理学
道德伦理
当代西方
事实与价值
元伦理学
伦理价值
相对主义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
被引量:
2
7
作者
毛怡红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33-38,62,共7页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维特根斯坦
存在论
存在本身
语言的逻辑
生活世界
现象学
胡塞尔
EREIGNIS
原文传递
历史的主客体概念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
被引量:
1
8
作者
沈耕
毛怡红
《哲学研究》
1987年第7期3-10,共8页
本世纪以来,以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思潮的基本趋向,是在反对机械论、宿命论和实证主义的口号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化”和“本体论化”,而基本内容,则是通过制造“实践哲学”和“存在哲...
本世纪以来,以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思潮的基本趋向,是在反对机械论、宿命论和实证主义的口号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化”和“本体论化”,而基本内容,则是通过制造“实践哲学”和“存在哲学”的对立、“自然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问题
基本内容
主体
社会存在
基本趋向
关系问题
资本主义
社会意识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发展
9
作者
沈耕
毛怡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7年第2期32-37,共6页
本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1852年欧洲革命的总结,概括了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者认为,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生动的理论内容,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继承.
关键词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革命
十九世纪中期
社会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二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波拿巴
虚幻性
原文传递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二)
10
作者
毛怡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41-43,共3页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二)毛怡红五、关于西南学派在继承康德的批判主义、繁荣德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西南学派与马堡学派被认为有着同样重要的贡献。一般说来,两个学派的思想并无根本分歧。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来接受发...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二)毛怡红五、关于西南学派在继承康德的批判主义、繁荣德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西南学派与马堡学派被认为有着同样重要的贡献。一般说来,两个学派的思想并无根本分歧。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来接受发展康德。马堡学派通常被称为“创造哲学”,因为在它那里,认识是对认识对象的创造,主体创造对象的逻辑规定性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而西南学派则被标记为“价值批判的体系”,它的创造人K.费舍尔、文德尔班、洛来等人提出,哲学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现实存在,也不是对认识过程某种特殊的规定,哲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揭示关于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学说。当然,西南学派的价值规范的观点是在对历史科学根据的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历史潮流中价值理论凝结为科学。但是,价值不是存在的某物,而是存在东西的意义,就价值总是与主体性相关联、从而必定在所谓正常意识中有其先验地位而言,人们认为,价值理论并不与马堡学派的认识论背道而驰。相反,在这两个学派中,意识与文化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只不过后者明显地注重功能的主体性,而前者则强调主体判断的理念根据。①一般说来,当代关于西南学派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康德主义
李凯尔特
南学
韦伯
文化科学
狄尔泰
阐释学
历史科学
马堡学派
斯图加特
原文传递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
11
作者
毛怡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8-41,共4页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毛怡红新康德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它起始于19世纪50——60年代。在本世纪初一跃成为德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始,随着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其它哲学流派的兴起,新康德主义逐渐走向低谷...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毛怡红新康德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它起始于19世纪50——60年代。在本世纪初一跃成为德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始,随着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其它哲学流派的兴起,新康德主义逐渐走向低谷。由于新康德主义不仅是教授们所积极倡导的学院哲学,它还渗透到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运动及文化思想领域中,因此,人们又称这种哲学现象为新康德主义运动。一、新康德主义研究的历史沿革虽然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曾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但是,系统地研究和评价它却是近年来的事。本世纪50——60年代,随着德国哲学向科学理论.新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的突然转向,新康德主义在德国一度遭到冷遇。一些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如施太格缨勒的《当代哲学主流》对它几乎只字不提。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卢卡奇则认为.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教授思想体系对哲学发展无任何意义①。布洛赫则在谴责新康德主义对康德思想歪曲的同时,把它仅仅看作一种国家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尽管他本人曾就李凯尔特的认识论做博士论文).认为其认识论上提出的问题只是一定党派利益的产物②。70年代末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康德主义
回到康德
批判主义
李凯尔特
赫尔
哲学史
马堡学派
南学
哲学与科学
认识论
原文传递
当代德国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一)
12
作者
毛怡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0-43,共4页
当代德国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一)毛怡红四、关于古典新康德主义中的马堡学派在如何评价古典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与西南学派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可以说基本一致。关于马堡学派,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纯粹的...
