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高温机制大曲和人工大曲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对比研究
1
作者 肖宇航 朱和琴 +2 位作者 江东材 彭礼群 罗陟 《酿酒》 CAS 2024年第4期76-79,共4页
主要对偏高温机制大曲与人工大曲的感官评价和在制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从感官指标来看,人工大曲在菌丝生长、曲药香味方面要优于机制大曲;从理化指标来看,两种曲药在发酵期内酸度、液化力、发酵力... 主要对偏高温机制大曲与人工大曲的感官评价和在制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从感官指标来看,人工大曲在菌丝生长、曲药香味方面要优于机制大曲;从理化指标来看,两种曲药在发酵期内酸度、液化力、发酵力、酯化力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糖化力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水分呈现下降趋势。在贮存期内,除水分呈下降趋势外,酸度、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酯化力均呈现先升高再趋于平稳的趋势;存放4月的机制大曲除了在水分指标上与人工大曲相当外,在感官、酸度、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酯化力指标上均低于人工大曲。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机制大曲比人工大曲更紧实;二是机制大曲在提浆工艺上不如人工大曲;三是与人工大曲生产环境相比,机制大曲的生产环境相对较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大曲 人工大曲 感官指标 理化指标
下载PDF
机制与人工大曲曲块部位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杜向军 明红梅 +4 位作者 马浩 江东材 朱和琴 陈园 胥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91,共9页
为了探究机制大曲和人工大曲不同部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成品机制大曲和人工大曲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种曲块各部位理化生化指标,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各部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后通过冗余分析法分析了2种... 为了探究机制大曲和人工大曲不同部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成品机制大曲和人工大曲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种曲块各部位理化生化指标,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各部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后通过冗余分析法分析了2种大曲核心微生物与理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机制大曲和人工大曲各部位的理化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2种大曲曲块不同部位的真菌构成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样,机制大曲不同部位的细菌构成也具有较大差异,而人工大曲不同部位的细菌构成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2种大曲中的主要差异微生物为曲霉属、地霉菌属、复膜孢酵母属、双足囊菌属、高温放线菌属和葡萄球菌属。2种大曲的核心微生物中嗜热真菌属、高温放线菌属主要分布在2种大曲的坯心和包心,而芽孢杆菌属、伊萨酵母属、威克汉姆酵母属主要分布在2种大曲的表层和中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分、酸度、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是影响2种大曲微生物的主要环境因子,芽孢杆菌属、根毛霉属、丝孢酵母属、复膜孢酵母属、假丝酵母属和伊萨酵母属是主要影响大曲糖化力、液化力和酒化力的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理化生化指标 微生物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多粮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糟醅生物及非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瑞平 游玲 +3 位作者 陈云宗 唐代云 江东材 刘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3-57,共5页
通过研究多粮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理化指标(淀粉、还原糖、乙醇、总酸、总酯)和微生物菌群数量(细菌、酵母、霉菌)变化规律,发现发酵糟醅中各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且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细菌、... 通过研究多粮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理化指标(淀粉、还原糖、乙醇、总酸、总酯)和微生物菌群数量(细菌、酵母、霉菌)变化规律,发现发酵糟醅中各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且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细菌、霉菌、酵母的数量变化趋势差异明显,表明各类微生物对窖内非生物因子变化的响应情况有所不同。同一时期窖内不同层次糟醅理化及微生物指标亦存在细微差异,表明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窖内糟醅物质能量传递不够充分。总体上,多粮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规律稳定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粮浓香型白酒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不同小麦生产偏高温大曲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和琴 周瑞平 +2 位作者 江东材 唐代云 刘超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5-68,共4页
