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带遗传改良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涛 赵翠 +3 位作者 池姗 冯荣芳 崔秋红 刘翠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11-114,共4页
海带遗传改良技术关系到我国海藻产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海带遗传改良技术、海带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和分子育种新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讨论了目前海带遗传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遗传改良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海带 遗传改良 分子遗传学 分子育种
下载PDF
中国南黄海浒苔种群世代结构与生殖条件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浩东 姚雪 +5 位作者 池姗 赵翠 金月梅 刘翠 朱明壮 刘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6-53,共8页
通过生殖细胞观察以及DNA含量检测研究南黄海浒苔(Ulva prolifera)群体的世代结构,发现近岸和近海漂浮浒苔群体均由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构成,呈现混合世代群体结构。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浒苔孢子体和配... 通过生殖细胞观察以及DNA含量检测研究南黄海浒苔(Ulva prolifera)群体的世代结构,发现近岸和近海漂浮浒苔群体均由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构成,呈现混合世代群体结构。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浒苔孢子体和配子体生殖的影响,发现3个生态因子对浒苔配子体和孢子体生殖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在温度25℃、盐度40和光照7 000lx条件下,在24~48h内可促进配子体和孢子体的生殖发育;较高温度(25℃)和较低盐度(10)处理对配子的放散有极显著影响,而较高温度(25℃)和较高盐度(40)处理对孢子的放散有极显著影响。配子体和孢子体的生殖发育对基本环境因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应,但两者均可在较宽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生殖,这可能是导致绿潮种群暴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孢子体 配子体 世代结构 生殖条件
下载PDF
重组活性小鼠组织因子及其阻断性单抗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裴新辉 池姗 +3 位作者 王尽淘 林志新 张雪洪 耿建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1-607,共7页
组织因子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关键启动因子,近年来其在肿瘤细胞迁移等其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已逐渐被揭示.构建了融合有His标签的小鼠组织因子胞外区段重组蛋白基因,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 组织因子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关键启动因子,近年来其在肿瘤细胞迁移等其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已逐渐被揭示.构建了融合有His标签的小鼠组织因子胞外区段重组蛋白基因,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得到大量可溶性重组小鼠组织因子.利用血浆凝集实验和鼠尾流血时间实验对此重组小鼠组织因子进行的活性检测表明,此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引起血浆凝血或缩短鼠尾流血时间.同时,利用此重组蛋白为抗原,制备了小鼠组织因子的小鼠源功能阻断性单克隆抗体,在血浆凝集实验中证明其对小鼠组织因子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利用此阻断性单抗,成功地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减轻了血栓形成,证明组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的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也是组织因子阻断性单抗在此类动物模型中的首次成功应用.通过此项工作,成功地建立了大量制备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重组小鼠组织因子蛋白的方法,并进而得到了小鼠组织因子功能阻断性单抗,为利用各种小鼠动物模型对组织因子在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组织因子 昆虫杆状病毒 昆虫细胞SF9 功能阻断性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红翎菜科4种海藻ITS和rbcL序列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4
作者 孙琰 刘翠 +3 位作者 池姗 唐贤明 陈傅晓 刘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4-60,共7页
