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
作者 江玉娇 邵秀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文章对于古希腊以来的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效应,以及后来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期对我国目前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中"文学教育"的衰颓有所反思,并对我国各大学目前进行的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文学教育 通识教育 人文素质
下载PDF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对话——《一朵红红的玫瑰》和《情歌》诗歌语言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江玉娇 崔淑丽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14,共5页
《一朵红红的玫瑰》和《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简称《情歌》)的诗歌语言体现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对话意味。前者采用确定性描述和确定性指称赞美爱情,歌颂个人情感,崇尚自我,其创作方法冲垮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城堡,它那与爱情... 《一朵红红的玫瑰》和《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简称《情歌》)的诗歌语言体现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对话意味。前者采用确定性描述和确定性指称赞美爱情,歌颂个人情感,崇尚自我,其创作方法冲垮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城堡,它那与爱情命题相吻合的具有真值性的直言不讳的比喻使它成了诗坛上的爱情绝唱;后者采用不确定性描述和不确定性指称构成虚拟的交际语境,其创作摒弃了浪漫主义"直抒胸怀"、"惟我独尊"的诗学思想,以它那与爱情命题相悖的怪诞的隐喻但又具高度口语化的互动言语开辟了现代诗歌的先河,成为爱情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朵红红的玫瑰》 《情歌》 语义学 语用学 对话 爱情命题
下载PDF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被引量:3
3
作者 江玉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6-59,共4页
“Let us go.”打开了《情歌》的会话框架,使《情歌》话语进入了一个言语行为的交际语境;其次,《情歌》中的“我”被解构成“你、他、她”,又被组分成“我们、你信、他们、她们”,并交织在文本中的“请求”行为中,从而使整个文本... “Let us go.”打开了《情歌》的会话框架,使《情歌》话语进入了一个言语行为的交际语境;其次,《情歌》中的“我”被解构成“你、他、她”,又被组分成“我们、你信、他们、她们”,并交织在文本中的“请求”行为中,从而使整个文本成了一个以“我”为中心的连锁式的交际语境;其三,隐喻的使用又使得《情歌》的会话含义丰富、离奇,最终导致“爱情命题”的失败。《情歌》中的这一特殊结构使得诗歌语言在语用学中得以分析具有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歌》 交际语境 合作准则 隐喻
下载PDF
非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勒·索因卡在中国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江玉娇 盛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60,共9页
作为首位黑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勒·索因卡(1934-)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古老的神话、悠久的传统以及欧洲文化的文学遗产。为了深入考察和分析索因卡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文章首先梳理索因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引入,然后将其文学作品按照... 作为首位黑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勒·索因卡(1934-)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古老的神话、悠久的传统以及欧洲文化的文学遗产。为了深入考察和分析索因卡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文章首先梳理索因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引入,然后将其文学作品按照诗歌、小说、戏剧3个题材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探讨国内在接受非洲异质文化时的规律与特征;最后,反思目前对该作家的研究中尚存的缺失与不足,并指出今后发展的研究方向和设想,希望以此为推进国内非洲本土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勒·索因卡 非洲文学 综述 黑非土著文化
下载PDF
艾略特与冯至诗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江玉娇 奚皓晖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75,共5页
本文对比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中国现代派诗人冯至的诗学思想,发现他们的诗学包含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者有其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前者主要表现为:(1)个体生命的自觉"死亡"意识;(2)本我的绝对孤独和存在自觉意识;(3)永恒... 本文对比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中国现代派诗人冯至的诗学思想,发现他们的诗学包含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者有其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前者主要表现为:(1)个体生命的自觉"死亡"意识;(2)本我的绝对孤独和存在自觉意识;(3)永恒轮回中的辉煌瞬间。后者主要表现为:(1)冯至的"存在"观强调生命存在的意义,艾略特的"存在"观则强调生命生存的意义;(2)冯至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世俗人生"正当死生"的重要性,强调"死后的高尚",而艾略特赋予"正当死生"以宗教情怀,强调"死后的责任";(3)冯至的思想提倡伦理自觉,倡导"舍生取义",艾略特则提倡信仰自觉,呼吁"牺牲、泯灭、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死亡 存在 永恒轮回
下载PDF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二元对立 被引量:2
6
作者 江玉娇 周又萍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6期39-41,共3页
T. S.艾略特把极不符合传统情歌形式的内容放入他的《情歌》中,使文本内容和形式相悖,形成不和谐的二元对立;诗人借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人格分裂以及内心冲动与行动延宕... T. S.艾略特把极不符合传统情歌形式的内容放入他的《情歌》中,使文本内容和形式相悖,形成不和谐的二元对立;诗人借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人格分裂以及内心冲动与行动延宕的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普鲁弗洛克 人格分裂 行动延宕