当代德国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一)毛怡红四、关于古典新康德主义中的马堡学派在如何评价古典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与西南学派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可以说基本一致。关于马堡学派,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纯粹的逻辑方法论。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把康德的先验方法论作为批判哲学的根本思想,认为认识论就是要阐明知识的逻辑基础前提,因而认识即是纯粹的方法论。马堡学派这一思想明显的反心理学因素被研究者重视。赫尔茨海指出:"在康德认识论中,科学事实的逻辑概念包含了某种心理组织过程(这种观点对认识心理学有重要影响),例如先验统党的作用,从而使认识批判常常公开地陷入与心理学的内在意识相混淆的危险中。......在马堡学派看来,认识批判的可信性取决于排除认识中的实证的或经验的心理学因素。在此,这两方面的特征是统一的:主体意识概念的无本源性及康德直观与思维二元论的消融"①。在这里,马堡学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柯亨和那托普的思想被看作是有差别的。其根本分歧在于,"起源"抑或"综合统一"是逻辑的基本原则。赫尔茨海与夫拉赫在大量尚未发表的材料、文献(如,那托普的《普通逻辑导论》1914年,《人性范围内的宗教》,《普遍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西勒
新康德主义
海德格尔
柯亨
马堡学派
赫尔
认识论
象征
达沃斯
与逻辑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的诗
被引量:
3
13
作者
K.赖特
毛怡红
《世界哲学》
1994年第3期62-66,共5页
正如“苏格拉底与悲剧的本质”成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副标题一样,《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或许也能成为海德格尔“未写出”的《诗学》的副标题。下面我将要指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在纳粹时期充当了海德格尔“未写下的”《政治...
正如“苏格拉底与悲剧的本质”成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副标题一样,《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或许也能成为海德格尔“未写出”的《诗学》的副标题。下面我将要指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在纳粹时期充当了海德格尔“未写下的”《政治学》的副标题。 为了使这一论断得以成立,应当对《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发表的一些事实加以澄清。这篇海德格尔于1936年4月在罗马意大利日尔曼文学研究院作的讲演,首先刊登在1936年12月的《内在世界》这本杂志上。当海德格尔1944年发表《荷尔德林诗的解释》时,他把《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包括在内,并将这篇文章附在他的另一篇讲演《还乡——致亲友》之后一同印出。这本书的第二版于1951年发行,它保持了这样的次序,即将1936年的演讲置于1943年的那篇演讲之后,扩充版包括两篇附加的文章,即1939年的讲演《当节日的时候》以及1943年的一篇短文《思念》,它们被排在这一版的第三和第四的位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诗的本质
日尔曼
和平主义者
纳粹时期
德意志民族
莱茵河
1935年
自由主义
原文传递
论现在的四重非在场性
被引量:
1
14
作者
Th.M.泽波姆
王善钧
毛怡红
《世界哲学》
1993年第3期59-65,51,共8页
一、彻底非在场性的现象学理论在现象学范围内,从一开始就可以对非在场从非根本的、根本的和最根本的意义上加以区分。在谓词-记号起作用的情况中对象的非在场性,是非根本意义上的非在场性。非在场的,也就是被标记着的客体。只有当客体...
