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铂腹腔热灌注化疗与其他用药方式药代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65
1
作者 池丽芬 李民驹 汤谷平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 顺铂 (DDP)腹腔热灌注化疗 (CHIP)、腹腔常温灌注化疗和静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比较。方法 家兔分为三组 (n=5 ) ,不同方式用药后用液相色谱分析 2 4小时内血浆、腹水 DDP浓度变化及 2 4小时后肝、肾、小肠 DDP浓度。结果  CHIP... 目的 顺铂 (DDP)腹腔热灌注化疗 (CHIP)、腹腔常温灌注化疗和静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比较。方法 家兔分为三组 (n=5 ) ,不同方式用药后用液相色谱分析 2 4小时内血浆、腹水 DDP浓度变化及 2 4小时后肝、肾、小肠 DDP浓度。结果  CHIP组与静脉用药组比较 ,腹腔液 DDP峰值和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均明显较大 (P<0 .0 1) ,血浆 DDP峰值较低 (P<0 .0 5 )。与腹腔常温灌注相比 ,血浆 DDP消除半衰期较长、AU C较大 (均 P<0 .0 5 )。结论  CHIP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比另两组更有利于用于治疗肿瘤腹腔播散和预防腹部肿瘤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药代动力学 腹部肿瘤 腹腔热灌注药物疗法
下载PDF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池丽芬 张顺开 +2 位作者 易兴阳 陈存木 余昌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5期267-268,共2页
目的 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  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东菱克栓酶治疗组 (三天连续疗法 )和低分子右旋糖酐 +丹参 +胞二磷胆碱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起效快 ,14天总有效率达 88%,明显优于... 目的 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  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东菱克栓酶治疗组 (三天连续疗法 )和低分子右旋糖酐 +丹参 +胞二磷胆碱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起效快 ,14天总有效率达 88%,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 ,不良反应轻微。 结论 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而且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菱精纯克栓酶 治疗 急性脑梗死 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 微循环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池丽芬 易兴阳 +1 位作者 邵敏洁 周强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评价脑卒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作者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健康体检者32名、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者35例,并将脑梗死患者分为...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评价脑卒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作者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健康体检者32名、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者35例,并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稳定性脑梗死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循环EPC水平。结果 (1)入组时稳定性脑梗死组、进展性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EP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稳定性脑梗死组、进展性脑梗死组入组后EPC逐渐上升,第7天达高峰(P<0.05),稳定性脑梗死组EPC水平在第4、7、14天时高于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2)脑梗死患者第7天EPC上升值与NIHSS评分改善值呈负相关(r=-0.587,P<0.01)。结论急性期脑梗死1周后EPC明显升高提示预后良好,EPC对预测脑梗死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内皮祖细胞 预后
下载PDF
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池丽芬 易兴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76-677,共2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996-2006年7月本院收治的119例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与121例初发脑梗死(初发组)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心脏病...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996-2006年7月本院收治的119例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与121例初发脑梗死(初发组)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心脏病、年龄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最为密切,OR值分别为2.324、3.525、3.382(均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复发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GF-β1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池丽芬 易兴阳 +2 位作者 潘继豹 张顺开 陈存木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13-313,共1页
关键词 脑梗死 白介素-6 转化生长因子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血栓素B2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池丽芬 易兴阳 +1 位作者 周强 张顺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1-602,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功能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取入院前至少1个月未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脑梗死患者218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治疗10d,治疗前后检测分别由二磷酸腺苷(ADP)和花...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功能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取入院前至少1个月未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脑梗死患者218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治疗10d,治疗前后检测分别由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和尿血栓素B2(TXB2)指标。结果治疗后PAG、尿TXB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用药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阿司匹林抵抗(AR)组各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组(P<0.01)。由ADP、AA诱导的PAG与TXB2的下降水平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服用阿司匹林后,多数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合成被抑制,TXB2下降,且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聚集率 血栓素B2
下载PDF
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效果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池丽芬 池万章 +2 位作者 易兴阳 周强 林静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神经科卒中单元病房及普通病房住院,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Ⅲ级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普通病房组患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进行处理及常规基...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神经科卒中单元病房及普通病房住院,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Ⅲ级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普通病房组患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进行处理及常规基础护理,卒中单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治疗3~4周后比较二组吞咽障碍的疗效、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吞咽障碍,痊愈24例,有效9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1.4%,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P<0.05)。卒中单元组肺部感染43例,感染率为30.7%,而普通病房组肺部感染72例,感染率为50.7%,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4周后卒中单元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明显增高,与普通病房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期预后好。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明显,肺部感染率低,近期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卒中单元 治疗
下载PDF
脑梗死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池丽芬 易兴阳 +1 位作者 张顺开 周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02-1803,共2页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6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抽取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最大血小...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6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抽取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4.67%,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20.33%,其中阿司匹林抵抗与女性、高LDL血症和糖尿病有相关性。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应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查,明确是否达到治疗目的,如有抵抗应调换其他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影响