下载PDF
试论《墓园挽歌》中的华兹华斯诗学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江玉娇 盛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5期39-45,共7页
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里,引用托马斯·格雷的诗作来说明18世纪的陈词滥调妨碍了诗歌表达真情实感。而基于对《墓园挽歌》的文本研究,认为《墓园挽歌》包含了华兹华斯诗学的三个哲学元素:(1)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 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里,引用托马斯·格雷的诗作来说明18世纪的陈词滥调妨碍了诗歌表达真情实感。而基于对《墓园挽歌》的文本研究,认为《墓园挽歌》包含了华兹华斯诗学的三个哲学元素:(1)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2)超越理性的想象与情感论;(3)返璞归真的人性哲学。这表明《墓园挽歌》在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过渡到浪漫主义文学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位充满感伤情绪的古典主义者在18世纪中叶传达了后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人要大力宣扬的浪漫主义诗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园挽歌》 华兹华斯 浪漫主义诗学 新古典主义
下载PDF
论《荒原》中的复活意识 被引量:1
8
作者 江玉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2-164,179,共4页
在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荒原》孕育着强烈的新生和复活的意识,它们隐藏在死亡意象之中,通过原始的前意识生命欲望冲动达到现象还原,重新获取新的生命;诗人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又使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意识在... 在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荒原》孕育着强烈的新生和复活的意识,它们隐藏在死亡意象之中,通过原始的前意识生命欲望冲动达到现象还原,重新获取新的生命;诗人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又使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意识在《荒原》文本中互相交织、相互感应;同时宗教、神话和现代荒原话语把复活的意识统一在文本中的潜意识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死亡 生命 复活意识
下载PDF
论华兹华斯自然诗歌中自然与宗教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江玉娇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58-61,共4页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自然诗歌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华兹华斯认为自然、人的自我本质和神性三者是相通的。自然既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慰籍和力量;它不仅具有神性的光辉,而且是万物伟大...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自然诗歌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华兹华斯认为自然、人的自我本质和神性三者是相通的。自然既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慰籍和力量;它不仅具有神性的光辉,而且是万物伟大的原动力。这种神性和力量是通过某一个神圣的时刻感悟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自然诗歌 宗教 超灵 神性
下载PDF
诗歌即媒介:中西诗学起源异同
10
作者 江玉娇 邵秀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在西方,诗歌作为摹仿自然的媒介,其媒介功用意义经历了柏拉图的阐释后,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提升和系统化。在柏拉图的诗学思想中,诗歌作为摹仿自然媒介的功用表现在:诗作和技艺的不相干、现象与本质的分离、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个别与一... 在西方,诗歌作为摹仿自然的媒介,其媒介功用意义经历了柏拉图的阐释后,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提升和系统化。在柏拉图的诗学思想中,诗歌作为摹仿自然媒介的功用表现在:诗作和技艺的不相干、现象与本质的分离、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个别与一般的不一致、神祇和道德的不协调。柏拉图媒介诗学不可通约性的一面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一一调解,达到和谐一致:摹仿个别只是手段,揭示普遍规律才是目的;摹仿的对象是现象,反映的却是现象的本质;媒介诗学的功用表现在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的可信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中国,最早对诗歌的定义是传达"志"的媒介,孔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综述,体现了诗歌是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和社会环境的外驱力互动的过程,无需摹仿环节,是"自我导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且"自我"、"主体"、"心灵"在"仁礼"的同一性的预设中相辅相成。中西诗学的起源及其媒介作用有其异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起源 媒介 摹仿 技艺
下载PDF
T.S.艾略特走出“荒原”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玉娇 周新颜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1-64,共4页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是人类被上帝遗弃命运的写照,它既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也暗含诗人个人悲切的痛楚。皈依英国国教是艾略特走出"荒原"的思想支柱,提倡复兴基督教文化是他消解"荒原"主...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是人类被上帝遗弃命运的写照,它既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也暗含诗人个人悲切的痛楚。皈依英国国教是艾略特走出"荒原"的思想支柱,提倡复兴基督教文化是他消解"荒原"主题的思想基础,建立基督教式的"玫瑰园"是他用来取代"荒原"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玫瑰园 基督教 艾略特 英国 评论家
下载PDF
艾略特戏剧化诗学研究
12
作者 江玉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1-33,共3页
