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氏Ⅱ类错颅底与颌面部形态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江久汇 纪昌蓉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牙合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 5 7例 12~ 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 ,安氏Ⅱ类及安氏Ⅰ类 ,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 ,描画在硫酸纸上 ,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颅底角明显...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牙合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 5 7例 12~ 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 ,安氏Ⅱ类及安氏Ⅰ类 ,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 ,描画在硫酸纸上 ,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颅底角明显大于安氏Ⅰ类 ,下颌骨有向前向上旋转趋势 ;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呈负相关性 ;颅底长 ,Ⅱ类与Ⅰ类无明显差别 ,其中后颅底与颌面部关系密切 ,后颅底长与腭骨长、上面高呈正相关性 ,与下齿槽基骨高度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He 颅底 颌面部形态 错HE 正畸治疗
下载PDF
安氏Ⅱ、Ⅲ类错颅底与颌面形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江久汇 纪昌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1年第4期166-169,共4页
目的 :探讨错畸形的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 6 4名 12— 14岁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 ,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 ,描画在硫酸纸上 ,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颅底角安氏Ⅱ类明显大于安氏Ⅲ... 目的 :探讨错畸形的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 6 4名 12— 14岁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 ,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 ,描画在硫酸纸上 ,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颅底角安氏Ⅱ类明显大于安氏Ⅲ类 ;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负相关 ,与SN -PP正相关 ;前颅底长与面长正相关 ,后颅底长与下颌体长、面长、上面长、腭宽度正相关 ,与下面长负相关。结论 :颅底结构与颌面部形态关系密切 ;颅底角越大 ,越倾向于Ⅱ类面型 ,颅底角越小 ,越倾向于Ⅲ类面型 ;后颅底较前颅底对颌面部形态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颌面部形态 颅底结构特征
下载PDF
数字化X线全景断层摄像仪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江久汇 纪昌蓉 《医疗设备信息》 2000年第2期11-12,共2页
应用新型数字化X光机探讨错牙合畸形的颅底与颌面部形态之间的关系 ,并应用于正畸临床中。
关键词 数字化X光机 临床应用 口腔正畸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正畸内收上切牙对上颌牙槽骨改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许天民 刘妍 +1 位作者 江久汇 张海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1-433,共3页
目的 :调查上切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增生与吸收情况。方法 :以 5 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为研究样本 ,测量他们在这 3个阶段切牙的位移以及其牙根前方和后方牙槽骨的厚度变化及牙槽突总厚度的变化情况。... 目的 :调查上切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增生与吸收情况。方法 :以 5 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为研究样本 ,测量他们在这 3个阶段切牙的位移以及其牙根前方和后方牙槽骨的厚度变化及牙槽突总厚度的变化情况。测量方法采用腭结构重叠法 ,以治疗前的前颅底平面为参照平面建立同一坐标系 ,双人定点取均值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完成测量及重叠计算。结果 :上切牙阻力中心治疗后向腭侧移动了 1.8mm(P <0 .0 0 1) ,向上移动了 0 .4mm(P >0 .0 5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了 0 .2mm (P<0 .0 1) ,腭侧牙槽骨厚度减小了 0 .8mm(P <0 .0 0 1) ;随访期切牙阻力中心向唇向复发了 0 .8mm(P <0 .0 1)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相应减小了 0 .2mm(P <0 .0 5 ) ,但腭侧牙槽骨厚度却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在上前牙唇腭侧向移动的过程中 ,牙槽骨的生物学改建是以骨吸收为主 ,骨增生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移动 骨吸收 骨增生 治疗 拔牙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下颌牙弓与基骨形态相关性的三维测量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佳琪 江久汇 +2 位作者 邹薇 许天民 刘学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用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方法探讨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的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5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下颌模型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模型,对右侧第一磨牙至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代表牙弓)、WALA点(... 