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发声,让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7 At weekends的教学为例
1
作者 汤凌云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第30期93-96,共4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学生在英语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话语权。而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必须以转变教师角色、保障学生话语权为前提。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学生在英语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话语权。而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必须以转变教师角色、保障学生话语权为前提。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讨论和学习的过程,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情感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的主阵地,从而让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策略 PBL模式 英语课堂
下载PDF
中唐文士阶层赏玩之风的审美意蕴——以白居易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汤凌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中唐文士阶层盛行赏园、赏石、赏花、游玩等休闲活动,形成了一股富有审美意蕴的赏玩之风,折射出中唐文士审美生活的丰富样态和多元面相。中唐文士阶层赏玩之风推重悠闲自得的审美情趣,追求适意为尚的审美理想,推崇"境心相遇"... 中唐文士阶层盛行赏园、赏石、赏花、游玩等休闲活动,形成了一股富有审美意蕴的赏玩之风,折射出中唐文士审美生活的丰富样态和多元面相。中唐文士阶层赏玩之风推重悠闲自得的审美情趣,追求适意为尚的审美理想,推崇"境心相遇"的审美境界。中唐赏玩之风深受庄子齐物论、南宗禅张扬自性等思想的滋养。审丑尚怪之风是中唐文士阶层赏玩活动的特殊形态,在张扬审美个性、引领文士阶层审美时尚和审美观念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文士阶层 赏玩之风 审美生活 审美意蕴 审丑尚怪之风 白居易
下载PDF
莱辛论丑的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汤凌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8-212,共5页
莱辛论丑有以下三重意义。从时代的启蒙意义看,对"丑角"在悲喜剧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宣扬,回应着启蒙时代的民族召唤和文艺使命,可谓以艺术的手段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的政治理想,提高一般市民地位与人权的一种努力与尝试。从美... 莱辛论丑有以下三重意义。从时代的启蒙意义看,对"丑角"在悲喜剧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宣扬,回应着启蒙时代的民族召唤和文艺使命,可谓以艺术的手段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的政治理想,提高一般市民地位与人权的一种努力与尝试。从美学意义看,《拉奥孔》首次打破"丑"的禁令,给"丑"在诗歌艺术中的出现留下了宝贵的空间;《汉堡剧评》中的"丑角"论赋予一般市民在戏剧中的出现以合法的身份,拓宽了戏剧形象塑造的领域。从方法论意义看,无论是论"丑感",还是论"丑角",都以具体的现象或事例作为论说的材料支撑。与以往德国美学论著注重系统性、逻辑性相比,它既不乏严密的学理论证,又处处充满着现实气息和人文关怀,为创造性的批判式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拉奥孔》 《汉堡剧评》 意义
下载PDF
感兴与灵感 被引量:2
4
作者 汤凌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202,共8页
感兴与灵感是中西方文论史上一对出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它们的文化背景、理论内涵及作用范围不同,却又彼此联系,存在会通的可能。中国文论中的感兴主要指向两种形态:物感和气感,物感强调外物对于起兴的直接作用,气感则以更为本原的宇宙... 感兴与灵感是中西方文论史上一对出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它们的文化背景、理论内涵及作用范围不同,却又彼此联系,存在会通的可能。中国文论中的感兴主要指向两种形态:物感和气感,物感强调外物对于起兴的直接作用,气感则以更为本原的宇宙元气论为感兴奠基,感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的体现。西方文论中的灵感主要作为神秘的心理现象或神奇的创作状态或富有创造性的天才禀赋而被关注。感兴与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有异,获得感兴与灵感的方式不同,它们表现的审美精神有别。同时,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助力,与感兴相伴而生,它们都源于现实生活,都强调心灵的创造功能和主体作用,都注重审美心境的护持,都具有强盛的理论活力。在全球化学术语境中,二者存在对话与会通的可能,且应与当今鲜活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生活发生精神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兴 灵感 关键词 差异 会通
下载PDF
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命题释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汤凌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67,共4页