通过PCR扩增基因片段的方法测定了红翎菜科琼枝属(Betaphycus)、卡帕藻属(Kappaphycus)和麒麟菜属(Eucheuma)4种海藻共19株个体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含5.8SrDNA)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基因大亚基(rbcL)... 通过PCR扩增基因片段的方法测定了红翎菜科琼枝属(Betaphycus)、卡帕藻属(Kappaphycus)和麒麟菜属(Eucheuma)4种海藻共19株个体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含5.8SrDNA)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基因大亚基(rbcL)全长基因序列。其中rbcL全长序列为首次测定,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红翎菜科分子系统进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琼枝属、卡帕藻属、麒麟菜属ITS序列长度分别为1 024、629~669、1 001bp,GC含量在45.6%~52%之间;rbcL序列长度均为1 467bp,GC含量在37.1%~37.6%之间。结合GenBank中现有的红翎菜科海藻ITS和rbcL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2个片段聚类结果均明显的将所有样品分为琼枝属、卡帕藻属和麒麟菜属3大分支,表现出明显的属间差异。本研究的11株长心卡帕藻根据ITS序列差异分成明显2种类型,推测这2种类型长心卡帕藻的ITS序列差异与其地理环境、无性繁殖时间(代数)和藻体颜色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麒麟菜属 卡帕藻属 琼枝属 ITS RBCL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茶活性成分改性涤纶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池姗 黄效华 +5 位作者 刘彦明 刘翠 朱丽萍 相恒学 蔡强 孙丕谆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7-44,共8页
绿色、健康和环境保护概念的兴起,对纺织品提出了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但涤纶的生产过程温度过高且直接添加天然活性成分会导致其炭化失活。针对该问题,采用分子巢技术,对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儿茶素类)进行负载和保护,制备的茶活性成分... 绿色、健康和环境保护概念的兴起,对纺织品提出了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但涤纶的生产过程温度过高且直接添加天然活性成分会导致其炭化失活。针对该问题,采用分子巢技术,对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儿茶素类)进行负载和保护,制备的茶活性成分改性涤纶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和抗氧化作用。采用扫描电镜、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力学性能分析和功能测试开展研究得出:山东崂山绿茶(夏季采摘)含有优质的儿茶素类活性物质;介孔SiO_(2)对活性物质的载物量达60.7%;改性涤纶内部有分子巢分布,粒径约为100 nm。改性涤纶的断裂强度为3.36 cN/dtex,纤维中儿茶素类总含量为5.17 mg/kg,抗菌率≥91%,抗病毒率为99.51%,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率为51.39%,显著优于对照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活性成分改性涤纶 分子巢 抗菌性能 抗病毒性能 抗氧化性能
下载PDF
藻类Dol-P甘露糖转移酶的系统进化分析
6
作者 王珊珊 池姗 +3 位作者 张磊 刘涛 吕娜娜 唐学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63,共8页
蛋白质O-甘露糖基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即在Dol-P甘露糖转移酶(PMT)催化下将长萜酰甘露糖上的甘露糖连接到肽链上丝氨酸或者苏氨酸羟基的过程。本文对国际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1KP)中22种海洋红藻及19种海... 蛋白质O-甘露糖基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即在Dol-P甘露糖转移酶(PMT)催化下将长萜酰甘露糖上的甘露糖连接到肽链上丝氨酸或者苏氨酸羟基的过程。本文对国际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1KP)中22种海洋红藻及19种海洋褐藻的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搜索,获得了6条来自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的PMT基因序列。通过对其序列特征的分析发现藻类PMT序列与真菌及动物具有相似的亲疏水性列谱,表明真核生物PMT间具有相似的跨膜区。藻类PMT的N端较为保守,但较其他真核生物PMT的loop5存在222个氨基酸的缺失,导致其loop5处缺少了3个MIR结构域使得loop5明显减小。此外,利用贝叶斯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藻类的PMT基因来自于内共生过程的质体基因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O-甘露糖糖基化 Dol-P甘露糖蛋白甘露糖转移酶 系统进化
下载PDF
聚酯/二氧化硅/橙活性成分改性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效华 周家良 +5 位作者 池姗 刘彦明 伏广伟 胡泽旭 相恒学 朱美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27,41,共8页
为解决天然活性成分改性聚酯纤维生产过程中,天然成分不耐高温易损失导致功能下降的问题,通过分子巢技术将超临界CO_(2)萃取获得的橙活性成分装载入介孔SiO_(2)载体中,进而制备具有良好抑菌、抗病毒效果的聚酯/二氧化硅/橙活性成分改性... 为解决天然活性成分改性聚酯纤维生产过程中,天然成分不耐高温易损失导致功能下降的问题,通过分子巢技术将超临界CO_(2)萃取获得的橙活性成分装载入介孔SiO_(2)载体中,进而制备具有良好抑菌、抗病毒效果的聚酯/二氧化硅/橙活性成分改性纤维。对改性纤维的形貌结构、化学结构、力学性能、活性成分含量、抗菌性能和抗病毒性能等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介孔SiO_(2)的尺寸为(100±5)nm,比表面积为729.7 m^(2)/g,平均孔径为2.55 nm;聚酯/二氧化硅/橙活性成分改性纤维的断裂强度为3.22 cN/dtex,纤维中橙活性成分柚皮甙含量为(0.41±0.05)mg/kg,抑菌率大于或等于91%,抗病毒率大于或等于99%,均显著优于普通聚酯纤维(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二氧化硅 橙活性成分 分子巢技术 超临界CO_(2)萃取 抗菌纤维 抗病毒性能
