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疗器械使用单元实施UDI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易力 汤京龙 余新华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3期229-233,共5页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是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开展院内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但当前实施过程中医疗器械使用单元缺乏可供扫描的UDI条码,影响了终端实施的积极性。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医疗器械使用单元相关的定义和法规,分析当前...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是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开展院内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但当前实施过程中医疗器械使用单元缺乏可供扫描的UDI条码,影响了终端实施的积极性。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医疗器械使用单元相关的定义和法规,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对医疗器械使用单元实施UDI的方式和医疗器械使用单元产品标识的应用情况,提出我国UDI制度实施中医疗器械使用单元实施UDI的考虑和对策,为企业实施UDI和各方积极应用UDI开展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 使用单元 产品标识
下载PDF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骨植入物镍离子释放的体外测试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亚亚 吕原原 +6 位作者 杨英 杨艳丽 闫鹏伟 李景元 宋丽霞 缪祥文 汤京龙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骨植入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镍离子析出的风险,植入物镍离子释放在体内很难直接测试,为此本文建立一种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骨植入物镍离子释放的体外测试方法。方法选用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t soluti... 目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骨植入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镍离子析出的风险,植入物镍离子释放在体内很难直接测试,为此本文建立一种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骨植入物镍离子释放的体外测试方法。方法选用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t solution,PBS)作为测试液,用于植入物镍离子的浸提,将植入物置于带盖容器中,容器中装有PBS,将容器静置在温度稳定控制的恒温培养箱内(37±1)℃下,静置相应设置的时间点,每个时间点设1组空白试验和3个相同平行试样进行镍释放量测定,分别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设备测试溶液中镍离子浓度。结果随时间推移从器械中释放出来的镍离子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镍离子释放时点为4周时,释放周期结束,AAS测得镍离子释放量平均值为0.37×10^(-3)μg/(cm^(2)·d),累计释放量平均值为10.22×10^(-3)μg/cm^(2)。ICP-MS测得镍离子释放量平均值为0.29×10^(-3)μg/(cm^(2)·d),累计释放量平均值为7.9×10^(-3)μg/cm^(2)。AAS和ICP-MS两种测试方法测试结果差异性不大,结果数据的走势相同说明试验可重复性高。结论此方法可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骨植入物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确保植入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镍离子的析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保证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骨植入物 镍离子释放 体外测试方法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的表面吸附特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汤京龙 奚廷斐 +2 位作者 魏丽娜 熊玲 王硕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27-1831,共5页
为了了解纳米银颗粒在体内是以Ag+还是以纳米银颗粒的形式存在,本研究设计了体外模拟试验,考察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所发生的表面化学反应。将纳米银颗粒放在模拟体液中反应5min,30min,1h和4h,反应结束后利用ICP-MS测定溶解到模拟体... 为了了解纳米银颗粒在体内是以Ag+还是以纳米银颗粒的形式存在,本研究设计了体外模拟试验,考察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所发生的表面化学反应。将纳米银颗粒放在模拟体液中反应5min,30min,1h和4h,反应结束后利用ICP-MS测定溶解到模拟体液中的银离子浓度,利用TEM观察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的分散状态,利用XPS分析与模拟体液反应后纳米银颗粒表面化学元素组成。结果显示,纳米银颗粒与体液接触后,体液中的蛋白质会吸附到纳米银颗粒表面,绝大部分纳米银颗粒转化成覆蛋白膜的颗粒,这些覆膜颗粒可以均匀的分散在模拟体液中。只有极小一部分(小于0.01%)的纳米银颗粒会在初始阶段溶解为Ag+。这一结果说明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主要是以覆蛋白膜的纳米银颗粒形式存在,预示着在体内纳米银颗粒能够以颗粒形态在全身分布。这一特性可能会导致一些生物负效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颗粒 表面 吸附
下载PDF
纳米银生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汤京龙 奚廷斐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8-961,共4页
