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泌AFP的胃肝样腺癌1例─附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
1
作者 江显毅 杨善民 +1 位作者 张思宇 方庆全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57-158,共2页
分泌AFP的胃肝样腺癌1例─附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江显毅,杨善民,张思宇,方庆全(厦门市第一医院病理科3610032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自1982年Prath[1]等首次在卵巢的卵黄囊肿瘤发现肝癌细胞样细胞特3... 分泌AFP的胃肝样腺癌1例─附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江显毅,杨善民,张思宇,方庆全(厦门市第一医院病理科3610032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自1982年Prath[1]等首次在卵巢的卵黄囊肿瘤发现肝癌细胞样细胞特3征以来,在胃、肺、子宫内膜、结肠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肝样腺癌 AFP 光镜 电镜 免疫组化 病理
下载PDF
分泌AFP的胃肝样腺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
2
作者 江显毅 杨善民 +1 位作者 张思宇 方庆全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326-328,共3页
分泌AFP的胃肝样腺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江显毅1杨善民2张思宇1方庆全1关键词胃癌;肝癌细胞样分化;电镜;免疫组化1.厦门市第一医院(厦门361003)2.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自1982年Prath[1]等... 分泌AFP的胃肝样腺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江显毅1杨善民2张思宇1方庆全1关键词胃癌;肝癌细胞样分化;电镜;免疫组化1.厦门市第一医院(厦门361003)2.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自1982年Prath[1]等首次在卵巢的卵黄囊肿瘤发现肝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肝样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甲胎蛋白
下载PDF
胃肝样腺癌临床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8
3
作者 许东辉 江显毅 +2 位作者 张思宇 方庆全 陈福真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3期372-373,共2页
目的 :为提高对胃肝样腺癌的认识。方法 :将本院 2例和国内报告的 97例胃肝样腺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①临床特点 :男性中老年多见。②多发于胃窦。症状无特异性 ,以上腹部闷痛、腹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血清AFP阳性率5 9 .8%。... 目的 :为提高对胃肝样腺癌的认识。方法 :将本院 2例和国内报告的 97例胃肝样腺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①临床特点 :男性中老年多见。②多发于胃窦。症状无特异性 ,以上腹部闷痛、腹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血清AFP阳性率5 9 .8%。③诊断 :钡餐及胃镜可诊断胃癌 ,由于胃镜下所取组织少 ,术前确诊胃肝样腺癌较困难 ,仅占胃癌的 9.3% ,术后病理诊断是关键。④病理组织学上可见肝癌样区及腺癌区。肝癌样区AF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占 88.7% ,AAT阳性表达占91.7% ,ACT阳性表达占 93.8%。⑤治疗与预后 :以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胃非肝样腺癌差。结论 :胃肝样腺癌与胃非肝样腺癌均为胃上皮肿瘤 ,血清AFP阳性及免疫组化AFP染色阳性 ,有助于诊断胃肝样腺癌。而有肝癌样分化是胃肝样腺癌的主要病理特征 ,也是诊断胃肝样腺癌必不可少的依据。该病易转移至肝脏 ,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肝样腺癌 病理特点 免疫组化 预后 治疗
下载PDF
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戴益琛 江显毅 +3 位作者 谢军培 曾伟 肖雁 江拥军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41-441,共1页
关键词 息肉 胃肠道 淋巴瘤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下载PDF
胃癌中P^(53)、P^(21)蛋白表达和PCNA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淑真 张海萍 +5 位作者 庄严阵 江显毅 陈琦 杨萌霓 陈佩琼 方庆全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8年第1期22-23,21,共3页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微波修复检测50例胃癌、癌旁粘膜及正常粘膜组织中P53、P21癌基因蛋白及PCNA的表达,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癌基因P53、P21及PCNA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分别为78%(39/50)、95%(47/50)、96%(48/50);癌旁粘...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微波修复检测50例胃癌、癌旁粘膜及正常粘膜组织中P53、P21癌基因蛋白及PCNA的表达,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癌基因P53、P21及PCNA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分别为78%(39/50)、95%(47/50)、96%(48/50);癌旁粘膜分别为42%(21/5O)、18%(9/50)、66%(33/50)呈弱阳性反应;而在正常组织均为阴性0%。P53、P21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1),而与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都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P53、P21癌基因突变及PCNA表达完全正相关。表明P53、P21基因的突变及细胞核增殖均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故使用免疫组化加微波修复检测胃癌的P53、P21及PCNA的表达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指标,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为早期诊断胃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基因 癌基因蛋白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乳腺癌中p53、p21蛋白表达和PCNA免疫组化研究及意义