下载PDF
橙活性成分改性生物基PA56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8
作者 池姗 黄效华 +4 位作者 于伟红 都可心 刘彦明 刘翠 董婷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8-44,共7页
为研究生物活性成分对生物基PA56纤维性能的影响,萃取植物橙的活性成分(主要为柚皮甙),采用分子巢技术对橙活性成分进行负载和保护,制备橙活性成分改性PA56纤维。对改性纤维的形貌结构、力学性能、活性成分含量、抑菌性能和抗病毒性能... 为研究生物活性成分对生物基PA56纤维性能的影响,萃取植物橙的活性成分(主要为柚皮甙),采用分子巢技术对橙活性成分进行负载和保护,制备橙活性成分改性PA56纤维。对改性纤维的形貌结构、力学性能、活性成分含量、抑菌性能和抗病毒性能等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巢粒径约100 nm,对活性物质的载物量达51.3%,均匀分布于纤维内部。改性纤维中柚皮甙的含量为(4.38±0.15)mg/kg,纤维断裂强度为(3.82±0.08)cN/dtex,纤维的抑菌率≥95%,针对H1N1病毒的抗病毒率为99.39%,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率为42.35%,均显著优于对照纤维(p<0.01)。改性纤维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病毒和抗氧化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活性成分 改性PA56纤维 分子巢 抑菌性能 抗病毒性能 抗氧化性能
下载PDF
多孔SiO_(2)分子巢制备多功能涤纶纤维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效华 刘健 +2 位作者 伏广伟 池姗 刘彦明 《当代化工》 CAS 2021年第3期598-603,共6页
针对传统PET材料不具备抗菌、不耐洗等问题,以煎煮法为基础,以草珊瑚、艾叶和薄荷为原料,制备含植物活性成分的溶液,其具有抗菌、杀菌的作用;以溶胶-凝胶法为多孔材料制备方法,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为模... 针对传统PET材料不具备抗菌、不耐洗等问题,以煎煮法为基础,以草珊瑚、艾叶和薄荷为原料,制备含植物活性成分的溶液,其具有抗菌、杀菌的作用;以溶胶-凝胶法为多孔材料制备方法,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有机硅源,氨水为催化剂,乙醇和乙醚为助溶剂,在水-乙醇-乙醚体系中合成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然后,多孔二氧化硅微球与提取液混合制备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最后以制备的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与普通的聚酯切片用熔融纺丝工艺进行造粒、纺丝,得到具有抗菌、杀菌和耐洗的多功能涤纶纤维。通过SEM微观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抗菌试验、耐洗性测试,对上述制备的多功能涤纶纤维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模板剂总浓度为0.029mol·L^(-1)、V醇∶V醚=20∶20、两种表面活性剂比为4∶1时,得到的多孔SiO_(2)微球排列规整;当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掺量(质量分数)在0.5%~1%时,通过熔融共混纺丝得到的新型多功能涤纶纤维力学性能表现最优;当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掺量(质量分数)在1%时,得到的新型多功能涤纶纤维的抗菌性能达到87.9%。而二氧化硅分子巢掺量越高,纤维材料越耐洗。以上结果说明本试验制备涤纶纤维的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二氧化硅分子巢 多功能 涤纶纤维 表面活性剂 熔融纺丝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restriction sit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RSAP) to genetic diversity in Saccharina japonica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翠 刘翠 +3 位作者 李威 池姗 冯荣芳 刘涛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830-834,共5页
Restriction sit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RSAP) wa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analyze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four, mainly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the brown alga, Saccharina japonica. Eighty-eight sa... Restriction sit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RSAP) wa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analyze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four, mainly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the brown alga, Saccharina japonica. Eighty-eight samples from varieties "Rongfu", "Fujian", "Ailunwan" and "Shengchanzhong" were used for the genetic analyses. One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bands were obtained using eight combinations of primers. One