近年来纳米银已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它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纳米银生物安全性研究的现状,认为虽然根据ISO10993系列标准进行试验的结果也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近年来纳米银已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它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纳米银生物安全性研究的现状,认为虽然根据ISO10993系列标准进行试验的结果也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从对其它含银医用产品的研究总结可以发现银能够以银离子(Ag+)形式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全身其它的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当达到一定的剂量后,会对人体产生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毒性反应,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发生。纳米银的尺寸仅比银离子大1~2个数量级,而且已有报告显示纳米银可以在体内迁移,因此有理由怀疑纳米银是否会和银离子一样产生毒性。另外,已有一些体外试验显示纳米银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人们还不了解纳米银是通过其自身释放的银离子还是纳米银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后与其它亚细胞器反应而产生的毒性。所以,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还存在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的细胞毒性作用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9
5
作者 汤京龙 王硕 +4 位作者 刘丽 王春仁 熊玲 魏利娜 奚廷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目的研究纳米银颗粒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其细胞毒性机制进行了初步推测,以判断纳米银和传统银离子抗菌剂在抗菌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500μg/mL)的... 目的研究纳米银颗粒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其细胞毒性机制进行了初步推测,以判断纳米银和传统银离子抗菌剂在抗菌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500μg/mL)的试样、对照样同L929细胞共同培养24h,采用噻唑盐比色[3一(4,5一dimethylthiazol一2一y1)-2,5一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采用TEM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当纳米银颗粒浓度在10~100μg/mL剂量范围时,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率减少,细胞毒性逐渐增大,呈现剂N-效应相关性。在50~500μg/mL剂量范围内,相同剂量下的纳米银颗粒引起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微米银颗粒,而且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只有纳米银颗粒能够通过细胞吞噬进入细胞内部,而微米银颗粒不能进入细胞内部。结论初步推断纳米银颗粒进入细胞内部使其产生细胞毒性是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这与微米银颗粒差异显著。这也提示,一旦银颗粒尺寸降至纳米尺度,将会产生新的生物效应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具有潜在的风险,在使用含纳米银颗粒的医疗器械甚至保健品时应持谨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细胞毒性 细胞吞噬 毒性机制
下载PDF
医用敷料分类界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汤京龙 徐红 +3 位作者 郭世富 王越 母瑞红 李静莉 《中国药事》 CAS 2014年第9期1009-1013,共5页
目的对医用敷料分类界定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分析了2007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医用敷料分类界定信息,进行了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从产品的预期用途、产品组成、产品的作用原理、产品的作用... 目的对医用敷料分类界定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分析了2007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医用敷料分类界定信息,进行了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从产品的预期用途、产品组成、产品的作用原理、产品的作用部位、产品中是否有组分被人体吸收等方面,总结出一套医用敷料分类界定规律。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初步验证,发现只要了解具体产品的灭菌状态、使用部位的创伤程度、产品是否可被人体吸收等信息,将得到较高的符合率。结论本文所总结的医用敷料分类界定规律有相当的适用性,如果能被广泛采用,将有助于对医用敷料做出更客观、更统一的风险分类,为规范医用敷料的科学监管、促进医用敷料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敷料 分类 规律
下载PDF
医疗器械分类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汤京龙 王越 +2 位作者 徐红 母瑞红 李静莉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7年第5期362-364,共3页
目的该文初步分析解读了新发布的《分类规则》易引起的一些误解,以便于正确理解和使用《分类规则》。方法对《分类规则》和相关法规的内容进行分析研讨。结果明确了《分类目录》和《分类文件》优先原则。明确了"分类判定表"和... 目的该文初步分析解读了新发布的《分类规则》易引起的一些误解,以便于正确理解和使用《分类规则》。方法对《分类规则》和相关法规的内容进行分析研讨。结果明确了《分类目录》和《分类文件》优先原则。明确了"分类判定表"和"特殊分类原则"综合判定原则。明确了国药局可以根据实际风险调整医疗器械管理类别。结论通过分析解读,统一各方面对《分类规则》的认识,规范《分类规则》的使用,为实现对医疗器械更科学统一的分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器械 分类规则 分类目录 分类
下载PDF
我国医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标准现状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汤京龙 马立翠 +5 位作者 温莉茵 徐红 宋可婧 吕原原 余新华 母瑞红 《中国药事》 CAS 2019年第6期649-654,共6页
