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寸氍毹,天地逆旅:中国戏曲中的艺术之思
1
作者 江棘 杜翘楚 +2 位作者 邵振坤 李鑫艺 左怡兵 《艺术广角》 2023年第4期116-130,共15页
中华戏曲的方寸氍毹之上,纵横着天地逆旅的广袤时空。古往今来的戏曲作品围绕“回家”“远行”“梦境”“醉境”“写心”等关键词,构成了富有张力的题材谱系。专栏第二辑5篇文章,无论是前两篇分别讨论戏曲中白马归家、梦中游历世界强国... 中华戏曲的方寸氍毹之上,纵横着天地逆旅的广袤时空。古往今来的戏曲作品围绕“回家”“远行”“梦境”“醉境”“写心”等关键词,构成了富有张力的题材谱系。专栏第二辑5篇文章,无论是前两篇分别讨论戏曲中白马归家、梦中游历世界强国的历史寓意,接着两篇谈古人远行的情思万种及其表演程式之美,以及舞台上如何借酒醉而于美中于忘形中浇心中块垒,还是最后一篇讲剧作家如何横跨花雅两部“我手写我心”,都是在讲述戏剧就是人的自我实验。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的凝缩菁华,它们既回应着古老永恒的人生难题和存在之思,也始终与新陈相依、人事代谢的社会时代互动对话。“离形得似”的写意智慧与“不为物役”的美学哲思借舞台艺术的诸多手段得以显现,而一代代文人艺人以曲传名、以戏“写心”,直面现实的同时也借此抒发求而不得的感慨,寻求想象性的圆满和慰籍,同样为今天的戏史互证留下了既隐曲又真切的宝贵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回家 梦境 远行 醉境 写心
下载PDF
戏曲译介与“代言人”的合法性——20世纪30年代围绕熊式一《王宝川》的论争 被引量:6
2
作者 江棘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年第2期63-75,共13页
近年来,熊式一及其译剧《王宝川》重被发现并被视为跨文化交流的典范。实际上,这一文本与熊式一本人在当时都曾陷于一场关于"纯正中国性"的争论,海外大众舆论和文艺评论界、国内双语知识分子皆投身其中,这当然绝不仅仅是纯粹... 近年来,熊式一及其译剧《王宝川》重被发现并被视为跨文化交流的典范。实际上,这一文本与熊式一本人在当时都曾陷于一场关于"纯正中国性"的争论,海外大众舆论和文艺评论界、国内双语知识分子皆投身其中,这当然绝不仅仅是纯粹的翻译问题。轰动盛景与去魅之声的交错,更多显现出对于文化交流中主体身份的敏感、困惑、焦虑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式一 王宝川 改译 中国性
下载PDF
鲁迅外文藏书提要(一则)
3
作者 江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3-96,共4页
《支那近世戏曲史》青木正儿著。昭和五年(1930)四月一日印刷,四月五日发行,弘文堂书房出版,发行者八坂浅次郎。全文九一九页。版面大小22.6cm×16.2cm×5.3cm,精装,定价金七圆。青木正儿(1887—1964),号迷阳,日本著名中国... 《支那近世戏曲史》青木正儿著。昭和五年(1930)四月一日印刷,四月五日发行,弘文堂书房出版,发行者八坂浅次郎。全文九一九页。版面大小22.6cm×16.2cm×5.3cm,精装,定价金七圆。青木正儿(1887—1964),号迷阳,日本著名中国学学者,文学博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精于中国戏曲,文学,风俗文化研究。入京都帝国大学得日本中国学研究先驱之一狩野直喜教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文藏书 中国学研究 提要 鲁迅 风俗文化研究 青木正儿 中国戏曲 狩野直喜
下载PDF
“对立面”与“同行者”:坪内逍遥论梅兰芳
4
作者 江棘 《文化遗产》 CSSCI 2015年第2期63-70,共8页
在迄今对1919年梅兰芳访日公演的舆论研究中,日本剧坛巨擘坪内逍遥似乎是个缺席者。实际上,逍遥不仅与梅兰芳有交集,还以连续的论文写作对公演做出了回应。这次回应不仅在当时的"品梅"言论中有诸多特立独行之处,对晚年逍遥而... 在迄今对1919年梅兰芳访日公演的舆论研究中,日本剧坛巨擘坪内逍遥似乎是个缺席者。实际上,逍遥不仅与梅兰芳有交集,还以连续的论文写作对公演做出了回应。这次回应不仅在当时的"品梅"言论中有诸多特立独行之处,对晚年逍遥而言也是自我反省和戏剧史观整理总结的表达平台。考察逍遥论梅的观点和写作背景,不仅揭示出逍遥本人和梅兰芳公演当时日本剧坛更为丰富复杂的一面,对从新的角度思考中国戏剧的历史和当下,亦有启发和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坪内逍遥 梅兰芳访日公演 中日戏剧连带 溯源与重建 晚年戏剧观
下载PDF