一、彻底非在场性的现象学理论在现象学范围内,从一开始就可以对非在场从非根本的、根本的和最根本的意义上加以区分。在谓词-记号起作用的情况中对象的非在场性,是非根本意义上的非在场性。非在场的,也就是被标记着的客体。只有当客体原则上在想象或感知觉行为中被给予或原则上能被给予时,客体才是非在场的。根本意义上的非在场性,表现在想象、回忆、期待或使当前不存在的东西现在化的行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先验现象学
给定性
回忆
综合分析
内在时间意识
现象学分析
客体
超验
想象力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康德的知性图式说
1
作者
毛怡红
沈耕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研究所
出处
《天府新论》
1987年第5期34-39,共6页
文摘
图式(Schema),又译图型、范型、格局、构架,它是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个概念的最初历史形态,要追溯到康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知性图式说。这一学说构成了他的认识论的骨干,同时,这也是他认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但是,在以往的康德研究中。
关键词
康德
图式说
图式化
知性范畴
感性对象
认识论
认识主体
感性直观
时间图
皮亚杰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间际阐释学
被引量:
1
2
作者
毛怡红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29-34,共6页
文摘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间际阐释学毛怡红于本世纪中叶崭露头角并在当代西方愈益崛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近来在我国知识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如何从哲学角度说明、把握,什么叫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及它与当代哲学发展的关系,越来越为理论研究者们...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文化间际
阐释学
胡塞尔
认识论
形而上学
比较文化
黑格尔哲学
理性
哲学观点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目的性范畴初探
3
作者
毛怡红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62-68,共7页
文摘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关于目的性问题的争论由来以久。这一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自然界中是否存:茫着客观目的?究竟应当用目的性联系解释自然,还是应当用因果性联系解释自然?
关键词
目的性
范畴
科学发展史
自然界
性问题
因果性
争论
应当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争论
被引量:
1
4
作者
沈耕
毛怡红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35-40,共6页
文摘
在马克思的理论遗产及本世纪以来的传播实践中,关于社会形态理论是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例如,如何解释人类历史所经历的复杂进化过程,这一过程同唯物史观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概括是否矛盾;社会形态划分中的所谓单线论和多线论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有关思想同列宁的思想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等等。本文试图在综合近几年国内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一探讨。
关键词
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
唯物史观
恩格斯晚年
多线论
单线论
人类历史
进化过程
列宁
传播实践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德格尔的“原始伦理学”及其当代影响
被引量:
4
5
作者
毛怡红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2-26,14,共6页
文摘
本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经历了一场以逻辑实证原则为基础的理论变迁,其根本指向是要通过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批判,把伦理学改造为一种立足于对伦理概念进行逻辑分析的科学伦理学,即元伦理学(Meta-ethic)。然而,虽然元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的逻辑评判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伦理选择中非认知的、非描述性的一面,但就其提出问题的出发点而言,并没有走出主体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元伦理学陷入一种明显的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命令本身不具有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只是主观情绪或感觉的表述,而本身没有任何道德含义的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却成了伦理学存在的科学根据。这表明,对经验主义及形而上学伦理观念的批判虽然应当从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当关系的考察入手,但是,将二者截然二分并逻辑主义地划定其最终界限,绝不是伦理学的出路所在。问题必须被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具体说来,我们要追问的是,“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当”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逻辑界定的关系吗?它们之间更深层、更本真的关系应当从何谈起?在此,海德格尔及其后继者的思想对我们很有启发。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元伦理学
原始伦理
《存在与时间》
本体论
传统伦理学
生活世界
人类中心论
伦理问题
形而上学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当代西方伦理学基础的重建及其扩展
被引量:
3
6
作者
毛怡红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文摘
本文认为,当代西方伦理学自其诞生起便包含着如下悖论:其一,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命令本身不具有道德伦理的普遍性,而本身没有道德含义的语言分析却成了伦理学的科学根据;其二,相信人的真实存在在于摆脱外在的规范进行自由选择,但人在本质上又没有任何根据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在无价值参考系的境况下进行的。上述悖论导致了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倾向。本文通过对当今各派 \道德哲学为解决上述悖论、走出相对主义所作的诸种努力的分析,揭示了当代西方伦理学基础重建及其扩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进一步指出围绕这一讨论所揭示的问题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中人们对存在与价值、科学与逻辑、理性与人的本质等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的总体反思。
关键词
规范伦理学
伦理学基础
海德格尔
传统伦理学
道德伦理
当代西方
事实与价值
元伦理学
伦理价值
相对主义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
被引量:
2
7
作者
毛怡红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33-38,62,共7页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维特根斯坦
存在论
存在本身
语言的逻辑
生活世界
现象学
胡塞尔
EREIGNIS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历史的主客体概念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
被引量:
1
8
作者
沈耕
毛怡红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哲学研究》
1987年第7期3-10,共8页
文摘
本世纪以来,以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思潮的基本趋向,是在反对机械论、宿命论和实证主义的口号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化”和“本体论化”,而基本内容,则是通过制造“实践哲学”和“存在哲学”的对立、“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问题
基本内容
主体
社会存在
基本趋向
关系问题
资本主义
社会意识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发展
9
作者
沈耕
毛怡红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7年第2期32-37,共6页
文摘
本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1852年欧洲革命的总结,概括了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者认为,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生动的理论内容,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继承.