目的:以完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和植入物的安全有效性标准评价体系为目的,指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方向。方法:一方面,对比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已发布的标准与相关材料产品安全有效性评价的标准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对比国内外... 目的:以完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和植入物的安全有效性标准评价体系为目的,指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方向。方法:一方面,对比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已发布的标准与相关材料产品安全有效性评价的标准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对比国内外标准在具体技术内容上的区别。通过对比总结出我国在此领域应该重点开展的标准化研究方向。结果:在医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及其植入物领域,国际上已有美国等5个国家的标准化组织发布了25份专用标准,我国已发布了11份专用标准,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通过对国内外发布标准技术内容的比较,可发现我国在医用镍钛合金电偶腐蚀性能评价、相转变温度测试方法的标准相对滞后于国际标准。另外,通过分析对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及其植入物安全有效性评价的标准需求,可发现在医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或植入物体外镍离子释放、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植入物的形状恢复能力评价等方面,国内外均缺少规范的标准。结论:我国应在相关方面尽快开展标准化研究,积极缩小国内外标准差距,进一步完善镍钛合金材料和植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标准评价体系,为企业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为监管部门的技术审评提供指南,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械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 形状记忆 标准 合金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9
作者 汤京龙 奚廷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6-939,943,共5页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安全性研究的现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9-01/2005-12及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文献,检索词有“hydroxyapatite(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纳米羟基磷灰石),h...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安全性研究的现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9-01/2005-12及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文献,检索词有“hydroxyapatite(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纳米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toxicity(羟基磷灰石毒性)”等。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选,选择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学评价、体内毒性和细胞毒性方面的文献。纳入标准:①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安全性评价。②羟基磷灰石稳定性研究。③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体内迁移特性的研究。④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癌活性的研究。资料提炼:粗选有几百篇关于纳米羟基磷灰石方面的文章,根据纳入标准,精选62篇文献,最后纳入分析39篇文献。资料综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虽然具有良好的骨相容性,并且根据ISO10993系列标准进行试验的结果也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已有报告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在体内迁移,并且目前人们还不了解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杀死癌细胞的机制。结论:虽然纳米羟基磷灰石已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对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还存在隐忧,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羟基磷灰石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静脉注射后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汤京龙 刘国权 +6 位作者 熊玲 王硕 王建宇 刘丽 李佳戈 苑富强 奚廷斐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95-100,共6页
