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许嘉越 张庚弋 +3 位作者 江诗琴 秦之焱 黄民 金晶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19-326,341,共9页
目的结合实验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OIPN)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对大鼠进行奥沙利铂与雷公藤红素的合用给药考察雷公藤红素对OIPN的改善作用。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 目的结合实验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OIPN)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对大鼠进行奥沙利铂与雷公藤红素的合用给药考察雷公藤红素对OIPN的改善作用。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数据库收集雷公藤红素靶点,并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靶点,取两者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雷公藤红素-靶点-OIPN”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应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及运用MOE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大鼠机械和冷刺激痛敏症状,减轻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的病理损伤,且在体外水平上不影响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雷公藤红素靶点309个,OIPN疾病靶点1318个,两者交集靶点80个;PPI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HSP90AA1、CASP3、PTGS2等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193个条目,KEGG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可能作用于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对OIPN的改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表明,雷公藤红素与核心靶点CASP3、PTGS2的结合能力良好。结论雷公藤红素具有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作用,网络药理学揭示该机制可能涉及多靶点、多通路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奥沙利铂 外周神经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快速分析毛冬青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6
2
作者 江诗琴 曹迪 +1 位作者 崔辉 赵钟祥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68-1373,共6页
目的运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毛冬青7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7μm),以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 目的运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毛冬青7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7μm),以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建立毛冬青三萜类成分的质量亏损过滤(MDF)方法,用于快速筛选毛冬青中的三萜类成分,同时结合对照品对比、SciFinder数据库及相关参考文献鉴定毛冬青中化学成分。结果毛冬青中共鉴定出74个化学成分,包括45个三萜类,3个环烯醚萜类,4个木脂素类,2个黄酮类,20个其他类成分,其中2个三萜类化合物ilexhainanoside B和ilexpernoside D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采用UPLC-Q/TOF-MS结合MDF技术可实现毛冬青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冬青 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三萜类 质量亏损过滤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片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秦之焱 谭国耀 +3 位作者 江诗琴 赵钟祥 黄民 金晶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5期789-794,共6页
目的:考察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周后,对关节炎症状、主要脏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IA模型组,其中CIA模型组采用牛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类风湿关节炎。造模成功后,CIA... 目的:考察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周后,对关节炎症状、主要脏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IA模型组,其中CIA模型组采用牛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类风湿关节炎。造模成功后,CIA大鼠灌胃给予溶剂或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90 mg·kg^(-1)),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并记录足趾容积。6周后,检测雷公藤多苷片的抗炎效果,以及大鼠的肝肾情况和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给予6周雷公藤多苷片后,CIA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减轻(P<0.05),炎症因子IL⁃6水平降低(P<0.01),TNF⁃α水平降低(P<0.05);给药期间大鼠未见异常症状;肝功能及病理切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肾脏发生轻微肾小球囊腔狭窄、粘连;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其中有益菌群增加,条件致病菌群减少。结论:雷公藤多苷片长期给药对CIA大鼠的抗炎治疗作用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片 类风湿关节炎 肠道菌群 治疗作用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在奥希替尼获得性耐药NSCLC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曹霖 生高凡 +2 位作者 江诗琴 黄民 金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9-576,共8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探讨NSCLC细胞奥希替尼(osimertinib,Osi)获得性耐药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其在耐药细胞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H1975细胞和Osi耐药H1975/OR细胞,CCK-8法检测Osi和铁死亡诱导剂对两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转录组学检测...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探讨NSCLC细胞奥希替尼(osimertinib,Osi)获得性耐药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其在耐药细胞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H1975细胞和Osi耐药H1975/OR细胞,CCK-8法检测Osi和铁死亡诱导剂对两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转录组学检测两种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人肺成纤维细胞HLF-1与两种肺癌细胞的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不同浓度的Osi可抑制H1975细胞和H1975/OR细胞的增殖,且H1975细胞更敏感。通过转录组学分析,两种细胞在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铁死亡通路差异较为显著。Western blot结果验证HLF-1、H1975和H1975/OR细胞在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铁死亡诱导剂RSL3和Erastin处理后,耐药H1975/OR细胞对其更敏感,而H1975细胞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癌细胞H1975和Osi耐药细胞H1975/OR的基因表达水平存在较多差异,其中铁死亡通路对Osi的获得性耐药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转录组学 靶向治疗 奥希替尼 耐药 铁死亡
下载PDF
救必应总三萜主要成分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宝 郑小芸 +4 位作者 轩申鑫 阮清锋 江诗琴 崔辉 赵钟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905-3913,共9页
目的比较救必应总三萜主要成分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各组单次ig救必应总三萜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大鼠血... 目的比较救必应总三萜主要成分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各组单次ig救必应总三萜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冬青苷O、oblonganoside I、rotundinoside C、ilexside II、长梗冬青苷、苦丁冬青苷H、毛冬青皂苷A1、竹节参皂苷IVa、救必应酸、rotundanonic acid、冬青素A的浓度,将血药浓度和时间数据导入DAS 2.0软件中以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苷元的吸收速度显著高于三萜皂苷,皂苷含糖的数目越多吸收入血的速度越慢。救必应酸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3257.9、2173.8 nmol/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29897.6、24501.3 nmol·h/L,远超其他10个成分的总和。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部分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延长,Cmax、AUC0~t降低。结论救必应总三萜主要成分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救必应酸为口服总三萜后大鼠体内的主要暴露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必应 总三萜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药动学 高脂血症 救必应酸 长梗冬青苷 苦丁冬青苷H 毛冬青皂苷A1 rotundanonic acid
原文传递
斜叶黄檀茎中1个新的肉桂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1
6
作者 谭少丽 易涛 +4 位作者 杨伟群 江诗琴 张丹雁 崔辉 赵钟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74-2277,共4页
目的研究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茎部化学成分,并初步考察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 目的研究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茎部化学成分,并初步考察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一氧化氮生成模型对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从斜叶黄檀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肉桂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檀亭F(1)、2-羟基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2)、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3)和黄檀亭C(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为首次从斜叶黄檀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显示出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23.6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叶黄檀 肉桂酚 黄檀亭F 2-羟基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 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 黄檀亭C 抗炎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