关键词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革命
十九世纪中期
社会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二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波拿巴
虚幻性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二)
10
作者
毛怡红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41-43,共3页
文摘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二)毛怡红五、关于西南学派在继承康德的批判主义、繁荣德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西南学派与马堡学派被认为有着同样重要的贡献。一般说来,两个学派的思想并无根本分歧。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来接受发展康德。马堡学派通常被称为“创造哲学”,因为在它那里,认识是对认识对象的创造,主体创造对象的逻辑规定性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而西南学派则被标记为“价值批判的体系”,它的创造人K.费舍尔、文德尔班、洛来等人提出,哲学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现实存在,也不是对认识过程某种特殊的规定,哲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揭示关于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学说。当然,西南学派的价值规范的观点是在对历史科学根据的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历史潮流中价值理论凝结为科学。但是,价值不是存在的某物,而是存在东西的意义,就价值总是与主体性相关联、从而必定在所谓正常意识中有其先验地位而言,人们认为,价值理论并不与马堡学派的认识论背道而驰。相反,在这两个学派中,意识与文化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只不过后者明显地注重功能的主体性,而前者则强调主体判断的理念根据。①一般说来,当代关于西南学派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关键词
新康德主义
李凯尔特
南学
韦伯
文化科学
狄尔泰
阐释学
历史科学
马堡学派
斯图加特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
11
作者
毛怡红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8-41,共4页
文摘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毛怡红新康德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它起始于19世纪50——60年代。在本世纪初一跃成为德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始,随着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其它哲学流派的兴起,新康德主义逐渐走向低谷。由于新康德主义不仅是教授们所积极倡导的学院哲学,它还渗透到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运动及文化思想领域中,因此,人们又称这种哲学现象为新康德主义运动。一、新康德主义研究的历史沿革虽然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曾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但是,系统地研究和评价它却是近年来的事。本世纪50——60年代,随着德国哲学向科学理论.新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的突然转向,新康德主义在德国一度遭到冷遇。一些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如施太格缨勒的《当代哲学主流》对它几乎只字不提。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卢卡奇则认为.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教授思想体系对哲学发展无任何意义①。布洛赫则在谴责新康德主义对康德思想歪曲的同时,把它仅仅看作一种国家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尽管他本人曾就李凯尔特的认识论做博士论文).认为其认识论上提出的问题只是一定党派利益的产物②。70年代末以来。
关键词
新康德主义
回到康德
批判主义
李凯尔特
赫尔
哲学史
马堡学派
南学
哲学与科学
认识论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当代德国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一)
12
作者
毛怡红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0-43,共4页
文摘
