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山杜鹃褐斑病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寸海春 何鹏搏 +4 位作者 何鹏飞 吴毅歆 Shahzad Munir 汤再祥 何月秋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7-718,共12页
为明确引起高山杜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了化学杀菌剂及生防细菌。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和tef1基因序列分... 为明确引起高山杜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了化学杀菌剂及生防细菌。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和tef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高山杜鹃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棒孢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适宜在偏酸性培养基上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氟环唑、戊唑醇及异菌脲对棒孢新拟盘多毛孢的EC50分别为0.7991、2.2756、2.7425、3.7366和4.8757 mg/L;实验室前期筛选出芽胞杆菌属的4株生防细菌,在室内处理离体叶10 d后,对褐斑病的防效达57.51%–75.97%。为研究高山杜鹃褐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杜鹃 褐斑病 棒孢新拟盘多毛孢 杀菌剂 生防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