本体回归与现代化追求——近年来中国戏曲的发展与趋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祯 江棘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中国的戏曲既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和日益紧密的全球联动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正在凭借其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代表的存在价值获得更多的尊重、敬畏与珍视。本体回归与现代化追求之所以成为近年来中国戏曲发展中两大焦点,既是文化自觉的... 中国的戏曲既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和日益紧密的全球联动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正在凭借其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代表的存在价值获得更多的尊重、敬畏与珍视。本体回归与现代化追求之所以成为近年来中国戏曲发展中两大焦点,既是文化自觉的一重体现,也反映了传统在当下以及未来的生存中诸多矛盾关系的交汇与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回归 现代化 表演理论体系
下载PDF
2010-2011戏曲研究与戏曲发展述评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祯 江棘 《戏剧丛刊》 2012年第6期16-21,共6页
刚刚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回顾与总结,对于中国戏曲而言,2010、2011两年是承前启后,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理论的总结与创新进程中步履坚实的两年。在传统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京剧成功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海世... 刚刚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回顾与总结,对于中国戏曲而言,2010、2011两年是承前启后,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理论的总结与创新进程中步履坚实的两年。在传统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京剧成功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国际戏剧协会世界代表大会(厦门)的召开和国内举办的各类艺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发展 戏曲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世界博览会 述评 中国戏曲 承前启后
下载PDF
“咏叹”如何入“戏”:重审现代中国新歌剧问题的一组关键词
7
作者 江棘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114,共13页
“新歌剧”问题贯穿了自清末戏曲改良到延安文艺民族形式探索的现代中国戏剧史,20世纪30年代,民众戏剧热潮更赋予其表现民众之声的核心诉求。然而,追求民众性、现代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新歌剧理想要面对诸多观念桎梏和实践难题,“咏叹”... “新歌剧”问题贯穿了自清末戏曲改良到延安文艺民族形式探索的现代中国戏剧史,20世纪30年代,民众戏剧热潮更赋予其表现民众之声的核心诉求。然而,追求民众性、现代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新歌剧理想要面对诸多观念桎梏和实践难题,“咏叹”与“戏”因此成为一组被不断问题化的关键词。从早期的中西、新旧分途,到王泊生拼贴混搭的理论表述和剧本创作受到广泛抨击,再到“咏叹调民族化”与“板腔体咏叹化”实践的深化,“板腔体咏叹调”逐渐在延安文艺中形成。“咏叹”与“戏”从对立走向辩证综合的历程,以一个新视角打开了现代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化/中国化探索的历史纵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延安文艺 剧本创作 戏曲改良 中国戏剧史 辩证综合 新歌剧 板腔体
原文传递
傩:中国古文化的“表情”密码
8
作者 江棘 《新华月报》 2024年第9期83-87,共5页