目的用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方法探讨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的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5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下颌模型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模型,对右侧第一磨牙至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代表牙弓)、WALA点(代表基骨)进行标定并映射到参考平面得到FA和WALA的映射点,分析其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及其相关性,并对牙弓和基骨弓形进行曲线拟合。结果骨性Ⅱ类的下颌牙弓弓形曲线与基骨弓形曲线相关度在尖牙区为0.534,磨牙区为0.873。牙弓与基骨尖牙间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1),而牙弓与基骨磨牙间宽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弓弓形拟合曲线的曲率半径r为15.194,回归系数R2为0.912;基骨弓形拟合曲线的r为20.250,R2为0.947。结论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弓形与对应的基骨弓形在磨牙区高度相关,在尖牙区中度相关;基骨尖牙间宽度与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差异,基骨磨牙间宽度则明显大于牙弓磨牙间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 三维测量 牙弓与基骨形态 曲线拟合
下载PDF
结构光扫描对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组织三维变化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彭菊香 江久汇 +4 位作者 赵一姣 王勇 李泽 王柠柠 冯智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应用结构光扫描对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软组织三维方向的变化进行初步评价。方法:8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7.08±4.42)岁,正颌外科手术术式均为上颌Le For... 目的:应用结构光扫描对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软组织三维方向的变化进行初步评价。方法:8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7.08±4.42)岁,正颌外科手术术式均为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切骨术+颏部成型术,分别在术前2周、术后6个月对面部进行结构光扫描,获得患者面部三维图像,测量术前和术后软组织三维标志点的变化以及线距、角度变化,并且对软组织体积变化做出初步评价。结果:标志点水平向变化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垂直向和前后向,线距和角度的变化也主要在唇部;颏部的体积变化显著,其次为上颌,最后是额面部。结论:骨性Ⅲ类患者接受双颌手术后,面部软组织三维方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垂直方向和矢状方向;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作为面部软组织扫描的一种技术,相对于二维来说,能从整体上较直观、准确地观察和监测颌面部软组织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过程的三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成像 三维 面部 结构光
下载PDF
Micro-CT对骨皮质切开术中区域性加速现象的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畅 栾俐阳 +6 位作者 江久汇 李翠英 王海丞 陈雅文 许舒宇 杨月 彭靖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1-644,648,共5页
目的:Micro-CT观测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速率和牙槽骨结构的改变。方法:选用75只4~6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组1:牙槽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CO+TM),组2:传统正畸(TM),组3:单纯牙槽骨皮质切开(CO),按照时... 目的:Micro-CT观测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速率和牙槽骨结构的改变。方法:选用75只4~6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组1:牙槽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CO+TM),组2:传统正畸(TM),组3:单纯牙槽骨皮质切开(CO),按照时间点(加力4、7、14、21、28d后)处死实验动物并进行Micro-CT扫描,测量牙移动距离;三维重建后测量牙颈部、根中部、根尖部3个平面张力侧及压力侧共6个区域的牙槽骨骨密度及骨体积。结果:1)牙移动距离:初期TM组高于CO+TM组,在第14、21、28天时,CO+TM组明显高于TM组(P〈0.05)。速率:4~7d时TM组大于CO+TM组,之后小于CO+TM组,组间比较P〈0.05。2)骨密度:4、7、21、28d时远中骨密度CO+TM组与CO、TM组比较持续下降,TM组则先下降后上升,CO组稳定于0左右(P〈0.05)。3)骨体积:CO+TM组近中骨体积始终呈下降趋势,TM组近中骨体积自加力4d后持续缓慢升高。结论:牙槽骨骨皮质改良切开术辅助正畸可以在术后14~28d内增加正畸牙移动距离;牙槽骨远中侧骨密度降低明显,压力侧骨体积下降,张力侧骨体积上升,骨改建活跃,区域性加速现象在21d时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骨皮质切开 MICRO-CT 骨密度 骨体积 区域性加速现象