当代德国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一)毛怡红四、关于古典新康德主义中的马堡学派在如何评价古典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与西南学派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可以说基本一致。关于马堡学派,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纯粹的逻辑方法论。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把康德的先验方法论作为批判哲学的根本思想,认为认识论就是要阐明知识的逻辑基础前提,因而认识即是纯粹的方法论。马堡学派这一思想明显的反心理学因素被研究者重视。赫尔茨海指出:"在康德认识论中,科学事实的逻辑概念包含了某种心理组织过程(这种观点对认识心理学有重要影响),例如先验统党的作用,从而使认识批判常常公开地陷入与心理学的内在意识相混淆的危险中。......在马堡学派看来,认识批判的可信性取决于排除认识中的实证的或经验的心理学因素。在此,这两方面的特征是统一的:主体意识概念的无本源性及康德直观与思维二元论的消融"①。在这里,马堡学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柯亨和那托普的思想被看作是有差别的。其根本分歧在于,"起源"抑或"综合统一"是逻辑的基本原则。赫尔茨海与夫拉赫在大量尚未发表的材料、文献(如,那托普的《普通逻辑导论》1914年,《人性范围内的宗教》,《普遍心理学》
关键词
卡西勒
新康德主义
海德格尔
柯亨
马堡学派
赫尔
认识论
象征
达沃斯
与逻辑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的诗
被引量:
3
13
作者
K.赖特
毛怡红
机构
美
出处
《世界哲学》
1994年第3期62-66,共5页
文摘
正如“苏格拉底与悲剧的本质”成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副标题一样,《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或许也能成为海德格尔“未写出”的《诗学》的副标题。下面我将要指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在纳粹时期充当了海德格尔“未写下的”《政治学》的副标题。 为了使这一论断得以成立,应当对《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发表的一些事实加以澄清。这篇海德格尔于1936年4月在罗马意大利日尔曼文学研究院作的讲演,首先刊登在1936年12月的《内在世界》这本杂志上。当海德格尔1944年发表《荷尔德林诗的解释》时,他把《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包括在内,并将这篇文章附在他的另一篇讲演《还乡——致亲友》之后一同印出。这本书的第二版于1951年发行,它保持了这样的次序,即将1936年的演讲置于1943年的那篇演讲之后,扩充版包括两篇附加的文章,即1939年的讲演《当节日的时候》以及1943年的一篇短文《思念》,它们被排在这一版的第三和第四的位置上。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诗的本质
日尔曼
和平主义者
纳粹时期
德意志民族
莱茵河
1935年
自由主义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现在的四重非在场性
被引量:
1
14
作者
Th.M.泽波姆
王善钧
毛怡红
机构
德国美因兹大学
出处
《世界哲学》
1993年第3期59-65,51,共8页
文摘
一、彻底非在场性的现象学理论在现象学范围内,从一开始就可以对非在场从非根本的、根本的和最根本的意义上加以区分。在谓词-记号起作用的情况中对象的非在场性,是非根本意义上的非在场性。非在场的,也就是被标记着的客体。只有当客体原则上在想象或感知觉行为中被给予或原则上能被给予时,客体才是非在场的。根本意义上的非在场性,表现在想象、回忆、期待或使当前不存在的东西现在化的行为之中。
关键词
胡塞尔
先验现象学
给定性
回忆
综合分析
内在时间意识
现象学分析
客体
超验
想象力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康德的知性图式说
毛怡红
沈耕
《天府新论》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间际阐释学
毛怡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目的性范畴初探
毛怡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争论
沈耕
毛怡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海德格尔的“原始伦理学”及其当代影响
毛怡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4
原文传递
6
当代西方伦理学基础的重建及其扩展
毛怡红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3
原文传递
7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
毛怡红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
2
原文传递
8
历史的主客体概念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
沈耕
毛怡红
《哲学研究》
1987
1
原文传递
9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发展
沈耕
毛怡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7
0
原文传递
10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二)
毛怡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0
原文传递
11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
毛怡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0
原文传递
12
当代德国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一)
毛怡红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0
原文传递
13
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的诗
K.赖特
毛怡红
《世界哲学》
1994
3
原文传递
14
论现在的四重非在场性
Th.M.泽波姆
王善钧
毛怡红
《世界哲学》
1993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