研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颗粒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蓄积和排泄情况。将中子活化的nano-HAP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剂量为9mg/kg。分别在15min、1h、2h、4h、8h、24h、72h时断髓处死动物,解剖并收集动物的血液、脑、心、... 研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颗粒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蓄积和排泄情况。将中子活化的nano-HAP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剂量为9mg/kg。分别在15min、1h、2h、4h、8h、24h、72h时断髓处死动物,解剖并收集动物的血液、脑、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胸骨、子宫或睾丸、粪便和尿液。用高氯酸和双氧水将收集的样品消解后,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各脏器组织和排泄物中的45Caβ射线计数来反映nano-HAP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nano-HAP后,大部分组织中45Caβ射线计数范围为0.5~250Counts/min·mg,肺、肝、脾这3个部位中的45Caβ射线计数相当于其它脏器组织的6倍以上。整个试验期间,只有骨骼中的45Caβ射线计数变化不大,其它组织中的45Caβ射线计数均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各个时间点粪便中45Caβ射线计数要明显大于尿液中45Caβ射线计数。nano-HAP颗粒可以在体内大部分的器官和组织中分布,其中肺、肝、脾是nano-HAP分布最多的几个器官,而骨骼是nano-HAP唯一的蓄积器官。粪便排泄是体内nano-HAP排泄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体内分布 中子活化 小鼠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中剂量-效应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京龙 王硕 +2 位作者 刘丽 王春仁 奚廷斐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并对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方法:研究中先建立了一个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再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f25。400I,zg.mL-1的... 目的: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并对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方法:研究中先建立了一个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再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f25。400I,zg.mL-1的试样和对照样加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共同培养4h.之后利用ICP.MS测定通过血脑屏障的银颗粒百分比.并采用TEM观察BBB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在相同剂量下,只有纳米银颗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的剂量小于100ug.mL-1时,血脑屏障结构完整,有约2%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剂量在100~400ug.mL-1,的范围内时,随纳米银颗粒剂量增加,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比率也会相应增加,而且血脑屏障结构被破坏的程度也相应增加。纳米银颗粒剂量为400ug.mL-1时,有约15%的纳米银颗粒通过了血脑屏障。结论:初步推断,在剂量较低时,纳米银颗粒主要通过“细胞转运机理”通过血脑屏障,当剂量大到足以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足够的细胞毒性时.“细胞毒性机理”将起主要作用。这也提示我们.即使剂量很小.纳米银颗粒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在使用含有纳米银颗粒的医用产品甚至保健品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血脑屏障 剂量-关系效应
下载PDF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汤京龙 王越 +1 位作者 徐红 李静莉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92-294,共3页
该文对负压引流装置产品注册产品分类现状和相关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文件进行分析、研究。从预期用途、产品组成、作用原理、接触部位、是否有组分被人体吸收等因素,总结出一套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界定规律。这有助于对负压引流装置产... 该文对负压引流装置产品注册产品分类现状和相关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文件进行分析、研究。从预期用途、产品组成、作用原理、接触部位、是否有组分被人体吸收等因素,总结出一套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界定规律。这有助于对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做出更客观、更统一的风险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引流装置 分类 规律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京龙 王硕 +6 位作者 王建宇 刘丽 李佳戈 苑富强 陆颂芳 周红娇 奚廷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8年第4期337-340,共4页
对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为长期毒性试验和其他毒理学试验提供参考依据,并初步了解nano-HAP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是否会迁移到其它器官和组织。实验选用清洁级的110~130gWistar大鼠70只,分为7组,实验组各组剂... 对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为长期毒性试验和其他毒理学试验提供参考依据,并初步了解nano-HAP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是否会迁移到其它器官和组织。实验选用清洁级的110~130gWistar大鼠70只,分为7组,实验组各组剂量分别为21.66mg/kg、29.97mg/kg、41.49mg/kg、57.42mg/kg、79.48mg/kg、110.39mg/kg,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单次尾静脉注射,14d内观察动物的毒性症状,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将死亡动物解剖,对动物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nano-HAP在Wistar大鼠身上尾静脉注射时LD50为51.79mg/kg,由病理结果推测实验动物的死亡原因是由血管栓塞所致。在一只最低剂量组死亡动物肝的汇管区及附近肝内有占位性蓝染无定型物,肝内灶性炎细胞浸润。说明nano-HAP颗粒在充分分散的情况下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身体其它器官,因此有必要对nano-HAP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羟基磷灰石 急性毒性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肌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性
