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与地膜覆盖条件下旱作玉米田土壤氮组分生长季动态 被引量:13
1
作者 毛海兰 付鑫 +2 位作者 赵丹丹 李蓉蓉 王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6-254,共9页
研究不同覆盖措施下农田土壤全氮及其活性和半活性组分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农田土壤氮循环过程。基于黄土高原8年春玉米覆盖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土壤全氮、矿质氮、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以及颗粒有机氮在玉米不... 研究不同覆盖措施下农田土壤全氮及其活性和半活性组分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农田土壤氮循环过程。基于黄土高原8年春玉米覆盖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土壤全氮、矿质氮、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以及颗粒有机氮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动态特征。试验包括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和不覆盖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除硝态氮和铵态氮在苗期上升外,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含量在春玉米生育期基本呈苗期下降、拔节期上升、大喇叭口—抽雄期下降、灌浆和收获期回升的变化趋势;(2)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提高了大多数生育时期0—40cm土层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及0—20cm土层铵态氮含量,提高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以及颗粒有机氮含量;(3)地膜覆盖较对照提高大多数生育时期0—40cm土层硝态氮和0—20cm土层铵态氮含量,降低作物生育后期0—20cm土层全氮和0—40cm土层颗粒有机氮含量,降低大多数时期0—4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和10—20cm土层潜在可矿化氮含量;(4)除了地膜覆盖下20—40cm土层颗粒有机氮相对含量在作物不同生育期差异不显著外,秸秆和地膜覆盖下0—40cm土层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颗粒有机氮对土壤全氮的动态均有重要贡献。总之,黄土高原的春玉米田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提升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含量的作用,有助于培肥地力和土壤固氮;地膜覆盖则降低了作物生育后期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含量,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水平,导致农田土壤氮素淋溶风险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全氮 微生物量氮 潜在可矿化氮 颗粒有机氮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蓉蓉 王俊 +1 位作者 毛海兰 付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7-192,共6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冬小麦地4种覆盖方式下(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M1)、全生育期4 500kg/hm^2秸秆覆盖(M2)和夏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SM))土壤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秸秆覆方式对冬小麦... 通过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冬小麦地4种覆盖方式下(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M1)、全生育期4 500kg/hm^2秸秆覆盖(M2)和夏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SM))土壤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秸秆覆方式对冬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以及各组分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CK(无覆盖对照)处理,M1(全生育期9 000kg/hm^2)、M2(全生育期4 500kg/hm^2)和SM(夏闲期9 000kg/hm^2)处理,均显著增加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p<0.05),而20—40cm土层差异不明显,其中M1(全生育期9 000kg/hm^2)处理效果最佳,SM(夏闲期9 000kg/hm^2)处理作用相对较弱。(2)不同覆盖方式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土壤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相对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96%~3.31%,2.83%~3.78%,18.13%~37.25%。(3)各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都随着土层的逐渐深入而下降,且土层越深,变化越趋于缓慢。(4)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两两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颗粒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潜在矿化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847,0.700,0.614,可见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颗粒有机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土壤有机碳的贮存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具有增加效应,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方式实际运用价值较高。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早期变化,是土壤肥力变化更加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土壤总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潜在矿化碳 颗粒有机碳
下载PDF
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生长季动态 被引量:13
3
作者 毛海兰 王俊 +2 位作者 付鑫 李蓉蓉 赵丹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基于黄土高原8 a的春玉米覆盖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可矿化碳及颗粒有机碳在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旱作农田不同碳组分对地表覆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 基于黄土高原8 a的春玉米覆盖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可矿化碳及颗粒有机碳在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旱作农田不同碳组分对地表覆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含量在玉米生长期间总体呈苗期下降、拔节期上升、大喇叭口—抽雄期下降、灌浆和收获期回升的变化趋势。2)与不覆盖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在大部分作物生育期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助于培肥地力和土壤固碳;而地膜覆盖在作物生育后期导致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显著下降。3)秸秆覆盖下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变化具有重要贡献,地膜覆盖后土壤有机碳变化可能主要来自于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而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对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大。4)对照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相对含量在大喇叭口—抽雄期均有显著下降,而秸秆覆盖下两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则保持平稳,表明秸秆覆盖对生育后期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有重要的补给作用。总之,黄土高原的春玉米田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提升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的作用,地膜覆盖则无明显效果,且在春玉米生育后期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春玉米 生育期
下载PDF
地表覆盖方式对黄土旱塬区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蓉蓉 毛海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76-81,共6页
为了解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以及旱作农田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田间定位试验,以黄土旱塬区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无覆盖对照、全... 为了解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以及旱作农田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田间定位试验,以黄土旱塬区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无覆盖对照、全生育期9 000 kg/hm2秸秆覆盖(SM)、全生育期地膜覆盖(PM)3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与无覆盖对照相比,秸秆和地膜覆盖均显著增加土壤表层SOC、TN和MBC、MBN的含量,且秸秆覆盖处理的影响程度高于地膜覆盖处理,说明秸秆覆盖处理更加有利于土壤碳氮的累积;(2)不同覆盖方式除TN与MBC无显著相关性,其他各指标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之间关系密切,MBC和MBN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SOC和TN的贮存量,对SOC的动态变化响应较快;(3)各处理表层土壤SOC、TN、MBC、MBN含量随土层的深入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 黄土旱塬区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浅谈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思路——以《Fe2+与Fe3+的转化》为例
5
作者 毛海兰 刘炜 任勇 《成才》 2019年第6期35-37,共3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步由旧的填鸭式、一味地讲授式向多形式的教学模式转化,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学习进步。本文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以《Fe2+与Fe3+的转化》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思路。一、对常规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步由旧的填鸭式、一味地讲授式向多形式的教学模式转化,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学习进步。本文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以《Fe2+与Fe3+的转化》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思路。一、对常规教学设计的反思1.常规教学设计的不足《Fe2+与Fe3+的转化》是以Fe2+与Fe3+之间的转化为主,兼带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节归纳总结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核心素养 FE 《Fe2+与Fe3+的转化》 教学设计
下载PDF
高三化学复习如何做到“三到位”
6
作者 毛海兰 邓永贯 《湖北招生考试》 2007年第19期53-54,共2页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总的来讲其覆盖面较大,综合性很强,单一知识点的检测较少,单一识记性题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源于课本而不拘泥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原则。因此。
关键词 总复习 知识块 元素化合物 复习阶段 解题能力 复习备考 思维方法 元素周期律 由简到繁 考试说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