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后肌腱解剖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楼元达 原帅 +2 位作者 林荣 姚立炜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7-349,共3页
胫骨后肌腱(posterior tibial tendon,PTT)是下肢的稳定装置,对维持足弓和踝关节内后方的动态稳定起重要作用,其收缩可完成足内翻和跖屈^([1])。PTT收缩时,控制中足的跗骨,使前、中、后足相协调,前足内收,抬高内侧纵弓,保护弹簧韧带,并... 胫骨后肌腱(posterior tibial tendon,PTT)是下肢的稳定装置,对维持足弓和踝关节内后方的动态稳定起重要作用,其收缩可完成足内翻和跖屈^([1])。PTT收缩时,控制中足的跗骨,使前、中、后足相协调,前足内收,抬高内侧纵弓,保护弹簧韧带,并支持后足内翻,协助维持内侧纵弓^([2,3])。当PTT功能出现障碍(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使足内侧纵弓进行性塌陷,前足外展,距下关节、中跗关节活动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后肌腱 解剖 血液供应 胫骨后肌腱功能障碍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与肌腱干细胞治疗跟腱病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章松 毛海蛟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3年第6期114-120,共7页
跟腱病是对复杂、多方面病理跟腱的总称,在临床中突出的特征表现是跟腱及腱周组织的肿胀、疼痛和跟腱功能受限.跟腱作为人体最大、最强壮的肌腱,是踝关节跖屈的主要力量,跟腱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跟腱病治疗多以... 跟腱病是对复杂、多方面病理跟腱的总称,在临床中突出的特征表现是跟腱及腱周组织的肿胀、疼痛和跟腱功能受限.跟腱作为人体最大、最强壮的肌腱,是踝关节跖屈的主要力量,跟腱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跟腱病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而伴随着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其中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与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 Cells,TSCs)治疗肌腱相关疾病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了与PRP和TSCs治疗跟腱病相关的研究,对PRP和TSCs治疗跟腱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病 富血小板血浆 肌腱干细胞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7
3
作者 毛海蛟 尹维刚 史增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血管造影,观测横动脉、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趾底内侧动脉浅支...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血管造影,观测横动脉、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结果:横动脉与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1跖底动脉远侧段吻合形成动脉环。横动脉外径(1.3±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3)mm,多为1条,占91.6%,偶见两条,占8.4%。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外径为(1.1±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2)mm,多为1条,占95.8%,偶见2条,占4.2%。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外径为(1.5±0.3)mm,伴行静脉外径(1.3±0.3)mm,多为1条,占93.7%,偶见2条,占6.3%。结论: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两种术式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以横动脉为血管蒂或以趾底内侧动脉浅支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的双血管蒂,使该岛状皮瓣旋转点前移,血管蒂延长,临床应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拇横动脉 第1跖底动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比较保守治疗与全螺纹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的疗效
4
作者 姚立炜 毛海蛟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5期713-714,717,共3页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全螺纹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55例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4.3±15.7)岁,保守组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30...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全螺纹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55例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4.3±15.7)岁,保守组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1±13.0)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评分。结果5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个月。保守组延迟愈合5例,骨折不愈合1例,畸形愈合3例;手术组延迟愈合2例。手术组愈合时间(9.3±1.5)周短于保守组(11.6±2.7)周(P<0.01),AOFAS评分术后2周(P<0.01),1个月(P<0.01),3个月(P=0.02)手术组优于保守组,术后6、12个月差异计无统学意义。VAS评分术后2周(P<0.01),术后1个月(P<0.01),术后3个月(P=0.03)手术组优于保守组,术后6、12个月差异计无统学意义。结论全螺纹螺钉治疗第五基底(Ⅰ区)骨折早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远期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跖骨基底骨折 螺钉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腕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非移位性舟骨骨折 被引量:8
5