hundred and ninety-one (96.46%) were polymorphic bands. Nei's genetic diversity was 0.360, and the coefficient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0.357. No inbreeding-type recession was found in the four brown alga varieti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Ailunwan" variety using samples from 2 years showed that the variety was becoming less diverse during the selection inherent in the breeding program. Genetic diversity and cluster analyses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se genetic relationships. The results show the RSAP method is suitable for genetic analysis. Continuous inbreeding and selection could reduce the genetic diversity effectively; therefore periodical supervision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扩增多态性 酶切位点 栽培品种 粳稻 应用 遗传分化系数 遗传分析
下载PDF
Phylogeny of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Laminariaceae, Laminariales, Phaeophyta) in sequence-tagged-site markers
11
作者 曲洁琼 张静 +3 位作者 王绪敏 池姗 刘翠 刘涛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2-33,共12页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have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as two independent clades from the former genus Laminaria.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taxonomy is being challenged by molecular evidence from both nucleus and plas...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have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as two independent clades from the former genus Laminaria.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taxonomy is being challenged by molecular evidence from both nucleus and plastid. Intensive work is in great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ome colinearity. In this study, 118 sequence-tagged site(STS) markers were screen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es, 29 based on genome sequences, while 89 were based on 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 sequences. EST-based STS marker development(29.37%) had an effi ciency twice as high as genome-sequence-based development(9.48%) as a result of high conservation of gene transcripts among the relative species. S. ochotensis, S. religiosa, S. japonica, and L. hyperborea showed great homogeneity in all 118 STS markers. Our result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diversifi cation between the genera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 was a more recent event and that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 shared high phylogenetic affi nity. However, when it came to 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level among the 41 SNPs, L. hyperborea owned 29 unique SNPs against 12 within the left three Saccharina species and 12 of the 13 indels were supposedly unique for L. hyperborea, indicated by its high variability. Originating from homologous ancestors, species between the recently diverged genera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may have taken in enough mutations at the SNP level only, in spite of different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for better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ur study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lthough more accurate phylogenetic analysis is still needed to clarify the evolutionary traces between the genera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分析 表达序列标签 基因组序列 STS标记 海带 单核苷酸多态性 褐藻 SNPs