9
作者 池丽芬 易兴阳 +1 位作者 范道丰 周强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06-307,共2页
血小板活化是脑梗死(CI)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之一,而血小板与白细胞黏附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该研究对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后急性CI患者的PLA情况进行了检测。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血小板聚集抑制
下载PDF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林静 易兴阳 +2 位作者 周强 池丽芬 苏薇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2-363,共2页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高发疾病,在急性期进展的发生率约20%~40%,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目前国内外对进展性脑卒中研究较多,但尚缺少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脑梗死进展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而且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尚无定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高发疾病,在急性期进展的发生率约20%~40%,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目前国内外对进展性脑卒中研究较多,但尚缺少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脑梗死进展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而且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 进展性脑卒中 预防 神经内科 预后不良 发生率
下载PDF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和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苏微微 易兴阳 +2 位作者 池丽芬 林静 李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339-33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配对方法,对58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11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入院当天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开始服用拜阿司匹林,100~200mg,每晚顿服,连续服用7~1...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配对方法,对58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11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入院当天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开始服用拜阿司匹林,100~200mg,每晚顿服,连续服用7~10d,复测血小板聚集率,并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结果:入院时复发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初发组患者,服用拜阿司匹林7~10d后复发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积极的抗血小板聚集,防治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对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活化 复发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强 易兴阳 +2 位作者 池丽芬 李强 池万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4-637,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入住我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入住我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同期住院的有卒中高危因素的非脑卒中患者8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分别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作为诱导剂,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3组均以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12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39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约28%),13例存在阿司匹林半抵抗(约9%),74例对阿司匹林敏感(约63%)。非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组未发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存在。且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患者中,高龄、女性、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发生率高,均较阿司匹林敏感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的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均为纯合体CC,未见基因突变类型。结论高龄女性、糖尿病、高血脂是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国人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尚属罕见,其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基因多态性 临床研究 脑梗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其与90天时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易兴阳 刘勇 +5 位作者 林静 陈洪 王淳 成文 池丽芬 袁成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841-844,共4页
目的探讨用氯吡格雷的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CR与90d时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515例脑梗死患者服氯吡格雷前和7-10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CR 203例(CR组)及氯吡格雷敏感(CS组)312例,患者出院后仍... 目的探讨用氯吡格雷的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CR与90d时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515例脑梗死患者服氯吡格雷前和7-10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CR 203例(CR组)及氯吡格雷敏感(CS组)312例,患者出院后仍服氯吡格雷,随访90d。原发终点为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CR发生的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OR=2.36,95%CI:1.24-4.98,P=0.00)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CR组总缺血性血管事件(12.3%vs 4.8%)和脑梗死复发率高于CS组(8.4%vs 1.9%);mRS评分0-2分比例低于CS组(67.5%vs 79.8%,P〈0.01)。CR(RR=2.88,95%CI:1.28-6.92,P=0.00)、糖尿病(RR=1.59,95%CI:1.02-3.48,P=0.00)、高血压(RR=1.86,95%CI:1.16-4.69,P=0.00)是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用氯吡格雷脑梗死患者CR发生率高,CR与缺血性血管事件、脑梗死复发和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复发 血小板聚集 动脉粥样硬化 阿司匹林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多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池万章 池丽芬 +2 位作者 周强 易兴阳 林静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年第3期177-178,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因素及对并发肺部感染和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432例意识清醒,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及听理解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并明确卒中的部位、类型、病灶大小及数目,入院...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因素及对并发肺部感染和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432例意识清醒,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及听理解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并明确卒中的部位、类型、病灶大小及数目,入院时及3~4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根据吞咽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分为吞咽正常组及吞咽障碍组,对吞咽障碍组的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根据结果将吞咽障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个亚组。结果:432例脑卒中患者中,246例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56.9%)。其中122例脑出血患者中,70例有吞咽障碍(57.4%),310例脑梗死患者中,176例有吞咽障碍(56.8%),二组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吞咽正常患者与吞咽障碍各亚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以及卒中类型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中、重度吞咽障碍亚组既往有卒中史的患者比例高于吞咽正常组及轻度吞咽障碍组(P<0.05);脑干卒中、大病灶、双侧半球病灶及多发病灶的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严重,中度和重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并发肺部感染显著多于轻度和无吞咽障碍的患者,中度和重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治疗3~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无明显的改善,预后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干卒中、大病灶、多发病灶、入院时NIHSS分值高及BI分值低是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与卒中部位、病变大小、多少及卒中的严重程度有关,脑干卒中和病灶大的卒中患者常合并重度吞咽障碍和并发肺部感染,中、重度吞咽障碍的卒中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多因素分析 预后 吸入性肺炎 急性脑卒中 营养不良 神经内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易兴阳 潘继豹 +2 位作者 池丽芬 陈存木 袁光固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8例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8例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根据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判断。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9例(26.9%)于7 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其入院时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且皮层梗死患者外周血IL-1I、L-6、TNF、sVCAM-1、sICAM-1水平高于皮层下梗死患者(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I、L-6、TNF、sVCAM-1s、ICAM-1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外周血浓度与体温、血糖、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梗死灶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不仅参与脑梗死后急性期反应,而且其外周血水平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脑梗死 进展性脑卒中 黏附分子
