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ura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付凤琴 林晓露 +7 位作者 程辉 梁玮 邓万银 钟世顺 郑金辉 江思芮 姜雨婷 郑晓玲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评估eCura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选择上的辅助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10例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 根... 目的评估eCura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选择上的辅助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10例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 根据eCura评分系统分成低危组79例、中危组22例和高危组9例。采用ROC曲线分析检验eCura评分系统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eCura评分系统风险分层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癌症生存率, 生存率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 35例患者于ESD术后追加了标准外科手术, 包括低危组22例、中危组8例和高危组5例, 其中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包括低、中危组各1例和高危组3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697~0.952, P=0.001), eCura评分系统评分的最佳截断值设置为3分时约登指数为0.7, 达最大值, 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危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约是低危组的3.00倍(95%CI:0.17~54.57, P=0.458);高危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约是低危组的31.50倍(95%CI:2.14~463.14, P=0.012)。随访时间12~5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 10例复发, 包括低危组4例和中、高危组各3例, 其中2例来源于ESD术后追加标准外科手术者中, 且均来自低危组, 其余8例均来源于ESD术后未追加标准外科手术者中。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略低于未追加手术者(P=0.319), 中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高于未追加手术者(P=0.296), 高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明显高于未追加手术者(P=0.013)。结论 eCura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辅助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的选择, 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后续淋巴结转移和复发风险。对于eCura评分系统评估为低风险类别者, 密切随访可能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而对于eCura评分系统评估为高风险类别者, 追加标准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eCura评分系统
原文传递
内镜治疗较大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姜雨婷 江思芮 +4 位作者 付凤琴 梁玮 何利平 彭如洁 郑晓玲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1年第7期527-534,共8页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胃间质瘤 内镜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