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1
作者 焦堃 姚素平 +2 位作者 吴浩 李苗春 汤中一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页岩气是以游离、吸附和溶解状态赋存于暗色泥页岩中的天然气,页岩的孔隙特征是决定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键因素。页岩孔隙结构复杂,一般以纳米孔隙占优势,用常规储层孔隙的表征方法难以解释美国的高产页岩气系统。因此,页岩纳米孔隙的表... 页岩气是以游离、吸附和溶解状态赋存于暗色泥页岩中的天然气,页岩的孔隙特征是决定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键因素。页岩孔隙结构复杂,一般以纳米孔隙占优势,用常规储层孔隙的表征方法难以解释美国的高产页岩气系统。因此,页岩纳米孔隙的表征成为制约页岩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因素。在综述目前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页岩储层孔隙的主要表征方法有3种:(1)以微区分析为主的图像分析技术;(2)以压汞法和气体等温吸附为主的流体注入技术;(3)以核磁共振、中子小角散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为代表的非流体注入技术。图像分析能够直观、方便、快捷地获取孔隙形态等方面的特征;流体注入法在表征微孔隙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非流体注入技术由于其原位、无损分析及粒子高穿透力的特点,使研究多种地质条件下的孔隙特性成为可能。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应明确各种表征技术的优势与限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建立孔隙研究流程,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能在不同的尺度下有效表征页岩气储层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孔隙结构 纳米级孔隙 表征方法
下载PDF
湘西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苗春 姚素平 +3 位作者 丁海 吴浩 汤中一 胡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7-863,共7页
通过湘西三岔地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的综合研究,讨论了湘西牛蹄塘组沉积时期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①V/(V+Ni)比值为0.42~0.92,平均0.71;V/Cr比值为0.53~44.50,平均5.34;Ni/Co比值... 通过湘西三岔地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的综合研究,讨论了湘西牛蹄塘组沉积时期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①V/(V+Ni)比值为0.42~0.92,平均0.71;V/Cr比值为0.53~44.50,平均5.34;Ni/Co比值为1.92~23.30,平均7.80;U/Th比值为0.16~15.73,平均4.98;δU比值为0.64~1.99,平均1.50。δCe呈负异常。微量元素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反映牛蹄塘组沉积早期在海侵引起的大范围缺氧还原条件下发生了短暂充氧事件,使得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不断变化。牛蹄塘组沉积早期主要为缺氧还原环境,中期受充氧事件的影响,多表现为贫氧环境,后期随着海平面下降,多为氧化环境。②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烃源岩的成烃生物母质主要为浮游藻类、底栖宏观藻类、浮游动物、底栖海绵等,有机质类型有I型和II型之分;I型分布区间广,主要分布在还原环境中,而II型主要出现于含氧环境中。③黑色岩系TOC含量平均达6.04%,120 m以下的岩石中均〉2%,而110 m以上多小于2%,表明牛蹄塘组还原环境下沉积的页岩生烃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组 黑色岩系 地球化学 有机岩石学 沉积环境 生烃潜力
下载PDF
江苏省CO_2煤层地质封存条件与潜力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姚素平 汤中一 +1 位作者 谭丽华 裴文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14,共12页
根据江苏省石炭—二叠纪煤系的分布、煤炭资源量和煤层的储集条件等煤封存CO2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分别对苏南煤田、徐州煤田、丰沛煤田煤层封存CO2的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认为该区CO2煤层封存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前景。评估结果表明江苏省... 根据江苏省石炭—二叠纪煤系的分布、煤炭资源量和煤层的储集条件等煤封存CO2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分别对苏南煤田、徐州煤田、丰沛煤田煤层封存CO2的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认为该区CO2煤层封存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前景。评估结果表明江苏省煤层可存储CO2总量超过3×108t,其中苏南含煤区可存储CO2容量为8.1×107t,徐州煤矿区可存储容量近1.5×108t,丰沛煤矿区为8.7×107t。并对各典型含煤区块CO2煤封存前景进行分类:适合存储区(A类)、较适合存储区(B类)和较差存储区(C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ECBM 封存条件 潜力评价 江苏省
下载PDF
利用SAXS表征不同变质程度煤纳米孔隙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阳 姚素平 汤中一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文章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SAXS)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演化系列不同煤级煤的纳米孔隙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煤级的增高,孔隙表面分形呈多阶段变化:Ro<0.89%,壳质组开始逐渐液化,发育大量孔隙,分形维数不断增大;Ro为0.9%~1.5%,因挥... 文章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SAXS)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演化系列不同煤级煤的纳米孔隙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煤级的增高,孔隙表面分形呈多阶段变化:Ro<0.89%,壳质组开始逐渐液化,发育大量孔隙,分形维数不断增大;Ro为0.9%~1.5%,因挥发分生油充填孔隙和原油沥青的芳构化等作用,而使微孔表面平整光滑,分形维数减小;Ro为1.5%~3.5%,镜质组裂解生气发育了大量纳米孔隙,分形维数再次增大;随后逐渐石墨化,表面分形再次降低。煤中纳米级孔隙主要集中在50~100 nm范围内。其中细介孔(2~10 nm)体积百分比占0.21%~3.12%,中介孔(10~25 nm)体积百分比占5.06%~11.28%,粗介孔(25~50 nm)体积百分比占21.06%~26.36%,大孔(50~100 nm)所占体积百分比最大,高达64.63%~68.36%。随着煤级升高,煤样的最可几孔径不断减小,最可几孔径由80 nm减小到10 nm,减小的速度由缓到快;中介孔和细介孔体积百分比不断增大,与成熟度分别呈对数和线性关系;粗介孔和大孔百分比不断减少,与成熟度呈对数关系。最可几孔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低煤化烟煤阶段时,随煤化程度增高最可几孔径略有下降(峰值处的孔径范围在75~71 nm内),中高煤化烟煤阶段时,随煤化程度的增高最可几孔径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峰值处的孔径范围在78~53 nm内),到无烟煤阶段时,其孔径则快速下降(峰值处的孔径范围在72~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角散射 纳米孔隙 孔径分布
下载PDF
建设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汤中一 《中国建设信息》 2009年第10期72-73,共2页
分析了建设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的意义和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建设工程 招投标 造价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