“戏剧化”是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典型特征。他的戏剧化诗学思想提倡解构主体、把主体意识客体化和诗歌文本本体化,主张思想智性化、想像感觉化,强调现实经验转化为诗性经验,最后在对生命体验的最具悲剧性的心绪中实现智性与情感的统一... “戏剧化”是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典型特征。他的戏剧化诗学思想提倡解构主体、把主体意识客体化和诗歌文本本体化,主张思想智性化、想像感觉化,强调现实经验转化为诗性经验,最后在对生命体验的最具悲剧性的心绪中实现智性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协调、诗人与读者的融和。这些戏剧化诗学思想在他的创作中得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化诗学 诗化 知性 感性
下载PDF
横光利一与机械时代
13
作者 江玉娇 奚皓晖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61-67,共7页
在日本,1930年的横光利一以其短篇小说《机械》为契机,深入理解人类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成为这一"突变"的原因。现代的自我是分离的自我,分离的自我是自我与他我的重合。二者分离的现实延伸出... 在日本,1930年的横光利一以其短篇小说《机械》为契机,深入理解人类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成为这一"突变"的原因。现代的自我是分离的自我,分离的自我是自我与他我的重合。二者分离的现实延伸出第三人称"化学"与第一人称"分子"之间的必然联系。化学反应的机制遵循科学的法则,科学的法则塑造了机械运动的世界。一个部分与整体失去平衡的世界,一个真空的第四人称世界。现代文学的挑战存在于分子向人类还原的期待之中,透过这种期待最终将自我救赎的可能性还原于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光利一 《机械》 四人称 相对性 化学性
下载PDF
是批评“非理性”还是提倡“非理性”——重新解读柏拉图的“迷狂说”
14
作者 江玉娇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3-116,共4页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狂说 理性 神性 人性 德性 情性 诗性
下载PDF
中西客体化批评理论研究
15
作者 江玉娇 盛钰 《世界文学研究》 2015年第2期53-61,共9页
论文首先阐释艾布拉姆斯对客体文学批评理论的描述,然后,加深研究客体理论在西方的起源、发展、成熟,认为T.S.艾略特是西方客体批评理论发扬光大的人,其影响来自柏拉图的“智性”哲学思想。最后,论文探讨在西方客体批评理论观照下的中... 论文首先阐释艾布拉姆斯对客体文学批评理论的描述,然后,加深研究客体理论在西方的起源、发展、成熟,认为T.S.艾略特是西方客体批评理论发扬光大的人,其影响来自柏拉图的“智性”哲学思想。最后,论文探讨在西方客体批评理论观照下的中国文论中客体化理论的某些特征,并认为庄子的“庄周梦蝶”故事是真正意义上的客体化理论,王国维受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用“无我之境”说升华了庄子的客体化批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艾布拉姆斯 客体化批评 T.S.艾略特 王国维
下载PDF
网络文学出版平台的内容生产集聚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以阅文集团为例
16
作者 江玉娇 邓香莲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53-59,共7页
截至2022年底,阅文集团旗下拥有超过1000万名作家,在网络原创文学领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作者的集聚促成了网络文学出版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阅文集团凭借其“象征资本”吸引力、制度保障、作家服务与扶持体系、作家孵化和培训体... 截至2022年底,阅文集团旗下拥有超过1000万名作家,在网络原创文学领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作者的集聚促成了网络文学出版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阅文集团凭借其“象征资本”吸引力、制度保障、作家服务与扶持体系、作家孵化和培训体制的优势集聚了众多网络作家进行数字内容生产。研究阅文集团的内容生产集聚效应和内在机制,能够为数字出版的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数字出版 阅文集团 内容集聚 作家培养
下载PDF
传统意识与《荒原》中的主体对话
17
作者 江玉娇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46-50,共5页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 ,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 ,并形成了一个更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 ,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 ,并形成了一个更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 ,让读者从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意识 《荒原》 艾略特 英国 传统意识 诗歌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论《千万别让我走》中凯茜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朝辉 江玉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127-128,共2页
当代文坛对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千万别让我走》评论颇多,其大多数建立在文本解读、道德批评上。试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解析作品中主人公凯丝的身份认同之路,探讨石黑一雄对克隆人身份认同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 身份认同 他者 记忆
下载PDF
本我的放纵——评《蝇王》中的杰克与《崩溃》中的奥孔克沃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丽慧 江玉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7期123-125,共3页
认为小说《蝇王》和《崩溃》都反映了原有文明或文化在新环境下的瓦解和崩溃。比较分析两本小说的主人公杰克和奥孔克沃制造一系列血腥事件的缘由,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杰克与奥孔克沃的悲剧行为,都是由于没能走出其本能的支... 认为小说《蝇王》和《崩溃》都反映了原有文明或文化在新环境下的瓦解和崩溃。比较分析两本小说的主人公杰克和奥孔克沃制造一系列血腥事件的缘由,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杰克与奥孔克沃的悲剧行为,都是由于没能走出其本能的支配,属于原始欲望放纵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王》 《崩溃》 杰克 奥孔克沃 本我 原始欲望 放纵
下载PDF
试论《哈姆雷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冬华 江玉娇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50-52,共3页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理想的强烈抒发,理想化人物的生动刻画,美丑对照表现手法的运用和离奇情节的设置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哈姆雷特 浪漫主义 悲剧 理想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