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铁用碳化硅质泡沫陶瓷过滤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王薇薇 曹达富 江霞云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24,共4页
根据铸铁件生产的特点,提出铸铁对泡沫陶瓷过滤材料性能的要求。较详细地介绍了研制铸铁用碳化硅泡沫陶瓷过滤材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较充实的试验结果证明所研制的碳化硅泡沫陶瓷过滤铸铁液效果良好,并对泡沫陶瓷过滤的机理进行了合... 根据铸铁件生产的特点,提出铸铁对泡沫陶瓷过滤材料性能的要求。较详细地介绍了研制铸铁用碳化硅泡沫陶瓷过滤材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较充实的试验结果证明所研制的碳化硅泡沫陶瓷过滤铸铁液效果良好,并对泡沫陶瓷过滤的机理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泡沫陶瓷 过滤 铸铁
下载PDF
屋尘螨致敏小鼠鼻炎模型建立及其免疫学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影 徐颖华 +6 位作者 江霞云 鲁旭 杨蕾 於洋 王斌 赵爱华 李丽莉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08-617,共10页
目的基于屋尘螨变应原组主要变应原(Der.p1)的剂量建立稳定的屋尘螨过敏小鼠模型,并以此系统筛选过敏评价生物标识。方法以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以氢氧化铝为佐剂,依据主要变应原(Der.p1)含量设置不同抗原浓度组和不同免疫针次... 目的基于屋尘螨变应原组主要变应原(Der.p1)的剂量建立稳定的屋尘螨过敏小鼠模型,并以此系统筛选过敏评价生物标识。方法以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以氢氧化铝为佐剂,依据主要变应原(Der.p1)含量设置不同抗原浓度组和不同免疫针次,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末次免疫一周后,采用Der.p1浓度为500μg/mL的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滴鼻激发,每只小鼠20μL,每天1次,持续1周。通过观察小鼠的过敏反应症状、检测鼻部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各组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筛选最佳的过敏模型建立程序。在此基础上更换不同来源屋尘螨抗原重新致敏BALB/c小鼠,验证过敏小鼠模型建立方法的可重复性。结果致敏小鼠经抗原激发后均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其中最佳免疫程序为Der.p1浓度100μg/mL、皮下注射两次。该致敏组小鼠经抗原激发后体内IL-4特异性淋巴细胞数(174±23)明显增多,与阴性对照组(22±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脾淋巴细胞Th2型极化显著(Th1/Th2比值为0.362±0.028),与阴性对照组(0.832±0.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抗体水平与激发前比较明显增高(P=0.00017),总IgE抗体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41)。利用不同来源的屋尘螨抗原,选择优化的致敏程序建立过敏小鼠模型,表现出较好的可重现性。结论成功构建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致敏小鼠模型,并以此筛选到致敏相关的生物标识,证实Der.p1剂量与致敏效果间的量效关系,为后续屋尘螨过敏症机制研究及屋尘螨变应原脱敏制剂研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尘螨 Der.p1 过敏 动物模型 免疫反应
下载PDF
辣椒碱乳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镇痛作用及刺激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江霞云 马凤森 吴小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69-1575,共7页
目的制备辣椒碱乳胶剂,并对其体外经皮渗透性能、镇痛作用和皮肤刺激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通过单因素法考察了不同促渗剂对乳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确定最佳处方,并考察辣椒碱乳胶剂透皮吸收行为;采用热板法考... 目的制备辣椒碱乳胶剂,并对其体外经皮渗透性能、镇痛作用和皮肤刺激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通过单因素法考察了不同促渗剂对乳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确定最佳处方,并考察辣椒碱乳胶剂透皮吸收行为;采用热板法考察其镇痛作用;选择家兔为动物模型,评价辣椒碱乳胶剂的皮肤刺激性。结果薄荷油、桉叶油和氮酮3种促渗剂均无显著促渗作用,故最终乳胶剂的优化处方不含促渗剂。体外透皮实验显示,市售乳膏、自制凝胶剂和乳胶剂三者的24 h累积渗透率分别为18.98%、37.04%、54.75%。在热板法实验中,市售乳膏和乳胶剂高剂量给药30、60、90 min后对热板致小鼠疼痛的抑制率分别为14.07%、14.49%、16.81%,18.63%、22.50%、25.57%。家兔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乳胶剂无明显的皮肤刺激性。结论辣椒碱乳胶剂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且无皮肤刺激性,乳胶剂中、高剂量具有良好的镇痛活性,为研发辣椒碱及其新型局部给药制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碱 乳胶剂 经皮渗透 镇痛作用 刺激性
原文传递
不同剂型利多卡因用于豚鼠表面麻醉时药效学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江霞云 张瑞鹏 马凤森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19-1020,共2页
利多卡因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局麻药,目前国内上市的剂型有注射剂、胶浆剂、气雾剂、凝胶剂和乳膏,用于表面麻醉常用的剂型为乳膏,而乳膏剂型药物吸收率低(仅有5%~10%),起效时间长(1~2 h)[1]. 微乳作为一种透皮给药剂型,是由油相、水相、... 利多卡因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局麻药,目前国内上市的剂型有注射剂、胶浆剂、气雾剂、凝胶剂和乳膏,用于表面麻醉常用的剂型为乳膏,而乳膏剂型药物吸收率低(仅有5%~10%),起效时间长(1~2 h)[1]. 微乳作为一种透皮给药剂型,是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流动的、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可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及局部药物浓度. 微针是一种新型高效经皮给药技术,具有多个微型针状结构,长度几十微米到几毫米,可穿透角质层且患者无痛感[2-3] ,可显著提高经皮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有较好的经皮促渗效果[4] ,其中可溶性微针在刺入皮肤后可自行溶解,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研究拟比较利多卡因乳膏、微乳、可溶性微针用于豚鼠表面麻醉的药效学,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麻醉 利多卡因 药效学 剂型 豚鼠 助表面活性剂 局部药物浓度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