"度物象而取其真"是荆浩《笔法记》中最有价值的美学命题。"度"是一种当下圆成的直觉观照;"取"不是人为的获取,而是顺应地禀受,是心灵与物象的冥合为一。"度物象而取其真"是一种触物即真、即... "度物象而取其真"是荆浩《笔法记》中最有价值的美学命题。"度"是一种当下圆成的直觉观照;"取"不是人为的获取,而是顺应地禀受,是心灵与物象的冥合为一。"度物象而取其真"是一种触物即真、即现象即本体的认知结构,它不求超越物象以获真实,亦非要艺术家赋予对象以生命,而是说艺术的价值在于生命与存在本身。艺术创造的至境是,让存在的意义自由自在地呈现。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其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浩 《笔法记》 即物即真
下载PDF
面向思的对话诗学——昌耀论 被引量:2
6
作者 汤凌云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70,共4页
作为思想型的诗人,昌耀是个复杂而多面的存在。要真正走进昌耀的诗歌世界,还得以其诗歌中所折射出的哲学观为认知背景。正如昌耀直言不讳地承认的:“思想着的人跋涉在哲学的迷宫,/耿耿于元始永恒之索解。”(《一天》)。昌耀的哲... 作为思想型的诗人,昌耀是个复杂而多面的存在。要真正走进昌耀的诗歌世界,还得以其诗歌中所折射出的哲学观为认知背景。正如昌耀直言不讳地承认的:“思想着的人跋涉在哲学的迷宫,/耿耿于元始永恒之索解。”(《一天》)。昌耀的哲思又是与潜在的对话愿望纠结在一起的。在很多场合,昌耀表达了如下的要求:“我实在渴望心的沟通、热的交流”(《排练厅》);“我所能勉力去做的,仅是设想自己的诗作尽其可能被同代知音接受,当作一个生命进击者跋涉的足迹而有会于心”。为寻求心灵的对话者,灵魂深处这种热切的渴望驱使昌耀围绕着历史与命运、此在与人生、精神家园与境界等超验性命题而上下求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诗学 昌耀 《一天》 精神家园 哲学观 超验性 诗歌 诗人
下载PDF
丰子恺论艺术教育 被引量:4
7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07年第5期123-127,共5页
"艺术心"、"艺术"、"艺术教育"是丰子恺论艺术教育的三大层面。培植"艺术心",要开启"同情心",护养"童心";艺术保住"绝缘"的状态能认识和揭示作为宇宙真相的&qu... "艺术心"、"艺术"、"艺术教育"是丰子恺论艺术教育的三大层面。培植"艺术心",要开启"同情心",护养"童心";艺术保住"绝缘"的状态能认识和揭示作为宇宙真相的"最高的真理",艺术的效用在于陶冶情感,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艺术教育之精神在于生活的艺术化、社会的艺术化,走向审美的人生境界。丰子恺论艺术教育,主张拒斥与超越日常沉沦,既肯定个体本真的存在价值,又关注社会诗意的自在状态,对于当前的艺术教育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子恺 艺术教育 美育
下载PDF
中文创意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被引量:4
8
作者 汤凌云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4-67,共4页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文创意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创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块;利用"互联网+"优势,探索与丰富中文创意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部门通力合作...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文创意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创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块;利用"互联网+"优势,探索与丰富中文创意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部门通力合作,协同育人,搭建创意写作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平台和复合式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中文专业改革 创意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
下载PDF
中唐审美风尚变迁与佛教心性论之关联 被引量:2
9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7年第4期93-98,共6页
与雄浑豪放、广大和谐的盛唐气象相比,中唐审美风尚逐渐转向冲淡平和,或好奇尚怪。一是从刚健之风、悲情体验转向心性的愉悦,从无穷无尽的时空体验转向闲适情调;二是即俗即雅的审美理想逐渐形成,审丑尚怪之风流行,文人的审美个性得以张... 与雄浑豪放、广大和谐的盛唐气象相比,中唐审美风尚逐渐转向冲淡平和,或好奇尚怪。一是从刚健之风、悲情体验转向心性的愉悦,从无穷无尽的时空体验转向闲适情调;二是即俗即雅的审美理想逐渐形成,审丑尚怪之风流行,文人的审美个性得以张扬。佛教心性论有一种向内转的超越路向,它是促成中唐审美风尚变迁的深层动因之一。中唐闲适诗风的出场与禅宗心性论有关,中唐园林审美观照的平等意识受到华严宗法界圆融、禅宗即幻即真思想的启发,禅宗推重自性清净心则激发出中唐文人的创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审美风尚 唐宋转型 佛教心性论
下载PDF
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6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王国维、朱光潜、唐君毅等学者都对中国悲剧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在西方悲剧观念的背景下讨论中国有无悲剧,分析中国悲剧的特质,却对中国悲剧特质的成因缺乏合理的解释。从华严宗悲智圆融说看中国悲剧的特质,有望深化对中国传统悲观等问题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悲剧 华严宗 悲智圆融说
下载PDF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2