2006年,江西、贵州、河北、安徽、湖南等地的多种舞、雒戏,成功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日中国,維文化不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著称,也焕发出活态传承的蓬勃生命力。雄面,这副生动而神秘的戏剧表情,凝望过沧桑变幻的数千... 2006年,江西、贵州、河北、安徽、湖南等地的多种舞、雒戏,成功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日中国,維文化不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著称,也焕发出活态传承的蓬勃生命力。雄面,这副生动而神秘的戏剧表情,凝望过沧桑变幻的数千年岁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文化 表情 生命力
原文传递
阿伦特论委员会民主 被引量:5
9
作者 约翰·F.希顿 江棘(摘译)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39,共6页
委员会民主理论是阿伦特的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伦特认为委员会民主包含了一种替代性的政治原则的可能性,是革命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制度保障。希顿的文章《阿伦特论委员会民主》探讨了阿伦特委员会民主理论的概念、原则及其... 委员会民主理论是阿伦特的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伦特认为委员会民主包含了一种替代性的政治原则的可能性,是革命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制度保障。希顿的文章《阿伦特论委员会民主》探讨了阿伦特委员会民主理论的概念、原则及其局限,认为阿伦特的某些概念阻碍了她对现实存在的委员会民主历史经验的理解,此文被认为是阿伦特委员会民主理论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原载美刊《政体》第20卷第1期。奥尔森的文章从西班牙内战出发,分析了阿伦特关于革命胜利后如何建立一种社会制度来保存和发展革命精神的理论,指出了其不足之处,文章原载美刊《政体》第29卷第4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理论 阿伦特 委员会 革命精神 政治理论 政治原则 历史经验 现实存在
下载PDF
鲁迅外文藏书提要(二则)
10
作者 江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0,共3页
《近代支那的学艺》 今关天彭著。昭和六年(1931),东京民友社,发行者矢野国太郎,版面大小23cm×7cm,精装,五九四页,定价四圆。
关键词 外文藏书 提要 鲁迅 发行者 版面
下载PDF
从延安文艺的形式探索看“新歌剧”与“民间小戏”的观念交响
11
作者 江棘 《戏曲研究》 2023年第3期1-25,共25页
近代以来中国文艺界的核心任务,始终围绕着与民族国家建设相匹配的“民族形式”理想展开,具体到戏剧领域,戏曲改良、“新旧剧论争”、“国剧运动”等莫不如是。从总体上说,这些努力都指向创建一种具有现代性和普遍性的新文艺,但其对于... 近代以来中国文艺界的核心任务,始终围绕着与民族国家建设相匹配的“民族形式”理想展开,具体到戏剧领域,戏曲改良、“新旧剧论争”、“国剧运动”等莫不如是。从总体上说,这些努力都指向创建一种具有现代性和普遍性的新文艺,但其对于“创作论”的偏重又始终与前现代中国的“观众论”接受视野存在抵牾,这一矛盾的发展影响了剧界从创作论到观众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界 创作论 延安文艺 戏曲改良 民族国家建设 民间小戏 国剧运动 接受视野
原文传递
“新”“旧”文艺之间的转换轨辙——定县秧歌辑选工作与农民戏剧实验关系考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江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2-192,共21页
民间文艺整理与新文艺创制工作的关系问题长期是现代文学与文艺研究中的热点。1930年代《定县秧歌选》的搜集整理工作,被视为中国民俗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并因其"旧文艺"身份,对立于平教会定县戏剧工作的另一重心——熊佛西主... 民间文艺整理与新文艺创制工作的关系问题长期是现代文学与文艺研究中的热点。1930年代《定县秧歌选》的搜集整理工作,被视为中国民俗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并因其"旧文艺"身份,对立于平教会定县戏剧工作的另一重心——熊佛西主持的农民话剧实验。在学界公认后者是汲取了民间文艺资源的成功实践情形下,定县秧歌却似乎成了与之不相交的平行线,这一认识路径带来了双向遮蔽:曾被深切寄予秧歌工作的改造愿望与新民期待由此不彰,同时今天对于定县农民剧实验之民间资源的讨论也丧失了"在地"维度。发掘秧歌工作与农民剧运之间的交集与转换轨辙,有助于我们理解新知识人对民间文艺征用、定义过程中的转变与复杂性;方言声调等地方口头文艺形式与"民族形式"创设之间的紧张;以及在这种紧张之下,不同于"瓶酒思维"的"活用"如何成为可能并影响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县秧歌选 熊佛西 戏剧大众化 地方形式 活用