分别以"宜麦"7号小麦和普通小麦为原料制作偏高温大曲,研究两个小麦品种对大曲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两种小麦成分、制曲过程中,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变化趋势以及成品大曲的质量,结果表明,"宜麦"7号小麦生产出的大... 分别以"宜麦"7号小麦和普通小麦为原料制作偏高温大曲,研究两个小麦品种对大曲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两种小麦成分、制曲过程中,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变化趋势以及成品大曲的质量,结果表明,"宜麦"7号小麦生产出的大曲优质率比普通小麦高8.1%。在酿酒生产中",宜麦"7号小麦生产的大曲使得粮食出酒率比普通小麦高6%,原酒优级品率提高7%。在本实验条件下,"宜麦"7号小麦比普通小麦更适宜于生产偏高温大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麦”7号 普通小麦 偏高温大曲 优质率 出酒率
下载PDF
多粮兼香型白酒窖内发酵动态变化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周瑞平 游玲 +3 位作者 陈云宗 刘超 江东材 唐代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14-216,396,共4页
分析了多粮兼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酒度、残糖、残淀、总酸、总酯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发现多粮兼香型发酵的主发酵期在发酵前30d完成,这一时期在酵母发酵及霉菌的糖化作用下,酒度达到最高值6.47度,残糖迅速下降,残淀快速分... 分析了多粮兼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酒度、残糖、残淀、总酸、总酯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发现多粮兼香型发酵的主发酵期在发酵前30d完成,这一时期在酵母发酵及霉菌的糖化作用下,酒度达到最高值6.47度,残糖迅速下降,残淀快速分解;30d后,下层糟醅已没有酵母存活,在兼性厌氧细菌及厌氧细菌的作用下,有机酸、总酯开始快速增长。整个发酵阶段,丝状真菌和细菌分别出现了2次和3次峰值。该研究结果对解析兼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粮兼香型白酒 物质变化 微生物
下载PDF
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B.licheniformis和B.subtilis动态变化和生产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周瑞平 王涛 +5 位作者 陈云宗 江东材 唐代云 刘超 朱和琴 周荣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37-240,共4页
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Bacillus subtilis主要酶活及对部分理化因子耐受性进行分析。31株供试菌中,能够在65℃、体积分数7%乙醇和3.8mmol/mL酸度条件下生长的菌株分别为77.4%、83.9%、71.0%;能够产淀粉酶、脂... 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Bacillus subtilis主要酶活及对部分理化因子耐受性进行分析。31株供试菌中,能够在65℃、体积分数7%乙醇和3.8mmol/mL酸度条件下生长的菌株分别为77.4%、83.9%、71.0%;能够产淀粉酶、脂肪酶、蛋白质酶的菌株分别占87.1%、96.8%、90.3%,其中高产菌株分别占48.4%、35.5%、38.7%;所有菌株在生理生化特征、耐受性和产酶能力上均不完全相同,表明该2个种的菌株在偏高大曲发酵过程中呈现种间多态性和生长代谢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温大曲 BACILLUS LICHENIFORMIS BACILLUS SUBTILIS 生产特性
下载PDF
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瑞平 王涛 +3 位作者 陈云宗 江东材 唐代云 刘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98-201,共4页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和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类群及其演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从拌料的1.0×107个/g快速上升到最大值4.0×108个/g(第一次翻曲,4...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和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类群及其演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从拌料的1.0×107个/g快速上升到最大值4.0×108个/g(第一次翻曲,4d),最后降低到1.5×107个/g;可培养的细菌类群从最开始的5属9种增加到9属26种后减少至第一次翻曲时(4d)的7属23种,随后多样性持续下降,到收曲时仅检测到1属6种。同时发现在整个发酵过程中Bacillus为绝对优势属,在整个发酵环节均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温大曲 细菌类群演替 16SrDNA