14
作者 汤京龙 王硕 +3 位作者 刘丽 王健 苑富强 奚廷斐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2-38,共7页
研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颗粒肌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蓄积和排泄,以了解nano-HAP是否具有体内迁移特性。试验分为nano-HAP和micro-HAP两组,分别将中子活化的nano-HAP和作为对照的微米羟基磷灰石(micro-HAP)经肌肉注射到小... 研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颗粒肌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蓄积和排泄,以了解nano-HAP是否具有体内迁移特性。试验分为nano-HAP和micro-HAP两组,分别将中子活化的nano-HAP和作为对照的微米羟基磷灰石(micro-HAP)经肌肉注射到小鼠体内,剂量为91mg/kg。在1周、2周、4周、8周、12周、18周、24周时断髓处死动物,解剖并收集动物的血液、脑、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胸骨、子宫或睾丸、粪便和尿液。用高氯酸和双氧水将收集的样品消解后,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各脏器组织和排泄物中的45Ca射线计数来反映nano-HAP和micro-HAP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肌肉注射nano-HAP后,大部分组织中45Ca射线计数范围为0-79 Counts·min-1·mg-1,注射micro-HAP后为0.0-25 Counts·min-1·mg-1。两种HAP颗粒在体内分布部位没有显著差异,说明nano-HAP颗粒不会以颗粒形态在体内迁移,不具有在体内迁移的生物特性。骨骼是nano-HAP和micro-HAP唯一的蓄积器官,整个试验期间,两组动物骨骼中的45Ca射线计数变化不大,但nano-HAP组骨骼中的45Ca射线计数显著高于micro-HAP组。这说明nano-HAP具有比micro-HAP更好的骨结合和骨诱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 体内分布 中子活化 小鼠
下载PDF
大鼠骨内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在体内的分布特性
15
作者 汤京龙 王硕 +2 位作者 刘丽 王健 奚廷斐 《中国药事》 CAS 2013年第5期498-503,共6页
目的研究了大鼠骨内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颗粒后在体内的分布、蓄积和排泄情况,以了解nano-HAP是否具有在体内迁移的特性。方法试验分为nano-HAP和micro-HAP两组,分别将中子活化的nano-HAP和作为对照的微米羟基磷灰石(micro-HAP... 目的研究了大鼠骨内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颗粒后在体内的分布、蓄积和排泄情况,以了解nano-HAP是否具有在体内迁移的特性。方法试验分为nano-HAP和micro-HAP两组,分别将中子活化的nano-HAP和作为对照的微米羟基磷灰石(micro-HAP)注射到大鼠股骨骨髓腔中,剂量为18mg.kg-1。在2周、4周、12周、24周时处死动物,解剖并收集动物的血液、脑、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胸骨、睾丸、粪便和尿液。用高氯酸和双氧水将收集的样品消解后,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各脏器组织和排泄物中的45 Ca#射线计数来反映nano-HAP和micro-HAP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结果骨内注射nano-HAP后,大部分组织中45Ca#射线计数范围为0.0~32cpm.mg-1,注射micro-HAP后为0.0~27cpm.mg-1。两种HAP颗粒在体内分布部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说明nano-HAP颗粒不会以颗粒形态在体内迁移,不具有在体内迁移的生物特性。骨骼是nano-HAP和micro-HAP唯一的蓄积器官,注射4周后,两组动物骨骼中的45Ca#射线计数变化不大。结论nano-HAP颗粒不具有在体内迁移的生物特性,可以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体内分布 中子活化 大鼠
下载PDF
有机/无机共混聚丙烯纤维中无机粉体表面处理效果评价
16
作者 汤京龙 严玉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36-38,共3页
用钛酸酯偶联剂对TiO2 、ZnO等无机粉体表面处理 ,增加其与聚丙烯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作用 ,并利用沉降体积这一参数对处理效果进行表征 ,讨论了偶联剂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评价了无机填料在有机基体中的分散性。
关键词 有机/无机共混聚丙烯纤维 无机粉体 表面处理 沉降体积 偶联剂 二氧化钛 氧化锌
下载PDF
不同粒径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比较 被引量:17
17
作者 熊玲 蒋学华 +2 位作者 陈亮 汤京龙 奚廷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0-604,共5页
目的 比较纳米银粉末与微米银粉末体外细胞毒性的差异,并初步探讨毒性机制与粒径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四种不同粒径银粒子通过扫描电镜确定其粒径分布后,制备成不同浓度的含银培养液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取... 目的 比较纳米银粉末与微米银粉末体外细胞毒性的差异,并初步探讨毒性机制与粒径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四种不同粒径银粒子通过扫描电镜确定其粒径分布后,制备成不同浓度的含银培养液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取MTT(四唑盐)比色法量化细胞毒性,计算相对增值率(RGR),并进行毒性评价.结果 当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2.5~25)μg//mL,纳米银粒子呈现轻微细胞毒性(0~1)级,RGR与含银量呈量-效关系;随着浓度增高到大于50μg/mL时,与之共培养的细胞,形态上发生较大改变,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量-效相关性也随之消失.粒径较小的微米银在银浓度达到250μg/mL时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而粒径较大的两组微米银粒子在所有试验浓度下,共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 粒径不同的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有较大差异.同等剂量下,纳米级的银粒子和粒径较小的微米级银粒子,比粒径较大的微米级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微米银 细胞毒性 MTT比色法