下载PDF
长松藻ITS序列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磊 刘翠 +4 位作者 池姗 封艳静 谢恩义 孙琰 刘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7-182,共6页
采用PCR扩增的方法获得了第一个松藻目物种长松藻(Codium cylindricum)的ITS序列,长松藻ITS全长515bp,其中ITS1的长度为74bp,5.8S序列长163bp,ITS2的长度为278bp。与已知的绿藻门其它5个目8个属物种的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绿... 采用PCR扩增的方法获得了第一个松藻目物种长松藻(Codium cylindricum)的ITS序列,长松藻ITS全长515bp,其中ITS1的长度为74bp,5.8S序列长163bp,ITS2的长度为278bp。与已知的绿藻门其它5个目8个属物种的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绿藻门物种分为三大支,其中团藻目藻类为一支,松藻目和刚毛藻目藻类为一支,石莼目、顶管藻目和丝藻目藻类构成一大支;长松藻与刚毛藻目的刚毛藻属和硬毛藻属物种同为多核藻体,在系统发生上表现出更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绿藻目海藻的聚类关系表明,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其在单核与多核、单细胞与多细胞等生物结构特性方面的差异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藻属 长松藻 ITS 系统进化
原文传递
不同发育时期海带基因工程选择标记的研究
13
作者 王珊珊 张磊 +4 位作者 金月梅 池姗 刘翠 刘涛 唐学玺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本文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配子体、配子体克隆及幼孢子体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的海带对草甘膦、草丁膦、氯霉素的敏感性,经SPSS软件计算出一定时间内3种选择试剂对不同发育时期海带的半致死剂量(LD50)。结果表明:海带... 本文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配子体、配子体克隆及幼孢子体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的海带对草甘膦、草丁膦、氯霉素的敏感性,经SPSS软件计算出一定时间内3种选择试剂对不同发育时期海带的半致死剂量(LD50)。结果表明:海带配子体及配子体克隆对草甘膦和草丁膦极为敏感,对氯霉素较为敏感。4d时,草甘膦和草丁膦对海带配子体的LD50分别为8.19μg/mL和19.27μg/mL,对海带配子体克隆的LD50分别为73.69μg/mL和39.08μg/mL;而氯霉素对海带配子体及配子体克隆4天的LD50则高达742.00μg/mL和701.51μg/mL。海带幼孢子体仅对草甘膦极为敏感,4d的LD50为40.93μg/mL;对草丁膦和氯霉素较为敏感,4d的LD50分别为214.51μg/mL和907.86μg/mL。该结果说明草甘膦和草丁膦适合作为以海带配子体和配子体克隆为实验材料的基因工程选择试剂,草甘膦则更适合以海带幼孢子体为实验材料的基因工程选择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基因工程 选择标记 敏感性
原文传递
基于rbcL序列和ITS序列分析的浒苔质体DNA双亲遗传模式证据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浩东 张磊 +3 位作者 刘翠 池姗 孙琰 刘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7,共7页
本文研究了南黄海浒苔(Ulva prolifera)定生(编号:201106098)和漂浮(编号:Q1)2个群体各3株个体内rbcL序列和ITS序列的特征,发现同一株藻体内的rbcL序列均出现了基因型的差异。在201106098和Q1这2个群体的rbcL序列中,其个体内变异位点数... 本文研究了南黄海浒苔(Ulva prolifera)定生(编号:201106098)和漂浮(编号:Q1)2个群体各3株个体内rbcL序列和ITS序列的特征,发现同一株藻体内的rbcL序列均出现了基因型的差异。在201106098和Q1这2个群体的rbcL序列中,其个体内变异位点数量范围分别为2~46和3~37,个体间的变异位点数量分别为52和46,两群体间变异位点数量为66;ITS序列特征也存在相同的情况,这说明浒苔质体DNA并非是由母系遗传的,而是具有与核基因组遗传相同的双亲遗传模式;MP和ML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质体DNA的遗传来源较为复杂,有可能源于浒苔绿潮发生中不同群体之间的配子融合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RBCL序列 ITS序列 双亲遗传 融合生殖
原文传递
藻类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的序列结构特点及系统进化分析
15
作者 张亚兰 王绪敏 +3 位作者 王大鹏 夏艳 刘涛 池姗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84,共10页