下载PDF
正畸治疗后下颌前牙区牙槽骨改建状况的长期追踪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妍 江久汇 +1 位作者 张海萍 许天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1-835,共5页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阶段及保持期下切牙区牙槽骨随牙齿移动的改建状况。方法:选取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且治疗前后及随访资料齐备的病例43例(女性34例,男性9例),测量下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宽度的变化及牙齿移动量。结果:正畸治疗后下切牙抗力...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阶段及保持期下切牙区牙槽骨随牙齿移动的改建状况。方法:选取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且治疗前后及随访资料齐备的病例43例(女性34例,男性9例),测量下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宽度的变化及牙齿移动量。结果:正畸治疗后下切牙抗力中心点舌向移动(3.02±1.13)mm,相应水平(LC)舌侧牙槽骨宽度减小(0.78±0.77)mm,有统计学意义,而唇侧牙槽骨宽度没有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在抗力中心点根方3mm水平(L3C)牙槽骨变化相似。保持阶段牙齿位置基本稳定,LC水平的唇侧牙槽骨依然没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L3C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减小(0.20±0.58)mm;但舌侧的牙槽骨宽度在LC水平和L3C水平分别增加(0.31±0.76)、(0.38±0.94)mm,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阶段唇侧骨吸收快于舌侧骨增生;保持期下切牙位置基本稳定,舌侧继续有新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 改建 正畸 保持
下载PDF
加速成骨正畸(AOO)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情况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雅文 高龙华 +6 位作者 江久汇 李翠英 王海丞 刘畅 许舒宇 杨月 彭靖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加速成骨正畸能增加骨改建及牙移动的速率,但仅仅只有部分关于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被获知。本实验进一步探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 目的:加速成骨正畸能增加骨改建及牙移动的速率,但仅仅只有部分关于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被获知。本实验进一步探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下颌左侧作为加速成骨正畸实验侧,右边作为常规正畸对照侧。左右两侧均用4盎司的力值。在1、3、5、7、14d将实验动物处死。每个时间点上的3只动物用作形态学观察,另外5只用作分子生物研究。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加速成骨实验组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及骨改建活跃程度均较对照组高,而且有2次连续明显的增长。在加速成骨正畸(AOO)中,可观察到破骨细胞不同的分化因子在同一时期表达趋势不同:在第5天,实验组,CTSK,TRAP的mRNA显著上调并达到高峰;CTR的mRNA表达量在1~7d较平缓;JDP2、NFATC1的mRNA的表达量趋势相一致,在第7天达到高峰;Fra2的mRNA在第5天开始增加,之后持续升高。结论:提示在AOO过程中,破骨细胞可能有2次明显的连续分化,继而能持续的加速牙齿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移动 加速成骨正畸 骨改建 因子 破骨细胞
下载PDF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安氏Ⅲ类错的X线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晓辉 吴晶 江久汇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1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患者应用方丝弓矫治器配合MEAW技术进行治疗 ,在戴用MEAW唇弓的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 ,对其前后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AB平面角平均减少... 目的 :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患者应用方丝弓矫治器配合MEAW技术进行治疗 ,在戴用MEAW唇弓的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 ,对其前后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AB平面角平均减少了 4 43° ,APDI平均减少了 4 97,OP FH ,ANS Me有显著性增加。L1 MP、L6 MP增加 ,IMPA减少 ,U6牙轴明显竖直。结论 :应用MEAW技术配合小Ⅲ类牵引对骨性安氏Ⅲ类错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地竖直后牙 ,调整覆覆盖 ,改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曲方丝弓技术 骨性安低Ⅲ类错He X线头影测量 矫治
下载PDF
纤维连接蛋白EDA片段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月 王海丞 +2 位作者 彭靖 李翠英 江久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8-540,共3页