11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5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在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美学概论"课程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这门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这就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问题研讨式的教学方... 在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美学概论"课程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这门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这就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问题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同时,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处理好美学原理教学与中西方美学史及艺术史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影像教学与理论阐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概论教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载PDF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4年第6期82-86,共5页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已在宏观进程、热点问题、重要现象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部分研究论著不够系统,缺乏理论深度和历史意识。深化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的对策是:一要树立和培养历史意识,加强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已在宏观进程、热点问题、重要现象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部分研究论著不够系统,缺乏理论深度和历史意识。深化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的对策是:一要树立和培养历史意识,加强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二要公正地对待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传统;三要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 研究现状 问题 对策 艺术学
下载PDF
穿越时空的智性之光——卞之琳诗歌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04年第1期66-69,共4页
卞之琳以其独特的诗歌文本在中国新诗史上建构了一个充满智性张力的话语据点。卞之琳通过对下层民众的灰色书写、时代青年的沉思心语、公众话题的私人言说三个层面的智性烛照,给中国新诗留下了一方魅力无穷的宝藏。
关键词 卞之琳 智性 题材择取 诗美积淀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学与儒家文化传统 被引量:1
14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09年第6期85-90,共6页
中国现代诗学与儒家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国现代诗学关注现实,关爱民众的生存状态;中国现代诗学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中国现代诗学还注重诗歌的社会效果... 中国现代诗学与儒家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国现代诗学关注现实,关爱民众的生存状态;中国现代诗学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中国现代诗学还注重诗歌的社会效果,主张诗人培养伟大健全的理想人格。中国现代诗学的上述品格,是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对儒家文化的入世情怀、中庸的文化立场、圆满至善的人生境界等思想的承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学 儒家文化传统 人生境界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学之道家文化底蕴 被引量:1
15
作者 汤凌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2-108,共7页
中国现代诗学之道家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三大层面。其一,现代诗学主张打破旧体的束缚与限制,争取以自由的书写形式自由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意绪。这是道家文化怀疑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秩序,以"道"超越形式,注重生命个体的精神... 中国现代诗学之道家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三大层面。其一,现代诗学主张打破旧体的束缚与限制,争取以自由的书写形式自由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意绪。这是道家文化怀疑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秩序,以"道"超越形式,注重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的自然延伸。其二,现代诗学关注情感/情绪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征。现代诗学看重自然天成的天籁境界,也源于道家无心无为的自然而然的审美态度。其三,道家认为混沌的、整全的大"道"涵盖一切,纯粹美就是浑然一体的美,超功利的美。现代诗学则表示出对"纯诗"的钟爱,存在着一种追求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审美倾向。现代诗学视意境为诗歌的最终目标,又与道家所推崇的"道"的本体地位相似。宗白华的意境说始终以宇宙人生为表现的中心,讲究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关注诗人的心灵状态与精神境界,与道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学 道家底蕴 意境
