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导致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江柯炜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分析导致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江阴市人民医院接受PCI的166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植入支架的类型将这166例患者分为Nano支架... 目的:分析导致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江阴市人民医院接受PCI的166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植入支架的类型将这166例患者分为Nano支架组(n=83)和Firebird支架组(n=83)。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总结接受PCI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相比,P>0.05;术后1年,Nano支架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及血清PCT的水平均低于Firebird支架组患者,P<0.05;术后1年,与Nano支架组患者相比,Firebird支架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更高,P<0.05;对两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hs-CRP的水平、血清PCT的水平偏高是导致其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Nano支架是导致其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导致接受PCI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清hs-CRP的水平、血清PCT的水平偏高等,保护因素包括术中使用Nano支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清HS-CRP 血清PCT
下载PDF
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肠道菌群变化与放射性肠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朱小月 江柯炜 +7 位作者 陈海娇 朱琳 张婷 刘鹏飞 吴群英 王坚 殷华芳 沈卫东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364-371,共8页
目的:研究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肠道菌群变化,并分析其与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子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其在预测放射性肠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 目的:研究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肠道菌群变化,并分析其与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子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其在预测放射性肠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江阴临床学院收治的17例首次接受盆腔放疗患者,按照RTOG/EORTC放射反应分级标准分为无症状组、轻症组和重症组。采用16S rDNA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放疗后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明显下降,且放疗前后组间β多样性也存在差异(Stress<0.1)。放疗前重症组患者粪便中Castellaniella属显著高于轻症组和无症状组(P<0.05)。随着放疗剂量累计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且变化幅度与放射反应严重等级相关。放疗第3周重症组血清LPS、TNF-α、IL-1β及粪便HMGB1水平高于无症状组和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肠道菌群丰度Chao1指数与血清LPS、TNF-α及粪便HMGB1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5、-0.516、-0.623,均P<0.05);代表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与血清LPS呈负相关(r=-0.550,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能在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通过检测患者肠道菌群Castellaniella可预测放射性肠炎严重程度,从而为预测及防治放射性肠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肿瘤 放射治疗 放射性肠炎 肠道菌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巴佛洛霉素A1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中VEGF-C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海姣 吴淼淼 +4 位作者 刘鹏飞 张婷 朱琳 江柯炜 沈卫东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99,共9页
目的:研究巴佛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巴佛洛霉素A1(10 nmol/mL)处理SGC-7901细胞后,检测液泡-ATP酶(vacular-ATPases,V-ATPases)活性及培养液pH值,并分别... 目的:研究巴佛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巴佛洛霉素A1(10 nmol/mL)处理SGC-7901细胞后,检测液泡-ATP酶(vacular-ATPases,V-ATPases)活性及培养液pH值,并分别用CCK-8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对SGC-7901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蛋白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对细胞中VEGF-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收集巴佛洛霉素A1处理后SGC-7901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培养,观察血管成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用巴佛洛霉素A1处理后,SGC-7901细胞的V-ATPase活性受到抑制(P<0.05),细胞外培养液的pH值升高(P<0.0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被抑制(P值均<0.05),分泌到细胞外的VEGF-C蛋白明显减少(P<0.05),细胞中VEGF-C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值均<0.05);HUVECs的成管能力减弱(P<0.05)。结论:巴佛洛霉素A1能够通过抑制V-ATPase的活性来调控胃癌SGC-7901细胞外的酸性微环境,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影响VEGF-C的表达、分泌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H(+)K(+)交换ATP酶 巴佛洛霉素A1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