作者 毛海蛟 刘振新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总结经皮腕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的经验。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采用经皮腕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25~45岁,平均35岁;左侧10例,右侧5例。患者自受伤至就... 目的:总结经皮腕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的经验。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采用经皮腕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25~45岁,平均35岁;左侧10例,右侧5例。患者自受伤至就诊时间3~10 d,平均5 d。术前均行常规X线及CT检查,所有舟骨骨折提示均为B2型骨折(Herbert分型)。根据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5例患者获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X线1次,骨折愈合时间7~14周,平均10周,螺钉位置良好。术后参考Krimmer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14例为100分,1例90分。所有患者腕掌小切口Ⅰ期愈合,无感染和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腕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是一种微创、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草皮趾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6
作者 毛海蛟 俞光荣 《中医正骨》 2013年第4期31-33,共3页
草皮趾是第一跖趾关节过度背伸导致的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损伤。目前,国内学者对草皮趾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上经常出现漏诊、误诊。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草皮趾的认识,本文从解剖基础、损伤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草皮... 草皮趾是第一跖趾关节过度背伸导致的关节囊韧带复合体损伤。目前,国内学者对草皮趾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上经常出现漏诊、误诊。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草皮趾的认识,本文从解剖基础、损伤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草皮趾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损伤 软组织损伤 运动损伤 草皮趾 综述
下载PDF
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修复的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毛海蛟 史增元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07年第4期552-555,共4页
归纳足前部的生物力学和应用解剖研究结果,足前部的皮肤缺损将会导致足的功能障碍,重点讨论了各种岛状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优缺点,并对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 皮肤缺损 岛状皮瓣
下载PDF
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8
作者 史增元 尹维刚 +2 位作者 毛海蛟 吴发科 范永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结果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 目的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结果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动脉的终末支,外径(1.0±0.3)mm。外踝前动脉降支外径(1.3±0.3)mm,沿外踝前缘向下走行,在外踝尖的水平分为前、后支,后支与跟外侧支吻合,占97.9%,吻合处的外径(0.8±0.3)mm;前支与跗外侧动脉吻合,占91.6%,吻合处外径(0.6±0.2)mm;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与弓形动脉或第4跖背动脉吻合,占95.8%,吻合处的外径(0.6±0.2)mm。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司足背外侧皮肤的感觉。结论上述4条动脉吻合形成足背外侧动脉链,扩大了足背外侧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外踝后动脉 外踝前动脉 跗外侧动脉 跖背动脉
下载PDF
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 被引量:13
9
作者 董文伟 赵翔 +1 位作者 毛海蛟 姚立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2~68(42.3... 目的:探讨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2~68(42.3±12.7)岁;根据Robinson分型:2A2型6例,2B1型18例,2B2型8例。术前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0~6(3.1±1.4) d。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锁骨长度以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评分评价患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18(13.3±2.2)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骨折端延迟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出现。创面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2(10.2±1.1)周。锁骨短缩长度由术前的(11.2±3.6)%减少至术后2 d的(0.4±0.3)%。10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行内固定拆除,术后无再骨折发生。Constant评分由术前的23.53±5.21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94.30±5.60,其中优26例,良4例。患者对术后瘢痕美观程度及患肩功能均表示非常满意。结论:采用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可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瘢痕小、不影响美观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再探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变化规律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斯旺 毛海蛟 +4 位作者 庄跃宏 崔怀瑞 黄美贤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评价指标。方法选择大鼠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区为目标观察区制作皮瓣模型,分时间点进行灌注、摄X线片,在Scion Image Beta 4.02... 目的观察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评价指标。方法选择大鼠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区为目标观察区制作皮瓣模型,分时间点进行灌注、摄X线片,在Scion Image Beta 4.02中测量各时间点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的灰度值和穿支体区血管的灰度值,并计算它们的比值("谷-峰比"),总结体区间choke血管的变化规律。结果术后1h、1d、2d、3d、4d、6d、10d、16d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灰度值(V-valley)和穿支体血管灰度值(V-peak)的比分别为(0.29±0.05)、(0.67±0.10)、(0.78±0.08)、(0.85±0.06)、(0.60±0.12)、(0.56±0.10)、(0.53±0.11)和(0.41±0.07)。结论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增加在第1天出现,第3天到峰值,第4天明显减小,随后逐渐消退。明胶-氧化铅灌注-X线摄片技术,结合Scion Image Beta 4.02软件,可计算出choke血管区和穿支体区的灰度值比,能定性反映微血管的相对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体区 choke血管 血管造影 灰度值