下载PDF
多粮浓酱兼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窖内糟醅温度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周瑞平 王涛 +3 位作者 陈云宗 唐代云 刘超 江东材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6-48,51,共4页
比较分析了多粮浓酱兼香型白酒新工艺和传统多粮浓香型白酒工艺窖内发酵糟醅温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种工艺条件下窖内糟醅温度变化趋势均呈现主升温期缓慢、顶温维持期较长、温度回落期缓慢;贴近窖壁糟醅温度最低,中心糟醅温度... 比较分析了多粮浓酱兼香型白酒新工艺和传统多粮浓香型白酒工艺窖内发酵糟醅温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种工艺条件下窖内糟醅温度变化趋势均呈现主升温期缓慢、顶温维持期较长、温度回落期缓慢;贴近窖壁糟醅温度最低,中心糟醅温度最高,但是2种糟醅的具体出窖温度、平均温度、顶温,以及主升温时间、温度维持时间、温度回落时间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粮浓酱兼香型 白酒 糟醅 温度
下载PDF
酿酒专用粮食在多粮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江东材 周瑞平 +3 位作者 陈云宗 唐代云 刘超 朱和琴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1-64,共4页
针对浓香型白酒企业对酿酒粮食的选用要求,以专用粮食和普通粮食为原料应用于酿酒过程,对酿酒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酿酒专用粮食窖内发酵过程淀粉和还原糖利用率均优于普通粮食,且后期利用酸类和乙醇合成呈香呈... 针对浓香型白酒企业对酿酒粮食的选用要求,以专用粮食和普通粮食为原料应用于酿酒过程,对酿酒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酿酒专用粮食窖内发酵过程淀粉和还原糖利用率均优于普通粮食,且后期利用酸类和乙醇合成呈香呈味物质能力更强,出酒率和优级率分别较普通粮食提高1.5%和6%,表明酿酒专用粮食对提高原酒酒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物质变化 酿酒专用粮食
下载PDF
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的演替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东材 周瑞平 +3 位作者 陈云宗 刘超 唐代云 朱和琴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2-64,67,共4页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芽孢杆菌类群及其演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数量从拌料的6.0×105个/g曲快速上升到最大值3.2×107个/g曲...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芽孢杆菌类群及其演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数量从拌料的6.0×105个/g曲快速上升到最大值3.2×107个/g曲(第一次翻曲,4 d),最后降低到1.1×106个/g曲;芽孢杆菌类群从最初的3种增加到10种后减少至第一次翻曲时(4 d)的9种,随后多样性持续下降,到收曲时仅检测到6种。同时发现,在整个发酵过程中Bacillus licheniformis为绝对优势种,在整个发酵环节中均存在。Bacillus产芽孢的特性保证了其种群的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温大曲 芽孢杆菌 演替 16S RRNA
下载PDF
提高偏高温大曲品温对多粮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超 陈云宗 +3 位作者 周瑞平 江东材 唐代云 朱和琴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3,共3页
分析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内糟醅水分、酸度、酒度、残糖、残淀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热季时,使用提高品温的偏高温大曲使多粮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前缓、中挺、后缓落更加明显。糟醅主发酵期延长到15 d,相比传统浓香... 分析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内糟醅水分、酸度、酒度、残糖、残淀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热季时,使用提高品温的偏高温大曲使多粮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前缓、中挺、后缓落更加明显。糟醅主发酵期延长到15 d,相比传统浓香型大曲推迟了7 d,下层糟醅酒度在下渗作用下,在30 d时达到最大值6.86%vol,此时淀粉被快速分解,下层达到9.36%;还原糖经过前期积累被快速利用,30 d后开始缓慢的下降,出窖时下降到0.35%;酸度从15 d开始快速增长,70 d下层达到最大值4.76。该研究结果更好地解析了多粮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提高曲药品温的作用,并且对研究发酵期间窖内发酵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多粮浓香型白酒夏季生产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公司正在开发的一步法多粮浓酱兼香型白酒生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品温 动态因子 糟醅 浓香型白酒