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基因Ⅲ型重复序列有3个可变剪接区,分别为EDA、EDB和IIICS。在肿瘤、胚胎及创伤愈合等细胞增殖和迁移活跃的组织中,EDA+FN呈高表达,而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本文就其特性、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 EDA 纤维连接蛋白 可变剪接
下载PDF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中国家系中SOS1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艳艳 黄志成 +1 位作者 江久汇 胡颖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186-190,共5页
目的筛查中国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家系中SOS1基因,为寻找HGF致病基因突变提供线索。方法收集到两个中国非综合征性HGF家系,患者表现出典型而且一致的临床表型。采取受试对象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 目的筛查中国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家系中SOS1基因,为寻找HGF致病基因突变提供线索。方法收集到两个中国非综合征性HGF家系,患者表现出典型而且一致的临床表型。采取受试对象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针对SOS1基因的23个外显子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纯化后进行Sanger测序。结果两个中国HGF家系的患者均未携带已知SOS1基因的插入突变(c.3248-3249ins C),在SOS1基因的外显子区,以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接的剪接区,均未发现其他的突变位点。结论 SOS1基因不是HGF中国家系的致病基因,中国HGF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存在其他潜在的致病基因和突变。应该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等方法,在中国HGF家系中寻找新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增生 致病基因 遗传异质性
下载PDF
颅面X光片的数字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学宗 许敏 +2 位作者 江久汇 郭德成 闫岩 《医疗设备信息》 2000年第6期6-6,45,共2页
在颌面畸形诊断中 ,应用数字分析技术根据扫描X光片得到面部软组织和硬组织轮廓。
关键词 错颌 正畸 数字分析 X线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Mesh分析系统的实现
15
作者 郭德成 江久汇 +2 位作者 许敏 刘学宗 闫岩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本文基于Mesh头影测量分析方法原理 ,研制了计算机辅助Mesh头影测量分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头影测量、Mesh分析 ,病历管理及一些辅助功能。能够进行头影测量分析 ,用Mesh分析法判断畸形机制 。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 Mesh分析 头影测量 口腔正畸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超声波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栾俐阳 江久汇 +2 位作者 李翠英 王海丞 高龙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在大鼠正畸模型中,对第一磨牙牙周组织施加超声波振动,观察超声波是否能加速正畸牙移动。方法:选用30只SD大鼠,建立以中切牙为支抗,移动单侧第一磨牙的正畸模型,分为常规正畸组和超声波振动组。于加力第7、14、28天测量牙移动距离... 目的:在大鼠正畸模型中,对第一磨牙牙周组织施加超声波振动,观察超声波是否能加速正畸牙移动。方法:选用30只SD大鼠,建立以中切牙为支抗,移动单侧第一磨牙的正畸模型,分为常规正畸组和超声波振动组。于加力第7、14、28天测量牙移动距离,HE染色,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Masson染色观察第一磨牙牙周组织的变化。结果:牙周组织接受超声波振动刺激后,大鼠第一磨牙在第7、14、28天移动速率显著高于常规正畸组(P<0.05);同时可观察到超声波振动组中TRAP阳性的破骨细胞显著多于常规正畸组(P<0.05)。而Masson染色则显示,在加力第7天,常规正畸组和超声波振动组中,皆出现新生骨;但第14天时,前者新骨形成更加明显;直到第28天超声波后者出现更大规模的成骨反应。结论:超声波显著、并持续地增加牙周组织内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此效应可能导致了大鼠正畸模型的牙齿移动的加速,成功建立超声波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脉冲超声波 加速牙移动 动物模型 成骨 破骨
下载PDF
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俊强 刘施瑶 江久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5-561,共7页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双颌严重前突成人患者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自身对照方法,对12例采用Tweed-Merrifield拔牙技术矫治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采用Johnston分析法和华正测量...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双颌严重前突成人患者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自身对照方法,对12例采用Tweed-Merrifield拔牙技术矫治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采用Johnston分析法和华正测量软件对常规测量项目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矢状方向上,上颌骨相对颅底后移1.30 mm,下颌骨相对颅底前移2.12 mm,上下颌骨相对位置变化了3.42 mm;上下切牙均明显后移并直立,上下磨牙略前移,矫治后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盖分别改变了3.44 mm和4.23 mm。