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hosphomannose isomerase,PMI)编码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可逆催化甘露糖-6-磷酸和果糖-6-磷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在GDP-D-甘露糖的合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后者是生物体合成糖蛋白和糖脂必需的前体物质。本文根据在Gen... 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hosphomannose isomerase,PMI)编码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可逆催化甘露糖-6-磷酸和果糖-6-磷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在GDP-D-甘露糖的合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后者是生物体合成糖蛋白和糖脂必需的前体物质。本文根据在Genbank中已经登录的部分藻类PMI基因序列,与部分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的PMI基因序列做比较,研究其进化趋势和规律及其基因结构,为以后在大型藻类中研究该基因奠定基础。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藻类的PMI基因有2个进化方向,绿藻类的PMI基因与高等植物的进化趋势一致;而杂色藻类(硅藻和褐藻)则单独形成一个进化分支。多序列比对表明,磷酸甘露糖异构酶蛋白有3个保守区,其中有4个氨基酸残基位点是金属离子结合位点,分别为2个Glu和2个His。对部分藻类的PMI基因进行结构分析表明:在比较低等的藻类中,PMI基因没有内含子插入,而较高等的藻类中则有不同数目和长度的内含子插入。对部分藻类PMI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MI基因编码的蛋白为酸性蛋白,分子量在40到60kDa之间;二级结构中均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 系统进化 基因结构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长丝集束性的图像法评价及应用
16
作者 蒋芊求 黄效华 +1 位作者 池姗 郑天勇 《棉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7-34,共8页
针对目前暂无客观的长丝纤维集束性能评价方法,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检测,提出用横截面上纤维填充率与轮廓圆形度客观评价集束性的方法。采用热熔胶均匀包裹纱线方式制作纤维横向切片,在超景深显微镜下获取横截面图像,统计同根纱线多... 针对目前暂无客观的长丝纤维集束性能评价方法,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检测,提出用横截面上纤维填充率与轮廓圆形度客观评价集束性的方法。采用热熔胶均匀包裹纱线方式制作纤维横向切片,在超景深显微镜下获取横截面图像,统计同根纱线多段横截面的纤维填充率和轮廓圆形度,以正态分布规律评价其集束性变化;根据在一定摩擦条件下纤维集束性的变化情况,研究长丝在织造工艺中耐磨性能的表征方法。该方法提供了客观的纤维集束性能评价指标,也可作为客观评价长丝耐磨性的补充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丝集束性 计算机视觉技术 纤维填充率 轮廓圆形度 耐磨性
下载PDF
长茎葡萄蕨藻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海阳 唐贤明 +3 位作者 金月梅 Maria Dyah Nur Meinita 池姗 刘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136,共8页
为研究长茎葡萄蕨藻的培养条件,通过温度、光照、盐度以及不同营养盐(硝酸钠NaNO_3、硝酸铵NH_4NO_3、尿素CO(NH_2)_2、碳酸氢铵NH_4HCO_3)四个方面探索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1~27℃,最适... 为研究长茎葡萄蕨藻的培养条件,通过温度、光照、盐度以及不同营养盐(硝酸钠NaNO_3、硝酸铵NH_4NO_3、尿素CO(NH_2)_2、碳酸氢铵NH_4HCO_3)四个方面探索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1~27℃,最适温度为27℃,在此温度条件下其相对生长率(RGR)最大为3.63%·d^(-1);适宜的光照范围为72.73~145.45μmol·m^(-2)s^(-1),最适光照为109.09~145.45μmol·m^(-2)s^(-1),2个光照强度下,相对生长率差异不显著;最适的盐度范围为27.5~32.5‰,随盐度的继续升高,长茎葡萄蕨藻RGR呈下降趋势。通过4种不同营养盐(NaNO_3、NH_4NO_3、CO(NH_2)_2、NH_4HCO_3)的培养实验得出,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0~20mg·L^(-1)、10~20mg·L^(-1)、10~30mg·L^(-1)、10~30mg·L^(-1)。不同营养盐的对比结果显示,硝酸盐(硝酸钠NaNO_3、硝酸铵NH_4NO_3)更能促进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浓度为20mg·L^(-1 )NH_4NO_3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相对生长率(RGR)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茎葡萄蕨藻 温度 光照 盐度 营养盐 生长
原文传递
Cu/MCC纳米纤维金属包芯纱在电磁屏蔽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鑫蕊 楼静文 +4 位作者 林佳弘 黄效华 池姗 刘彦明 董婷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49,共5页
采用共轭静电纺丝方法,将微晶纤维素纳米纤维(MCC)包裹在经等离子体处理的铜丝表面(Cu),形成纳米纤维金属包芯纱(Cu/MCC),其可有效屏蔽环境中的电磁波。微晶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环保材料,吸湿透气,绿色无污染;同时具备强度高、比表面积... 采用共轭静电纺丝方法,将微晶纤维素纳米纤维(MCC)包裹在经等离子体处理的铜丝表面(Cu),形成纳米纤维金属包芯纱(Cu/MCC),其可有效屏蔽环境中的电磁波。微晶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环保材料,吸湿透气,绿色无污染;同时具备强度高、比表面积大、尺寸小等纳米特性。研究发现:微晶纤维素纳米纤维紧密包覆在铜丝表面,纤维直径为0.7~1.8μm;包芯纱的断裂强力平均可达198 cN。经电磁屏蔽测试仪测定,包芯纱织成的织物电磁屏蔽性能最高可达48 dB,屏蔽效能较好,可有效预防中、低频电磁辐射。试验证明,Cu/MCC纳米纤维金属包芯纱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芯纱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电磁屏蔽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