下载PDF
入窖酸度对浓香型白酒糟醅产酒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江东材 周瑞平 +3 位作者 陈云宗 唐代云 朱和琴 吴冬梅 《酿酒科技》 2018年第10期28-30,共3页
针对近年来白酒行业度夏糟醅酸度普遍偏高的现象(特别是乙酸偏高),通过向入窖糟醅中额外添加乙酸和黄水,模拟窖池发酵过程,发酵一定时间后,检测发酵糟醅酸度、水分、淀粉含量及酒精度。结果表明,添加乙酸和黄水对糟醅发酵均有抑制作用,... 针对近年来白酒行业度夏糟醅酸度普遍偏高的现象(特别是乙酸偏高),通过向入窖糟醅中额外添加乙酸和黄水,模拟窖池发酵过程,发酵一定时间后,检测发酵糟醅酸度、水分、淀粉含量及酒精度。结果表明,添加乙酸和黄水对糟醅发酵均有抑制作用,会使产酒量降低,且乙酸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检测 酸度 产酒
下载PDF
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物质及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东材 朱和琴 +1 位作者 罗陟 彭礼群 《酿酒》 CAS 2022年第4期53-56,共4页
采用PCR-DGGE技术结合传统分析方法,对柔雅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偏高温大曲各阶段进行了物质和微生物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的繁殖密切相关;细菌从拌料制醅检测出16个种增加到最高23个种(一次翻曲),最终收曲阶... 采用PCR-DGGE技术结合传统分析方法,对柔雅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偏高温大曲各阶段进行了物质和微生物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的繁殖密切相关;细菌从拌料制醅检测出16个种增加到最高23个种(一次翻曲),最终收曲阶段22个种,其中有9个种贯穿整个制曲阶段,整个过程检测出8个属25个种,其中Bacillus、B.licheniformis分别为制曲过程中的优势属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物质 微生物 演变规律
下载PDF
通风收虫装置在偏高温大曲储存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朱和琴 江东材 +1 位作者 彭礼群 罗陟 《酿酒科技》 2021年第6期76-78,88,共4页
以偏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利用通风收虫装置对传统曲药储存室进行改造,对比分析了大曲在储存过程中损耗率和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曲药储存室储存6个月曲药损耗率由传统储存室的15.48%降低到5.23%,降低10.25个百分点... 以偏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利用通风收虫装置对传统曲药储存室进行改造,对比分析了大曲在储存过程中损耗率和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曲药储存室储存6个月曲药损耗率由传统储存室的15.48%降低到5.23%,降低10.25个百分点,表明对曲虫的防治和降低曲药损耗效果显著。通过理化指标数据的分析,改造前后大曲的理化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储存3~6个月最适合白酒生产。该方法对白酒行业有着较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温大曲 通风收虫装置 储存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基于共培强化提高浓香大曲吡嗪类及4-乙基愈创木酚组分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秋霞 黄钧 +4 位作者 江东材 周瑞平 邱雪 吴重德 周荣清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共5页
叙述了产4-乙基愈创木酚(4-EG)菌株Bacillus subtilis D-31、产四甲基吡嗪(TTMP)菌株Bacillus velezensis M-14分别强化及两分离株共培强化浓香型大曲对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及风味组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D-31强化曲的吡嗪类、TTMP... 叙述了产4-乙基愈创木酚(4-EG)菌株Bacillus subtilis D-31、产四甲基吡嗪(TTMP)菌株Bacillus velezensis M-14分别强化及两分离株共培强化浓香型大曲对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及风味组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D-31强化曲的吡嗪类、TTMP、酯类及4-EG较对照曲分别增加了117.00%、130.54%、175.34%和266.20%,而M-14强化的结果是89.26%、149.44%、355.63%和501.40%,共培强化曲分别增加了22.60%、16.74%、83.46%和323.79%。D-31和M-14强化曲的液化力、糖化力、发酵力和酯化力等参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酸度降低,挥发性组分含量增加。共培强化大曲则使糖化和液化力提高,挥发性组分含量增加,且组成与对照样品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大曲 理化性质 挥发性组分 微生物群落组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