下载PDF
血清TGF-β1和VEGF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林静 易兴阳 +2 位作者 池丽芬 潘继豹 张顺开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采用彩色多...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伴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组、伴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分析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伴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伴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P<0.01),而TGF-β1水平明显低于伴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P<0.01);VEGF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0.493,P<0.01),而TGF-β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呈负相关(r=-0.524,P<0.01)。结论 VEGF和TGF-β1在脑梗死的发病和脑缺血损伤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TGF-β1高表达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TGF-β1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顺铂腹腔热灌注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民驹 池丽芬 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50-152,160,共4页
目的 :探讨顺铂 (DDP)腹腔热灌注化疗 (CHIP)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家兔 1 5只 ,平均分为 3组。组 A(CHIP组 )用 DDP2 0 0 mg/ m2 溶于 41~ 42℃生理盐水 1 0 0 0 ml,腹腔循环灌注6 0 min。组 B(腹腔化疗组 )用 DDP90 mg/ m2 溶于 4... 目的 :探讨顺铂 (DDP)腹腔热灌注化疗 (CHIP)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家兔 1 5只 ,平均分为 3组。组 A(CHIP组 )用 DDP2 0 0 mg/ m2 溶于 41~ 42℃生理盐水 1 0 0 0 ml,腹腔循环灌注6 0 min。组 B(腹腔化疗组 )用 DDP90 mg/ m2 溶于 41~ 42℃生理盐水 2 0 0 ml,一次性腹腔注入。组 C(静脉用药组 )用 DDP90 mg/ m2静脉注射。液相色谱分析 2 4h内腹腔液和血浆 DDP浓度变化。结果 :组 A之腹腔液 DDP峰值浓度和 AUC(药时曲线下面积 )分别为血浆峰值和 AUC之 1 0倍和2 .9倍。组 A与组 C相比 ,腹腔液峰值和 AUC分别为 1 0 .4倍和 7.8倍 ,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 .0 0 1 ) ,血浆峰值较低 (P<0 .0 5)而 AUC较高 (P>0 .0 5)。组 A与组 B比较 ,后者腹腔液峰值更高 (P<0 .0 5) ,但 AUC较低 (P>0 .0 5)。结论 :CHIP腹腔 DDP浓度高 ,血浆峰值较低 ,以及高温作用 ,有利于化疗药物在局部对肿瘤细胞发挥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腹腔热灌注化疗 药代动力学 肿瘤
下载PDF
ALOX5AP基因SG13S114A/T和COX-2基因765G/C交互作用增加脑梗死的易感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池万章 易兴阳 +2 位作者 黄雪融 周强 池丽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422-3425,共4页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 765G/C和COX-1 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 765G/C和COX-1 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和COX-1基因50C/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检测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ALOX5AP SG13S114 A/T、COX-1 50C/T和COX-2 765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GMDR示SG13S114和COX-2具有联合交互作用,同时携带ALOX5AP SG13S114AA型和COX-2 765CC基因型者脑梗死风险增加2.842倍。结论:对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研究复杂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多因子降维
下载PDF
浙江南部地区人群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和磷酸二酯酶4D基因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邵敏洁 易兴阳 池丽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2-595,共4页
目的为探索浙江南部地区人群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中SG13S89、SG13S114和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83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394例为脑梗死组,另选无脑梗死382例为对照组。采用PCR和基质... 目的为探索浙江南部地区人群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中SG13S89、SG13S114和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83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394例为脑梗死组,另选无脑梗死382例为对照组。采用PC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ALOX5AP基因中的SG13S89(rs4769874)、SG13S114(rs10507391)和PDE4D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83(rs966221)的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SG13S89基因AG型、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4.1%vs 1.3%,P<0.05;2.0%vs0.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高血压、糖尿病和年龄后,SG13S89的AG基因型相对于GG基因型有较高的脑卒中风险(OR=4.24,95%CI:1.17~15.32,P=0.027)。SG13S89等位基因分布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13S89的AG基因型与女性人群发生脑卒中相关(P=0.022),但A等位基因在女性脑卒中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4769874AG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可增高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可能是该基因与血管炎性反应和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梗死的机制相关。但未发现PDE4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83突变与脑卒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类 4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卒中 脑梗死 基因频率 基因型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基因变异与氯吡格雷抵抗及血管事件相关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芹 易兴阳 +4 位作者 范真 林静 周强 成文 池丽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随访期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37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0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质谱法检测8个...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随访期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37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0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质谱法检测8个CYP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入组患者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153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222例。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CYP3A5(rs776746)GG+AG及CYP2C19*2(rs4244285)AG+A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CYP3A5GG和CYP2C19*2AA基因型组合使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增加了2.23倍(OR=2.23,95%CI:1.08~5.87,P=0.025),且为原发终点发生的危险因素,CYP3A5GG和CYP2C19*2AA交互基因型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低于未携带者[(32.58±10.23)%vs(53.84±17.25)%,P=0.000]。结论CYP450相关基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氯吡格雷抵抗和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基因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