下载PDF
三种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膜的降解及其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贵 奚廷斐 +3 位作者 郑裕东 汤京龙 陈亮 陈军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11-1418,共8页
背景:羧甲基壳聚糖膜降解快,降解率不容易测量,体外模拟与动物实验的相关性尚存在较大问题。目的:找出适合体内降解的体外模型,并通过体内实验观察3种羧甲基壳聚糖膜的生物降解性与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 背景:羧甲基壳聚糖膜降解快,降解率不容易测量,体外模拟与动物实验的相关性尚存在较大问题。目的:找出适合体内降解的体外模型,并通过体内实验观察3种羧甲基壳聚糖膜的生物降解性与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8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完成。材料:1号样品:纯的羧甲基壳聚糖膜;2号样品: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素︰聚乙烯醇=80︰10︰10︰3号样品:羧甲基壳聚糖︰纤维素︰聚乙烯醇=90︰5︰5,所有防粘连膜均采用水流延成型的方法制备。方法:体外模拟:采用模拟体液和溶菌酶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降解介质;分别将3种膜样品定量后,浸泡于上述两种模拟介质中(质量︰体积<1︰30)。定期取样,计算膜的降解百分率。体内试验:①取SD大鼠15只,背部皮下植入3种样品,样品间隔为1cm以上,分别于7,15,33d大体观察样品降解情况。②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样品放置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管子中植入各组大鼠背部皮下,分别于7,15,22,33,77d处死,每个时间点2只,从背部取出管子,计算降解率。③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皮下埋植3种样品,分别于7,15,30,100d处死,每个时间点2只,取埋植点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大体观察和质量损失率进行降解性能的研究。②观察植入后的组织病理情况。结果:①两种体外降解模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羧甲基壳聚糖膜的降解,酶解较模拟体液降解速度快,模型较为符合体内降解的真实情况。②添加少量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的羧甲基壳聚糖膜并不能很好地改善其降解性,但可以稍微改善降解后膜的完整性。③羧甲基壳聚糖由于降解快,会产生大量吞噬细胞和纤维细胞,导致出现一定的炎症;添加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的膜不仅不能够减小炎症,而且会延长愈合期,尤其是2号样品,炎症稍重。结论:①利用溶菌酶模拟体内降解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②纯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膜炎性周期短,愈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 降解 模拟体液 溶菌酶磷酸盐缓冲液 大鼠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超微细ZnO表面改性及PP/ZnO共混体系流变性能 被引量:9
19
作者 严玉蓉 赵耀明 汤京龙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6-59,共4页
研究了超微细ZnO的表面改性条件 ,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粉体改性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偶联剂的用量。由于粉体的团聚 ,导致粉体表面活性点的封闭 ,因此实际偶联剂用量小于理论计算值。研究发现 ,粉体表面改性中的偶联剂用量对PP ZnO共混... 研究了超微细ZnO的表面改性条件 ,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粉体改性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偶联剂的用量。由于粉体的团聚 ,导致粉体表面活性点的封闭 ,因此实际偶联剂用量小于理论计算值。研究发现 ,粉体表面改性中的偶联剂用量对PP ZnO共混体系流变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当偶联剂用量适当时 ,共混体系的表观粘度趋于最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剂 聚丙烯 超微细氧化锌 表面改性 偶联剂 流变学 PP/ZnO共混体系
下载PDF
冠脉支架的长期加速腐蚀疲劳测试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建宇 李佳戈 +2 位作者 汤京龙 陆颂芳 奚廷斐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8-401,共4页
目前,在我国对血管内支架体外的腐蚀疲劳测试还没有开展,本文在符合相关标准下,设计了一套针对冠脉支架的体外腐蚀疲劳的测试方法。测试条件近似模拟人体血管内环境:支架放置在乳胶管中,测试液体为37℃的NaCl溶液,径向应变接近人体自身... 目前,在我国对血管内支架体外的腐蚀疲劳测试还没有开展,本文在符合相关标准下,设计了一套针对冠脉支架的体外腐蚀疲劳的测试方法。测试条件近似模拟人体血管内环境:支架放置在乳胶管中,测试液体为37℃的NaCl溶液,径向应变接近人体自身血管内情况。整个测试在60 Hz的频率下,进行了4×个循环的加速疲劳试验,实验循环次数按70次/分的循环次数换算成人体时间相当于植入体内10年。并在此方法下,对12只不锈钢制球囊扩张冠脉支架进行腐蚀疲劳测试,首先初步验证了方法,其次在疲劳试验前和试验后分别用扫描电镜对支架的整体结构和表面特征进行检查,比较支架是否有因腐蚀疲劳试验而产生了结构损坏和表面损伤,从而展示了不锈钢冠脉支架抗腐蚀疲劳的性能,并对疲劳后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对血管内支架的发展提出了一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支架 腐蚀疲劳 不锈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