原文传递
作为“问题”的民众戏剧——从1930年代的“民众戏剧问题征答”说起 被引量:6
13
作者 江棘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61,共12页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戏剧史上,民众戏剧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概念。它经历了理论和概念上的二度舶来。在今天的语境中,人们所谈及的民众戏剧,形式多样,风格多元,似乎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也有一些共同的指向,例如扎根底层,面向弱势群...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戏剧史上,民众戏剧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概念。它经历了理论和概念上的二度舶来。在今天的语境中,人们所谈及的民众戏剧,形式多样,风格多元,似乎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也有一些共同的指向,例如扎根底层,面向弱势群体并以其为主体,将戏剧与社会运动、社区建设和教育结合,是带有文化抵抗性质的剧场实践,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戏剧 30年代 近代以来 弱势群体 社会运动 教育结合 社区建设 文化抵抗
原文传递
被遗忘的剧界“权威”——梁社乾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戏曲对外传播 被引量:5
14
作者 江棘 《中华戏曲》 CSSCI 2013年第2期226-248,共2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自觉期和高潮期。在这一时期,除了海外华侨圈中演出的继续(如20年代初期京剧演员唐景云、唐韵笙父子和高百岁、李多奎、高庆奎、周信芳等人在海参崴的公演;东南沿海剧种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自觉期和高潮期。在这一时期,除了海外华侨圈中演出的继续(如20年代初期京剧演员唐景云、唐韵笙父子和高百岁、李多奎、高庆奎、周信芳等人在海参崴的公演;东南沿海剧种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的演出,唐人街常年的粤剧演出等),梅兰芳、韩世昌、熊式一、绿牡丹等人,不仅将戏曲带出国门,而且带出了华侨圈外,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构成了此时期最广为人知的戏曲海外推介的演出大事件。不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多奎 京剧演员 韩世昌 唐韵笙 周信芳 高庆奎 欧阳予倩 中国剧之组织 海外华侨 高潮期
原文传递
梅兰芳、程砚秋海外交流与20世纪30年代的戏曲艺术理论建构 被引量:4
15
作者 江棘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72,73-79,共9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对话热,尤其是海外公演交流活动为剧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新词汇、新观念。中外以及知识界与梨园界的互动都达到了新的层面。此间"象征主义"成为各方进行戏曲理论探讨的关键词。这一概念近20年间在戏曲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对话热,尤其是海外公演交流活动为剧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新词汇、新观念。中外以及知识界与梨园界的互动都达到了新的层面。此间"象征主义"成为各方进行戏曲理论探讨的关键词。这一概念近20年间在戏曲讨论中的由显至隐,展现了在"他者"的刺激下,思想界的启蒙诉求与梨园界的艺术理论探索进行的对接,并因此启发和影响了"剧学"的构建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学 象征主义 海外交流 梅兰芳 程砚秋 新知识界
原文传递
现代中国“民众戏剧”话语的建构、嬗变与国际连带 被引量:3
16
作者 江棘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5-143,共9页
