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江艳柳 王书培 +1 位作者 李凤 张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82例TIA患者病例资料,依据MRI检查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根据随访1个月内有无发生RCVEs分为RCVEs组(n=46)和未RCVEs组(n=136)。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SVD总体负担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SVD影像特征得分及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RCVEs的预测价值。结果RCVEs组和未RCVEs组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既往高血压病史、CSVD总负担评分及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CSVD总负担评分是TIA患者发生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SVD影像特征评分及总负担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RCVEs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1(95%CI:0.673~0.869,P<0.001)、0.745(95%CI:0.655~0.835,P<0.001)、0.664(95%CI:0.549~0.780,P=0.009)、0.845(95%CI:0.766~0.924,P<0.001)、0.945(95%CI:0.896~0.994,P<0.001),其中CVSD总负担评分预测的AUC最高,当最佳截断值为2分时,敏感度为86.05%,特异度为83.02%。结论CSVD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发生RCVEs的预测价值良好,有助于临床评估TIA患者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 复发性脑血管事件 预后
下载PDF
缺血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CysC水平的影响及相关性 被引量:18
2
作者 江艳柳 王书培 张玉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影响,并分析NIHSS与Cys 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 目的探讨缺血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影响,并分析NIHSS与Cys 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肢体缺血适应训练,连续治疗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Cys C、CRP水平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NIHSS评分与Cys C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改善(82.93%)显著高于对照组(63.41%)(χ2=3.975 8,P<0.05),脑血流及代谢改善(80.49%)明显高于对照组(46.34%)(χ2=10.302 6,P<0.05),脑梗死体积缩小(58.54%)显著高于对照组(36.59%)(χ2=3.960 6,P<0.05),治疗后MRI复检,观察组新发脑梗死者(2.44%)显著低于对照组(14.63%)(χ2=3.975 8,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Cys C、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Cys C水平呈正相关(r=0.579,P=0.00)。结论 Cys 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相关,缺血适应训练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及脑血流,降低患者血清Cys C水平,有利于预防再发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缺血适应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血清胱抑素C
下载PDF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江艳柳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50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hsCR...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50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hsCRP与血常规,比较两组hsCRP、白细胞(WBC)计数水平以及不同损伤程度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hsCRP、WBC血清计数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5.12±2.34)mg/L,中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8.57±2.42)mg/L,重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为(11.64±3.68)mg/L。中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高于轻型,重型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水平高于中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可作为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评估,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相关性
下载PDF
低剂量rt-P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袁长红 吴晓宇 +5 位作者 陈长春 王书陪 黎西 江艳柳 张璐 张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7-323,共7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rt-P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辅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rt-PA标准剂量组(0.90 mg/kg,总剂量≤... 目的探讨低剂量rt-P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辅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rt-PA标准剂量组(0.90 mg/kg,总剂量≤90 mg)、低剂量组(0.60 mg/kg,总剂量≤60 mg)和低剂量联合TCD组(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于溶栓开始即以TCD持续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2 h,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仅在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2 h行TCD检查。溶栓后2 h对不同处理组颅内血管再通率进行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各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记录溶栓24~48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溶栓后90天生活自理能力并计算病死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高于标准剂量组(P=0.037)和低剂量组(P=0.030),且溶栓后2 h NIHSS评分低于标准剂量组(P=0.046)和低剂量组(P=0.026);低剂量组和联合治疗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P=0.017,0.024)和90 d死亡率(P=0.005,0.016)均低于标准剂量组。结论低剂量rt-PA联合TCD辅助静脉溶栓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下载PDF
联合使用降纤疗法等三种疗法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研究
5
作者 江艳柳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期187-188,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降纤疗法、抗凝疗法和抗血小板聚集疗法治疗进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降纤疗法、抗凝疗法和抗血小板聚集疗法治疗进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3例患者。我院使用抗凝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使用降纤疗法、抗凝疗法(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和抗血小板聚集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凝血酶原的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的时间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凝血酶原的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的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的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的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减慢,但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使用降纤疗法、抗凝疗法和抗血小板聚集疗法治疗进行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而且安全性高。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降纤疗法 抗凝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疗法 效果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血浆铁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与 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江艳柳 周农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10期1463-146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铁蛋白(SF),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和脑小血管病(S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59例SVD患者,按照头颅MRI结果进一步分为腔隙性梗死组( LI )186例和白质疏松组(LA)173例。