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格拉底与模糊客体——瓦雷里关于审美对象本体论及其传统的探讨
1
作者 汉斯·布鲁门伯格 胡继华(译) 《跨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162-195,272,共35页
保罗·瓦雷里的对话《欧帕里诺斯》虚构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建筑师欧帕里诺斯和智术师斐德若在冥府的一场对话,聚焦于"模糊客体",在现代与古典视野的融合中,探讨了审美对象的本体论,展开了关于音乐与建筑、实在与虚构... 保罗·瓦雷里的对话《欧帕里诺斯》虚构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建筑师欧帕里诺斯和智术师斐德若在冥府的一场对话,聚焦于"模糊客体",在现代与古典视野的融合中,探讨了审美对象的本体论,展开了关于音乐与建筑、实在与虚构、内在与超越的辩证思考。作为对话展开的背景,冥府不是一个为观照万物提供更高远视角的地方。对话中的人物断定,与建筑相提并论,音乐的隐喻体系蕴含着反柏拉图主义:纯粹理念无论如何都与时间无关,音乐与时间有关不仅出乎偶然,而且取决于必然。"模糊客体",这个拒绝定义、拒不回答苏格拉底标准型问题的物品,也没有进入古代形而上学的终极分类系统。它就是"虚无",也意指"虚无",它提出了所有问题,却全部悬而不答。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实在性,凝缩了世界给人类提出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瓦雷里 冥府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主义 模糊客体 审美对象
原文传递
存在——一个麦格芬:如何保护思想的欲望
2
作者 汉斯·布鲁门伯格 陈淑仪(译) 胡继华(译) 《跨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1-4,232,共5页
本文从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关于“麦格芬”的谈话开始,将这个不见于词典且没有确切意义的词语视为一个绝对隐喻——世界、人生和心灵的奥秘不可穷尽。在电影世界,一个麦格芬就是思想欲望的隐喻,其本身毫无意义,虚无缥缈。但麦格芬的唯... 本文从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关于“麦格芬”的谈话开始,将这个不见于词典且没有确切意义的词语视为一个绝对隐喻——世界、人生和心灵的奥秘不可穷尽。在电影世界,一个麦格芬就是思想欲望的隐喻,其本身毫无意义,虚无缥缈。但麦格芬的唯一特征,仅仅在于其同一性。在它身上,一桩秘密被浓缩,从而证明了每一份代价、每一次行动甚至生命的整体冒险对于情节悬念的正当性。它便成为存在与虚无的同一体。我们便认识到,每一位哲学家都有且必须有自己的麦格芬,以便保持思想的工作,以及对思想结果的兴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隐喻 麦格芬 思想的欲望 虚无
原文传递
修辞当代意义的人类学研究
3
作者 汉斯·布鲁门伯格 胡继华(译) 《跨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195-218,290,共25页
修辞学在人类学中的重要意义,最为明显地呈现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自古典时代以来,形而上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它具有一种宇宙论的基础谋划:理念构成了和谐宇宙,供现象世界摹仿。可是,作为位于宇宙整体中心的静观者,无论居于何等优越... 修辞学在人类学中的重要意义,最为明显地呈现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自古典时代以来,形而上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它具有一种宇宙论的基础谋划:理念构成了和谐宇宙,供现象世界摹仿。可是,作为位于宇宙整体中心的静观者,无论居于何等优越的地位,人类都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多种异质实在的交汇点,一种合成的复杂实体,本质上迷雾重重。一切修辞术的公理,乃是理由不充足律(principium rationis insufficien-tis)。此乃本质匮乏存在人类学的客观对应物。如果人类世界符合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莱布尼茨为"毕竟存在者存在,而虚无并不存在"提供了充足的理由),那就没有什么修辞学,因为根本就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效地运用修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人类学 修辞术 理由不充足律 人类匮乏性
原文传递
实在性概念与小说的可能性
4
作者 汉斯·布鲁门伯格 胡继华(译) 《跨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176-194,290,共20页
自古以来,诗学理论传统可以被概括为一场持续不断的争论,所争主题便是"诗人说谎"这条经典格言。而"诗人说真话"意味着两点:第一,诗必定与一种给定的实在相关,不管这是何种类型的实在;第二,诗必须创造其独特的实在... 自古以来,诗学理论传统可以被概括为一场持续不断的争论,所争主题便是"诗人说谎"这条经典格言。而"诗人说真话"意味着两点:第一,诗必定与一种给定的实在相关,不管这是何种类型的实在;第二,诗必须创造其独特的实在。要辨析诗学真理与谎言,就必须辨析历史上不同的实在性概念。如果小说的可能性被当作一个本体论问题提出,同时我们又致力于探寻实在概念的基础,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新艺术诉求的起源。艺术不仅要再现世界上的客体,甚至要摹仿这个世界,还要把这个世界变成现实。一个世界(最起码)也是小说的主题和设定。一个毫不逊色的世界,便是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传统 亚里士多德《诗学》 实在性 小说的可能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