ANB、U1-NA、U1/NA、U1/SN、L1-NB、L1/NB、L1/MP值治疗后分别改变-(1.98±1.55)°(P=0.012)、-(5.08±4.6)mm(P=0.002)、-(11.79±1.21)°(P=0.004)、-(13.55±6.32)°(P=0.047)、-(3.17±3.07)mm(P=0.010)、-(6.84±2.55)°(P=0.038)、-(4.13±2.24)°(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weed-Merrifield技术通过定向力系统的施行,可以稳定支抗磨牙,内收前牙,显著改善双颌前突患者的软硬组织侧貌,且实现了较好的垂直向控制,适用于需要强支抗的双颌前突患者的拔牙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拔牙 测颅法 正畸学 矫正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镁离子对人牙周韧带细胞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雨汐 张佳 +6 位作者 魏凌飞 曲伟栋 刘玲玲 石方玉 江久汇 李翠英 刘树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Mg^(2+)对hPDL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为后续牙周组织再生实验选择合适的Mg^(2+)注入浓度提供依据。方法:取P3-P5代hPDLCs于Mg^(2+)浓度分别为0、10、15、25、35、50mmol/L条件中常规培养,用CCK-8法检测hPDLCs增殖情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Mg^(2+)对hPDL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为后续牙周组织再生实验选择合适的Mg^(2+)注入浓度提供依据。方法:取P3-P5代hPDLCs于Mg^(2+)浓度分别为0、10、15、25、35、50mmol/L条件中常规培养,用CCK-8法检测hPDLCs增殖情况。成骨诱导后比较各组ALP活性差异及茜素红矿化结节着色情况,进行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Col1、OPN及Bglap的表达差异。采用SPSS16.0软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15、25 mmol/L Mg^(2+)浓度可促进细胞增殖并提高ALP活性,35、50 mmol/L Mg^(2+)浓度抑制细胞增殖及ALP活性。结论:适宜浓度镁离子(0~25mmol/L)可促进hPDLCs早期成骨分化并抑制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韧带细胞 镁离子 细胞增殖 成骨分化 骨桥蛋白
下载PDF
一种新的描述二维医学图像相似度的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敏 闫岩 +3 位作者 江久汇 张建 郭德成 刘学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18-320,共3页
通过提取 2幅图像中的特征点的位置坐标 ,并进行标准化 ,构成 2组二维向量 ,用比较 2组向量相关性的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关性 ,该相关性就表征了 2幅图像间的相似度。同时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位置坐标的分析二维医学图像相似度的方法。使用... 通过提取 2幅图像中的特征点的位置坐标 ,并进行标准化 ,构成 2组二维向量 ,用比较 2组向量相关性的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关性 ,该相关性就表征了 2幅图像间的相似度。同时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位置坐标的分析二维医学图像相似度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分析了 5幅正常颌X线片 ,得到任意 2幅图之间的相似度 ,并对影响相似度的因素作了分析 ,说明特征点的数目和选取方式对相似度影响较大 ,重复定点中的随机误差对相似度的影响很小。该方法能够定量地描述图像的相似度 ,并可以直接推广到分析 3D医学图像的相似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相关 医学图像 X线片 二维向量
下载PDF
骨性Ⅱ类和Ⅲ类高角错患者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马静 江久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年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且拍摄了CBCT的患者中筛选出骨性Ⅱ类及Ⅲ...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年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且拍摄了CBCT的患者中筛选出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患者各31名,对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牙槽骨面积及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骨性Ⅲ类组患者的下切牙牙槽骨唇侧根尖区的牙槽骨面积及唇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下切牙唇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组患者下切牙牙槽骨舌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下6 mm处牙槽骨面积、舌侧根尖区及舌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在下切牙牙槽骨舌侧CEJ下4 mm、6 mm以及舌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组患者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高角错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及厚度在唇舌侧根尖区明显小于骨性Ⅱ类高角错患者,在对其进行前牙的唇舌向移动时尤其要注意转矩的控制,以防止根吸收及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牙槽骨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