下载PDF
经腹膜后间隙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振新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毛海蛟 左荣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男10例,女2例。结果腹膜后间隙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等紧贴盆壁与壁腹膜间有腹膜外脂肪相隔;肠系膜下动脉、睾丸(卵巢)动静脉与壁腹膜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连接,易随壁腹膜掀起,输尿管上部与壁腹膜有连接,下部连接松弛;在L4椎体平面肠系膜下动脉可前移19.3 mm,睾丸(卵巢)动静脉可前移26.4 mm(右)和28.0 mm(左);输尿管可前移37.0 mm(左)和41.0 mm(右)。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术中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控制出血,抢救休克,修复或结扎损伤血管,复位固定骨折。11例成功,1例死亡;无血管、神经再损伤发生。结论经髂腹股沟腹膜后间隙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盆腔大血管,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可快速控制出血,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是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理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盆腔大出血 髂腹股沟入路 腹膜后间隙
下载PDF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2
作者 袁辉宗 史增元 +3 位作者 尹维刚 林荣 毛海蛟 常希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9-251,255,共4页
目的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 目的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结果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结论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 胫前动脉 岛状皮瓣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经坐骨小切迹髋臼后柱打钉入路的应用解剖与导向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史增元 尹维刚 +2 位作者 毛海蛟 汪海清 左荣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髋臼后柱打钉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66侧成人髋骨标本,男36侧,女30侧;CT扫描男、女各30例骨盆,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根据坐骨小切迹的形态进行分型。结果髋骨标本分型:男性")"型44.4%;"C&q...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髋臼后柱打钉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66侧成人髋骨标本,男36侧,女30侧;CT扫描男、女各30例骨盆,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根据坐骨小切迹的形态进行分型。结果髋骨标本分型:男性")"型44.4%;"C"型30.6%;"『"型16.7%;"丿"型8.3%。女性")"型73.3%;"C"型占3.3%;"『"型占6.7%;"丿"型1%。Mimics三维重建分型:男性")"型56.7%;"C"型26.7%;"『"型13.3%"丿"型3.3%。女性")"型76.7%;;"C"型10.0%;"『"型6.7%;"丿"型6.7%。结论坐骨小切迹"C"型时,坐骨小切迹的下端影响打钉,要用骨刀切下坐骨小切迹下端,打入导针;如坐骨小切迹为"『"型时,打导针易打滑,需要在坐骨小切迹的进钉点做一个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小切迹 髋臼后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4
14
作者 左荣跃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俞淼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肌皮瓣 小腿 皮肤缺损
下载PDF
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5
作者 俞淼 史增元 +1 位作者 尹维刚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研究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方法:解剖30侧成尸手标本,观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1.0±0.3)mm,走行于拇长伸肌腱尺侧,其来源有3种类型:①第1掌背动脉型,即拇... 目的:研究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方法:解剖30侧成尸手标本,观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1.0±0.3)mm,走行于拇长伸肌腱尺侧,其来源有3种类型:①第1掌背动脉型,即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来源于第1掌背动脉43.3%;②拇主要动脉型,即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来源于拇主要动脉46.7%;③混合型,即第1掌背动脉与拇主要动脉吻合后发出拇指尺侧指背动脉10.0%。结论: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操作简便、质地良好、外形美观、血供可靠,是修复拇指及第2掌指关节处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外科皮瓣 指背动脉 虎口区
下载PDF
喙肩韧带内侧半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文伟 史增元 +1 位作者 刘振新 毛海蛟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4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喙肩韧带内侧半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喙肩韧带内侧半转位重建喙锁韧带,同时辅以锁骨钩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5... 目的:探讨喙肩韧带内侧半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喙肩韧带内侧半转位重建喙锁韧带,同时辅以锁骨钩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5~51岁,平均36.7岁;手术时间为伤后3~12 d,平均5 d.按照Rockwood分型:Ⅲ型4例,Ⅴ型22例。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伴弹跳感,肩关节活动受限,术前拍摄双侧肩关节标准应力位X线片,测量患侧喙锁间隙为(16.2±5.0) mm,较健侧(7.6±1.0) mm明显增宽。术后通过X线片检查和Constant-Murley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断裂、再脱位的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于术后1个月拔除克氏针、8~10个月取出内固定钢板。到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均基本恢复正常,而且获得了一个无痛的关节。按Constant-Murley评分,优24例,良2例。喙锁间隙距离患侧为(7.7±1.2) mm,健侧为(7.6±1.0) mm,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喙肩韧带内侧半转位重建喙锁韧带,加喙锁韧带缝合、锁骨钩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脱位 喙肩韧带 喙锁韧带