"民众戏剧"自进入中国至今正值百年,关于其名与实,学术史存在诸多困惑与误区。这既因其不仅曾被视为全社会共识性的革命话语,还在政党政治中经历了话语争夺、分裂、对抗与收编,同时也与变化中的域外理论资源有着复杂缠绕。田... "民众戏剧"自进入中国至今正值百年,关于其名与实,学术史存在诸多困惑与误区。这既因其不仅曾被视为全社会共识性的革命话语,还在政党政治中经历了话语争夺、分裂、对抗与收编,同时也与变化中的域外理论资源有着复杂缠绕。田汉的转向便显影着民众剧话语的分化。而在经冯雪峰等人翻译处理,梅耶荷德被左翼新立为民众剧理论权威后,田汉又通过对小山内薰三期论的模仿建构,使梅耶荷德在中国剧坛获得了更强说服力。以苏俄与日本为参照的民众剧论描画了中国新剧的经路,其问题点也预告了戏剧大众化实践的限度,提示出这一理想的落实所依赖的现实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戏剧 话语建构 左翼大众化 苏俄 日本
原文传递
1919、1928对日公演中的“京昆之辩”与戏曲“传统”的认知嬗变 被引量:4
17
作者 江棘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41,共9页
所谓"中国戏曲传统",并非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在变化的、甚至是跨文化的环境中流变的概念,且因戏曲包含内容的广泛多样亦有内部的复杂性。在1919年和1928年梅兰芳、韩世昌赴日公演中,日本方面围绕对中国戏曲传统的"指... 所谓"中国戏曲传统",并非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在变化的、甚至是跨文化的环境中流变的概念,且因戏曲包含内容的广泛多样亦有内部的复杂性。在1919年和1928年梅兰芳、韩世昌赴日公演中,日本方面围绕对中国戏曲传统的"指认"这一问题,产生了两场"京昆之辩",在前后变化甚至矛盾的言说背后,是需要予以具体分析的历史情境、动机和立场。在国人因为各种有意无意的原因,并未深刻关注这些言说具体动机的情况下,外国评论的褒贬与侧重仍然影响了我们自己的戏曲传统观,成为戏曲"国粹化"进程中的关键性"证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昆之辩 戏曲传统 对日公演 梅兰芳 韩世昌
原文传递
“父归”之旅与主题变奏——现代中日戏剧与民众问题管窥 被引量:3
18
作者 江棘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81,共15页
现代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始终呼应着社会的激变。话剧中大量存在的舶来、移植剧目,是外来新思想、新观念赋形于新文艺,在本土生长的代表性体现。五四前后是新剧发展的关键节点,其时有代表性的一例,便是从《玩偶之家》到《终身大事》(胡... 现代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始终呼应着社会的激变。话剧中大量存在的舶来、移植剧目,是外来新思想、新观念赋形于新文艺,在本土生长的代表性体现。五四前后是新剧发展的关键节点,其时有代表性的一例,便是从《玩偶之家》到《终身大事》(胡适)的仿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玩偶之家》 《终身大事》 主题变奏 新文艺 五四前后 中日戏剧 关键节点
原文传递
《清明前后》:从大纲到成文的叙述者位置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棘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47,共7页
关键词 《清明前后》 叙述者 大纲 民族工业 黄金 机械厂 提价 茅盾
原文传递
民族艺术话语的越境之旅:重审梅兰芳海外公演中的“程式”舆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3,183-184,共7页
关于戏曲"程式"的研究层出不穷,却亟待重新审视与历史化处理。民国时期在与海外对话的复杂历史语境中,梅兰芳及周边知识人团体对戏曲程式等焦点问题的表述,即显现出历史性和策略性的转变。其中的"西方影响"也向度多... 关于戏曲"程式"的研究层出不穷,却亟待重新审视与历史化处理。民国时期在与海外对话的复杂历史语境中,梅兰芳及周边知识人团体对戏曲程式等焦点问题的表述,即显现出历史性和策略性的转变。其中的"西方影响"也向度多样:既与欧美主流舆论达成关于戏曲传统本质的"共识",并借此收获民族文化自信;又因在海外评论者和梅氏策划核心内部文化反视自觉的存在,表现出深层通约的可能。对相关问题的辨析,也应成为当代戏曲理论构建和对西方话语反思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程式 海外公演 言说策略 舆论“共识” 文化反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