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VP6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汤亚方 曾伟伟 +5 位作者 王庆 王英英 石存斌 冯茹 高辉 王承宝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为了制备高效的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VP6蛋白多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实验以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HZ08株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S9基因,将该S9基因与p ET-32a(+)载体连接构建p ET-32a-S9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后用I... 为了制备高效的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VP6蛋白多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实验以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HZ08株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S9基因,将该S9基因与p ET-32a(+)载体连接构建p ET-32a-S9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后用IPTG诱导表达;纯化后的重组VP6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使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和IFA试验鉴定抗VP6蛋白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的S9基因在原核表达载体中能够正确地表达VP6蛋白,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的抗VP6多克隆抗体,经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其效价约为1∶105,Western blot和IFA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GCRVⅡ型毒株,而不能识别GCRV I型、Ⅲ型以及其它病毒,表明该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制备的抗VP6蛋白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GCRVⅡ型病毒,为GCRVⅡ型病原学研究及草鱼出血病临床诊断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VP6蛋白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Ⅰ群禽腺病毒4型Penton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高辉 张梦荷 +6 位作者 冯茹 汤亚方 张毫 陈成 吕涛 王承宝 杨彦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共5页
通过对Ⅰ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血清4型毒株Penton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获得可溶性表达的Penton蛋白。依据GenBank已公布的Ⅰ群禽腺病毒4型Penton全基因设计引物,对实验室保存有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毒株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 通过对Ⅰ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血清4型毒株Penton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获得可溶性表达的Penton蛋白。依据GenBank已公布的Ⅰ群禽腺病毒4型Penton全基因设计引物,对实验室保存有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毒株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并将Penton基因克隆至pCold-SUMO载体,然后进行诱导表达。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表明,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毒株为近几年国内流行毒株的新型突变株,命名为SX17株(GenBank登录号为MF592716);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获得可溶性表达的Penton蛋白,且Penton蛋白表达、过柱的效果较好,分离后蛋白纯度可达到80%~90%。原核表达获得了可溶性表达的Penton蛋白,且纯化出的蛋白具有较高的纯度,为后续研究Ⅰ群禽腺病毒4型Penton蛋白的生物活性以及制备其蛋白抗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群禽腺病毒 Penton蛋白 原核表达 可溶性表达 蛋白纯化
下载PDF
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三种定量检测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曾伟伟 王英英 +7 位作者 尹纪元 汤亚方 李莹莹 王庆 高彩霞 任燕 刘春 石存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69,共7页
为了解决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enotypeⅡ,GCRV-Ⅱ)含量和滴度测定方法的选择问题,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和间接免疫... 为了解决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enotypeⅡ,GCRV-Ⅱ)含量和滴度测定方法的选择问题,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fluorescent assay,IFA)三种方法来对GCRV-Ⅱ进行检测和含量测定,从特异性、敏感性、可靠性和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来比较这三种方法对于GCRV-Ⅱ定量检测的差异。结果显示:qPCR、IPMA和IFA三种方法检测GCRV-Ⅱ的最低限分别为8.6、86和86拷贝/μL,qPCR的检测灵敏度比IPMA和IFA高一个数量级;特异性分析表明,qPCR、IPMA和IFA三种方法均只能检测出GCRV-Ⅱ型分离株,而其它病毒和未感染病毒的阴性对照细胞均为检测阴性,表明这三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3种方法分别检测60份已知临床样品,qPCR、IPMA和IFA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29/30)和100%(30/30)、100%(30/30)和93.3%(28/30)及100%(30/30)和100%(30/30);三种方法对于GCRV-Ⅱ的定量检测结果中病毒拷贝数和病毒滴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拟合曲线分别为:Y(IPMA,TCID 50/mL)=23.629 X-536174(qPCR,拷贝/mL)(R 2=0.996)、Y(IFA,TCID 50/mL)=20.318 X-575062(qPCR,拷贝/mL)(R^2=0.995)和Y(IPMA,TCID 50/mL)=1.161 X-1176(IFA,TCID 50/mL)(R^2=0.999)。结果表明,GCRV-Ⅱ病毒滴度的测定,除了用IPMA和IFA外,也可以采用qPCR方法通过测定病毒的核酸拷贝数来测算其病毒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荧光定量PCR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病毒滴度
下载PDF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呼肠孤病毒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汤亚方 曾伟伟 +5 位作者 王庆 王英英 石存斌 冯茹 高辉 王承宝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0-958,共9页
呼肠孤病毒科成员复杂,宿主范围广,对动物危害较大,使用经典遗传学方法解决呼肠孤病毒研究中出现的诸多科学问题受到限制,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促进了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功能、蛋白质的作用、致病机制、新型疫苗开发等方面的... 呼肠孤病毒科成员复杂,宿主范围广,对动物危害较大,使用经典遗传学方法解决呼肠孤病毒研究中出现的诸多科学问题受到限制,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促进了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功能、蛋白质的作用、致病机制、新型疫苗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概述了呼肠孤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该技术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该技术在呼肠孤病毒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肠孤病毒 反向遗传学 病毒拯救 应用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