下载PDF
经典的特征及经典阅读的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汤凌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4-55,共2页
在一个人文理想与价值信仰缺失的时代,讨论经典阅读,其意义不言而喻。 什么是经典?怎样才算经典?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不需任何解释,其实却是隐藏着重重疑虑。在我看来,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富有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的... 在一个人文理想与价值信仰缺失的时代,讨论经典阅读,其意义不言而喻。 什么是经典?怎样才算经典?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不需任何解释,其实却是隐藏着重重疑虑。在我看来,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富有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的文化形态。可将经典的特征概括为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阅读 价值内涵 信仰缺失 人文理想 文化形态 人文精神 疑虑
下载PDF
真幻不二:明清小说戏曲真实性的审美原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凌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0-36,共7页
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普遍重视从"真"与"幻"的关系来探讨的艺术真实性。小说戏曲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是"理"与"事"的契合,是幻中有情,事中含理。真幻不二是明清小说戏曲真实性的审美原则。这一... 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普遍重视从"真"与"幻"的关系来探讨的艺术真实性。小说戏曲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是"理"与"事"的契合,是幻中有情,事中含理。真幻不二是明清小说戏曲真实性的审美原则。这一审美原则指向三个层次:一是即幻即真的佛理禅思;二是即幻悟真的般若空观;三是真幻双泯的审美境界。相应地,"游戏笔墨"、"惟虚故活"、"化工文字"等审美理想也广为明清小说戏曲美学所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真实性 真幻不二 审美原则
下载PDF
1920年代中国美育理论建设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汤凌云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1-56,共6页
1920年代的中国美育理论界围绕美育的基本范畴、概念进行探讨,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介绍西方美育思想,批判西方艺术教育思潮,为中国美育理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美育实施方法,关注儿童的艺术教育... 1920年代的中国美育理论界围绕美育的基本范畴、概念进行探讨,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介绍西方美育思想,批判西方艺术教育思潮,为中国美育理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美育实施方法,关注儿童的艺术教育/美育问题。专业学会、团体,创办专业期刊的建立,蔡元培的政治、文化、学术声望,为这一时期美育理论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美育理论 特点
下载PDF
中国美学中的幻化说
19
作者 汤凌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儒道两家都肯定物质世界的变化,视宇宙为一变化无休的造化洪炉。视变化为虚幻,是佛学变化观的要义所在。中国美学中的幻化说具有非实体、非对象化、非联系性、非感应性等特征。中国文人的幻化之思,常在须臾体验中展现出来,与须臾体验相... 儒道两家都肯定物质世界的变化,视宇宙为一变化无休的造化洪炉。视变化为虚幻,是佛学变化观的要义所在。中国美学中的幻化说具有非实体、非对象化、非联系性、非感应性等特征。中国文人的幻化之思,常在须臾体验中展现出来,与须臾体验相关的学说可以烟云变灭与雪泥鸿爪为代表。中国艺术家常与须臾嬉戏,洞察人生、历史的变幻,思索当下的存在意义。中国艺术通过须臾片刻来拓展生命的意趣,拉伸人的精神生命的长度,从物理的时空中突围出来,从而与永恒的宇宙相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幻化说 变即幻 烟云变灭说 雪泥鸿爪说
下载PDF
大乘佛学“幻”概念与黄庭坚的审美观念
20
作者 汤凌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觉悟论与写真说是黄庭坚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黄庭坚的觉悟论有三层意蕴:一是推重顿悟法门,二是讲究审美妙悟,三是张扬审美的人生境界。黄庭坚的写真说包括"写真"与"写影"两层。从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来说,黄庭坚的... 觉悟论与写真说是黄庭坚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黄庭坚的觉悟论有三层意蕴:一是推重顿悟法门,二是讲究审美妙悟,三是张扬审美的人生境界。黄庭坚的写真说包括"写真"与"写影"两层。从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来说,黄庭坚的审美观念都深受大乘佛学"幻"概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学 “幻”概念 黄庭坚 觉悟论 写真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