下载PDF
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振新 史增元 +3 位作者 许海平 毛海蛟 郑广超 刘慧松 《中医正骨》 2013年第9期66-68,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6月至2011年5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87例91足,男61例65足,女26例26足。年龄20~56岁,中位数32岁.均为闭合性跟骨... 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6月至2011年5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87例91足,男61例65足,女26例26足。年龄20~56岁,中位数32岁.均为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单侧83例,双侧4例。跟骨骨折SanderslI型39例39足,Ⅲ型3l例34足,Ⅳ型17例18足。术前B6hlex角为-15°-15°,中位数5°。x线检查均显示跟骨关节面塌陷倾斜,跟骨外侧壁膨出,跟骨增宽、短缩,足后部内翻成角。CT检查显示跟骨关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碎裂、塌陷、移位。伤后至就诊时问为2—24h,中位数4h。术后随访观察BOhler角恢复、骨折复位、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中位数30个月。术后Btihler角恢复至25°-40°者56例57足,15°~24°者25例28足,10°-14°者6例6足。跟骨轴线与距下关节线垂直者71例73足,外翻5。者9例11足,内翻5。者7例7足。骨折获得解剖复位者36例36足;近解剖复位者(台阶〈3mm)41例43足,复位差者(台阶3~5lllln)10例12足。均无切口感染、距下关节融合、腓肠神经损伤、足背外侧皮神经损伤、腓骨长短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rT—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41例41足,良36例38足,可10例12足。结论: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骨折固定术 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
下载PDF
带深筋膜缝匠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3
18
作者 左荣跃 史增元 +2 位作者 毛海蛟 俞淼 董文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20-421,共2页
目的:探讨带深筋膜缝匠肌蒂髂骨瓣治疗青状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带深筋膜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结果:本组13例术后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标准,优9例,良3... 目的:探讨带深筋膜缝匠肌蒂髂骨瓣治疗青状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带深筋膜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结果:本组13例术后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标准,优9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带深筋膜缝匠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青壮年 髂骨瓣
下载PDF
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学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承志(综述) 毛海蛟(审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7-370,共4页
踝关节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和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构成,对保持踝关节稳定,维持人体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但其损伤十分常见,详... 踝关节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和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构成,对保持踝关节稳定,维持人体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但其损伤十分常见,详细研究韧带解剖学特点有助于更准确评估影像学检查和更精确的外科干预。了解ATFL和CFL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术中判断韧带损伤情况。ATFLⅡ型和Ⅲ型中,上束最粗、最长,下束最细、最短,明确分型可指导将每束韧带对位缝合,在韧带缺失过多无法修复时应尽量保证上束韧带的修复[1]。测量ATFL和CFL长和宽有助于评估韧带损伤丢失的纤维数量。韧带的长和宽对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长宽及骨道的直径的选择起参考作用[2]。明确韧带之间的夹角不仅有助于对术中解剖结构瘢痕化或骨性突起不明显时韧带的大致定位,还有助于在关节和应力造影期间评估韧带损伤[3,4]。韧带的骨性附着点对韧带重建移植物的定位及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切口入路提供参考。对于比平均值小或大得多的患者、慢性损伤或既往手术模糊了正常解剖结构时,可用骨性附着点百分比定位使韧带重建移植物的放置更加准确[5,6]。同时韧带骨性附着点对外踝骨折的诊治提供参考[7]。了解韧带之间的连接结构可避免术中损伤弓状纤维而导致加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8]。对于上述研究的整合能更加立体地了解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学数据,从而为踝关节外侧韧带急性断裂修复术、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重建术以及关节镜下微创修复术治疗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等提供更准确、扎实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损伤 正常解剖结构 移植物 韧带重建 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特点 距腓前韧带 外踝骨折
下载PDF
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守道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林荣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结果 ?母展肌上缘动脉...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结果 ?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内侧楔骨内侧有一较恒定的吻合,并把这一吻合支暂命名为足内缘动脉弓。形成足内缘动脉弓占82.8%(29侧),吻合处外径为(0.65±0.21)mm,长度为(2.63±0.71)mm;未发现吻合动脉弓占17.2%(6侧)。结论以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可以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跗内侧动脉 内踝前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