6
作者 王淑真 庄严阵 +5 位作者 张海萍 江显毅 陈琦 杨萌霓 陈佩琼 方庆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6-306,共1页
乳腺癌中p53、p21蛋白表达和PCNA免疫组化研究及意义王淑真庄严阵张海萍江显毅陈琦杨萌霓陈佩琼方庆全厦门市第一医院病理科(厦门市361003)1材料与方法本组47例取自我院1995~1996年间乳腺癌根治术标本... 乳腺癌中p53、p21蛋白表达和PCNA免疫组化研究及意义王淑真庄严阵张海萍江显毅陈琦杨萌霓陈佩琼方庆全厦门市第一医院病理科(厦门市361003)1材料与方法本组47例取自我院1995~1996年间乳腺癌根治术标本,取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53 P21 蛋白表达 PCNA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胃神经鞘瘤的临床与病理表现(附7例报告)
7
作者 商少宏 陈锦辉 +3 位作者 柯维雅 郑建玮 江显毅 陈金波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6年第4期16-18,共3页
胃神经鞘瘤较少见,仅占胃良性肿瘤的10%左右。我院近10年发现7例。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展缓慢,病程可达20余年。其临床表现与合并症有关,肿瘤多位于胃底、胃体部的粘膜下,肉眼与其它良性肿瘤无法鉴别,合并大溃疡者易... 胃神经鞘瘤较少见,仅占胃良性肿瘤的10%左右。我院近10年发现7例。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展缓慢,病程可达20余年。其临床表现与合并症有关,肿瘤多位于胃底、胃体部的粘膜下,肉眼与其它良性肿瘤无法鉴别,合并大溃疡者易误为胃癌。肿瘤切面呈灰红色或灰白色,镜下瘤细胞呈旋涡状、栅栏状或编织状排列。若胃有巨大肿瘤,而临床上无明显转移征象,应想到胃神经鞘肿瘤,本病预后良好,即便恶变也不转移到区域淋巴结,手术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神经鞘瘤 病理
下载PDF
跟骨结节结核一例
8
作者 曾英琅 吴贵华 +4 位作者 颜志平 刘昌华 罗万能 江显毅 廖洪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55-855,共1页
关键词 跟骨结节结核 病例 CT检查 诊断
下载PDF
胎盘血管瘤1例
9
作者 于晓莉 赵丽文 江显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62-262,共1页
关键词 胎盘血管瘤 羊水过多 B超 病理特点 良性肿瘤 诊断
下载PDF
出血性带状疱疹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召力 李钟洙 +3 位作者 吴小莉 江显毅 孙百臣 张美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9-479,共1页
患者男,54岁。因左下肢簇集性水疱、散在紫癜伴疼痛3d,于2009年1月3习就诊于我院皮肤科。3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侧髋、膝、踝关节及其周围皮肤出现疼痛与麻木感,继而在左下肢内侧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性水疱.很快转为血疱,并出现散在... 患者男,54岁。因左下肢簇集性水疱、散在紫癜伴疼痛3d,于2009年1月3习就诊于我院皮肤科。3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侧髋、膝、踝关节及其周围皮肤出现疼痛与麻木感,继而在左下肢内侧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性水疱.很快转为血疱,并出现散在分布的瘀点、瘀斑。既往患类风湿关节炎3年,目前口服泼尼松10mg/d维持治疗.无血液系统及脉管疾患,无过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出血性 紫癜
下载PDF
泛发性钙质沉着症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樊彦奇 江显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1-351,共1页
关键词 泛发性钙质沉着症 诊断 治疗 病例
下载PDF
新生儿先天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海萍 钟山 +2 位作者 江显毅 杨明霓 陈培琼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 先天性恶性黑色素瘤 诊断 免疫分型
原文传递
膀胱恶性颗粒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庄严阵 江显毅 陈佩琼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8-188,共1页
关键词 恶性颗粒细胞瘤 膀胱 肌母细胞瘤 子宫肌瘤 术中发现 病理诊断 低度恶性 介入治疗 未切除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经皮胸腔内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对照研究
14
作者 唐耀华 唐波涌 +3 位作者 陈建清 吴晓安 吴贵华 江显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7期5296-5297,共2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胸腔内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并对照两组的结果,阐明联合检测的优越性。方法在CT引导定位下用腰穿针9号经皮胸腔内肿块穿刺,用50 ml注射器多次负压抽吸获得足量标本物,供细胞学和病理学...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胸腔内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并对照两组的结果,阐明联合检测的优越性。方法在CT引导定位下用腰穿针9号经皮胸腔内肿块穿刺,用50 ml注射器多次负压抽吸获得足量标本物,供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病理标本可作耐药基因检测(MDR)。结果 80例均穿刺成功,获得细胞学和病理学材料,其正确率:细胞学81.25%,病理学90.00%,联合检测93.75%;联合检测与细胞学检查正确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7)。两组特异性均为100%。并发症6例中气胸4例,痰血2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胸内肿块穿刺术为明确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经济的检查方法,减少了剖胸探查术,可为化疗准确用药提供新的实验室资料(病理可做耐药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介入性 胸内肿块 细针吸取 细胞学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