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麦冬皂苷D对麦冬皂苷D′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焕华 江珍红 +5 位作者 姚泓 汤响林 王宁宁 孙宇婷 马增春 高月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0-377,共8页
目的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麦冬皂苷D(OPD)对麦冬皂苷D′(OPD′)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①采用Bliss法测定急性毒性:小鼠分为OPD′单用、OPD+OPD′(OPD和OPD′提前混合)和OPD→OPD′(先注射OPD间隔15 min再注射OPD′)组,其中OPD′... 目的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麦冬皂苷D(OPD)对麦冬皂苷D′(OPD′)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①采用Bliss法测定急性毒性:小鼠分为OPD′单用、OPD+OPD′(OPD和OPD′提前混合)和OPD→OPD′(先注射OPD间隔15 min再注射OPD′)组,其中OPD′单用组5个剂量分别为3.127,6.460,9.979,10.245和13.098 mg·kg^(-1);OPD+OPD′组OPD和OPD′1∶1混合,5个剂量分别为5.711,6.129,7.626,8.712和10.262 mg·kg^(-1);OPD→OPD′组OPD固定为1.0 mg·kg^(-1),OPD′5个剂量分别为11.351,15.551,22.732,26.568和30.137 mg·kg^(-1)。单次尾静脉注射,观察给药后14 d内小鼠的行为表征和死亡数。②亚急性毒性试验: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OPD单用(0.25 mg·kg^(-1))、OPD′单用(0.25 mg·kg^(-1))、OPD+OPD′(各0.25 mg·kg^(-1))和OPD→OPD′(各0.25 mg·kg^(-1))组,连续尾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30 d,观察心、肝、脾、肺和肾组织病理变化及血常规、血生化和脏器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OPD′单用组OPD′的LD50值为7.785 mg·kg^(-1),OPD+OPD′组为7.706 mg·kg^(-1),OPD→OPD′组为22.820 mg·kg^(-1);OPD→OPD′组明显高于OPD′单用组。②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给药组大鼠体重显著下降(P<0.05,P<0.01),脾指数显著增大(P<0.05,P<0.01);除OPD单用组外,其他给药组肺指数均显著增大(P<0.05,P<0.01),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其余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各给药组心肌细胞轻度水肿,心肌间质血管淤血,脾红髓淤血,肺泡上皮细胞轻度肿胀,肺泡壁血管不同程度淤血。上述指标OPD+OPD′和OPD→OPD′组与OPD′或OPD单用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急性毒性试验中,OPD先于OPD′使用可有效降低OPD′毒性;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观察到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皂苷D′ 麦冬皂苷D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下载PDF
PLD1基因纯合无义变异导致心脏瓣膜发育不良合并扩张型心肌病1例
2
作者 王书娟 俞建华 +2 位作者 江珍红 申阳 洪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7-1419,共3页
心脏瓣膜发育不良1型(CVDP1)是由PLD1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一种非综合征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尚无国人变异报道。该文报道1例国人成人CVDP1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病例,并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出PLD1基因纯合... 心脏瓣膜发育不良1型(CVDP1)是由PLD1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一种非综合征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尚无国人变异报道。该文报道1例国人成人CVDP1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病例,并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出PLD1基因纯合致病变异c.472C>T(p.Arg158Ter),进一步支持了PLD1基因变异与CVDP1的关系,旨在提高对CVDP1的认识,扩展PLD1基因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发育不良 PLD1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基因筛查评估指导心脏猝死高危患者的ICD植入 被引量:2
3
作者 洪葵 苏雨豪 +3 位作者 王文杰 王书娟 江珍红 申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2-1147,共6页
随着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基因筛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基因和变异位点被发现。心脏猝死相关的基因变异,特别是核纤层蛋白A/C、受磷蛋白、细丝蛋白-C等致病基因的基因型和表型关联分析的结果,为遗传性心... 随着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基因筛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基因和变异位点被发现。心脏猝死相关的基因变异,特别是核纤层蛋白A/C、受磷蛋白、细丝蛋白-C等致病基因的基因型和表型关联分析的结果,为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已被2019、2022年国际专家共识和2021年国际指南推荐用于指导心脏植入性器械[如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以预防心脏猝死、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除颤器 植入型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基于毒性视角考察水飞雄黄的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姜腊 徐焕华 +5 位作者 江珍红 杨诗涵 史巧莉 马增春 高月 陈志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782-4787,共6页
对收集到的市售3个生产厂家的水飞雄黄采用HPLC-ICP-MS分析其砷的形态及不同形态砷的含量。结果发现,3家企业游离As(Ⅲ)均未超过药典限值,但按游离砷[As(Ⅲ)+As(Ⅴ)]的总值计算,1家企业超出药典限值。现有药典游离砷检定方法为古蔡氏检... 对收集到的市售3个生产厂家的水飞雄黄采用HPLC-ICP-MS分析其砷的形态及不同形态砷的含量。结果发现,3家企业游离As(Ⅲ)均未超过药典限值,但按游离砷[As(Ⅲ)+As(Ⅴ)]的总值计算,1家企业超出药典限值。现有药典游离砷检定方法为古蔡氏检砷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有效规避三价砷以外的其余价态砷伴生的毒性风险。随后考察了水分和温度对水飞雄黄中可溶性砷的含量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对水飞雄黄中可溶性砷的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水分的含量的增加,可溶性砷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形态未发生改变,仅有As(Ⅲ)和As(Ⅴ);(2)单纯性的温度因素,样品中可溶性砷的含量变化存在增多趋势,最大增量分别是As(Ⅲ)2.489 mg·g^(-1),As(Ⅴ)0.546 mg·g^(-1);(3)当水分与温度共同作用时,样品中可溶性砷的增加量发生显著变化,最大增量分别是As(Ⅲ)23.690 mg·g^(-1),As(Ⅴ)0.468 mg·g^(-1)。综合分析认为:雄黄质量容易受到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单纯的水分,以及水分和温度共同作用均能显著改变雄黄中可溶性砷的含量,水分为高危因素。现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游离砷的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新的技术应当被引进;于此同时,现行药典中雄黄药材项下未设置水分检查项,应当补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水分 温度 可溶性砷 质量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