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146名。检测各... 目的:探讨血浆铁蛋白(SF),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和脑小血管病(S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59例SVD患者,按照头颅MRI结果进一步分为腔隙性梗死组( LI )186例和白质疏松组(LA)173例。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146名。检测各组的SF(放免法)、FIB及D-二聚体(Clauss 法)水平。结果 SVD组SF、FIB及D-二聚体水平[(171.82±156.28)μg/L,(3.27±0.93)g/L,(1.10±1.06)m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0.37±70.11)μg/L,(2.97±0.88) g/L,(0.83±0.55) mg/L](均P<0.05)。将SVD分为LI和LA进行比较发现,LA组各观测值[(185.22±108.55)μg/L,(3.32±0.86) g/L,(1.29±1.17)mg/L]均较LI组[(159.36±89.69)μg/L,(3.23±0.99)g/L,(1.03±0.80)mg/L]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高SF水平组(SF>151.16μg/L)患SVD风险是低SF水平组(≤151.16μg/L)的3.44倍(OR=3.444,95%CI为2.097~5.158,P<0.001)。高D-二聚体水平组(>1.02 mg/L)患SVD的风险较低D-二聚体组(≤1.02 mg/L)明显增加(OR=1.767,95%CI为1.114~2.803,P=0.016)。结论 SVD患者SF、FIB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且SF及D-二聚体与SVD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 铁蛋白质类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以枕大神经痛为首发症状的wallenberg’s syndrome报告一例
7
作者 吴怀国 王书培 +1 位作者 张璐 江艳柳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3期39-40,共2页
患者男,55岁,务农,因“左枕部疼痛17h,加重伴站立不稳1h”6入院,患者于2011年7月20日14时左右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左枕部疼痛,呈针刺样,向左侧头顶放射,站立平卧无改变,无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眩晕、肢体功能障碍,当晚... 患者男,55岁,务农,因“左枕部疼痛17h,加重伴站立不稳1h”6入院,患者于2011年7月20日14时左右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左枕部疼痛,呈针刺样,向左侧头顶放射,站立平卧无改变,无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眩晕、肢体功能障碍,当晚口服布洛芬缓释片0.6g,头痛症状未见缓解。2011年7月21日晨6时起床时,发现左枕部疼痛症状加重,站立不稳,向左侧倾倒,伴眩晕、恶心、呕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LENBERG 枕大神经痛 首发症状 枕部疼痛 肢体功能障碍 布洛芬缓释片 头痛症状 疼痛症状
原文传递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怀国 侯庚兵 +2 位作者 王书培 江艳柳 张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0-663,共4页
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RLIPC)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PCIV患者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 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RLIPC)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PCIV患者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RLIPC。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和椎动脉(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变化。结果治疗组DARS、DHI评分分别为26.03±4.24、60.91±10.15,较对照组评分(分别为28.80±5.16、68.11±12.4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8,P=0.000;t=2.584,P=0.0001;治疗组VA的PSV、EDV分别为(49.97±7.69)cm/s、(16.90±2.80)cm/s,较对照组[分别为(47.31±7.47)crrds、(15.12±2.74)cm/s]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5,P=0.015;t=-2.631,P=0.011、。结论RLIPC能改善PCIV症状,可能与增加VA血流有关。RLIPC安全无创、简单易行,能作为PCIV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 椎动脉
原文传递
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的比较 被引量:19
9
作者 袁长红 吴晓宇 +3 位作者 陈长春 江艳柳 张璐 张卫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小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小剂量阿替普酶是否更适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小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小剂量阿替普酶是否更适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阿替普酶给药剂量分为小剂量组(0.6 mg/kg,总剂量不超过60 mg)和标准剂量组(0.9 mg/kg,总剂量不超过90 mg)。有效性指标为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生活自理,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安全性指标为溶栓治疗后24~48 h内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以及3个月时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03例患者,其中小剂量组45例,标准剂量组58例。两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90 d生活自理和转归良好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小剂量组sICH发生率(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标准:2.22%对17.24%;χ^2=4.521,P=0.033)和90 d病死率(6.67%对24.14%;χ^2=4.417,P=0.036)均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结论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与标准剂量相当,但sICH发生率和90 d病死率显著降低,可能更适合中国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基于信息化的汽车发动机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
10
作者 江艳柳 《人文之友》 2019年第14期146-147,共2页
根据汽车发动机课程要求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情引入信息化手段,探索出符合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规律的项目内容和组织形式,以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学习效率,从实物认知切入巩固理论,为学生职业... 根据汽车发动机课程要求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情引入信息化手段,探索出符合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规律的项目内容和组织形式,以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学习效率,从实物认知切入巩固理论,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 发动机 信息化 实施
原文传递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怀国 侯庆兵 +2 位作者 王书培 江艳柳 张璐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6期7-11,共5页
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20~39岁组、40~59岁组、60—85岁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第一次、第五次远程肢体缺血5分钟后颈内动脉(ICA)和椎动脉(VA)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 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20~39岁组、40~59岁组、60—85岁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第一次、第五次远程肢体缺血5分钟后颈内动脉(ICA)和椎动脉(VA)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变化。结果第1次肢体缺血(LI)后,三组中VA的PSV、EDV和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升高;第5次LI后60~85岁组中VA的PSV、EDV增加。结论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能增加VA血流。该方法安全无创、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 脑血流 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