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王帅 李宏伟 +2 位作者 付玉平 李朋 汤化麒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589-59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侧块钉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1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颈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钉棒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侧块钉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1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颈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钉棒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判定神经功能,以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颈肩轴性痛程度,颈椎磁共振测量硬膜囊前后径和脊髓后移距离,联合使用Borden法和C2~C7 Cobb角测量法评价颈椎曲度变化量。结果 31例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随访为12个月。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46(32~64)岁,术前平均JOA评分为6.2分,术后为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前平均NDI评分为5.2分,术后为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颈椎MRI最狭窄处直径术后较术前增加69.2%、颈脊髓平均向后漂移4.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此手术方式可减轻颈段脊髓压迫症状,预防脊髓缺血变性,恢复神经功能和颈椎生理曲度,缓解颈椎轴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减压 侧块螺钉 内固定术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复位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付玉平 王海洲 +3 位作者 李宏伟 王帅 李朋 汤化麒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9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胫骨平台新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n=35)与B组(n=35)。其中,A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胫骨平台新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n=35)与B组(n=35)。其中,A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价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出现关节僵直2例(5.7%),畸形愈合1例(2.9%),创伤性关节炎4例(11.4%);B组患者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2.9%)。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1/35),明显低于A组的2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80.0%(28/35),明显高于A组的57.1%(2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镜 钢板内固定 疗效分析
下载PDF
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付玉平 于卓力 +2 位作者 王帅 纪楠 汤化麒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81-82,共2页
目的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肩峰下撞... 目的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术后未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A组,n=41)和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B组,n=11)。比较两组患者喙锁间隙、肩峰-肱骨头间距、钢板-肱骨头间距、肩峰指数、术后6个月和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Bigliani分型,以及Karlsson疗效分级。结果 A组Bigliani分型:Ⅰ型27例、Ⅱ型10例、Ⅲ型4例,Ⅱ+Ⅲ型所占比例为34. 2%(14/41);B组Bigliani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3例,Ⅱ+Ⅲ型所占比例为72. 7%(8/11)。B组Bigliani分型Ⅱ+Ⅲ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喙锁间隙、肩峰-肱骨头间距分别为(5. 45±0. 76) mm、(9. 20±1. 89) mm,明显小于A组的(7. 93±1. 02) mm、(10. 8±1. 5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肩峰指数为(0. 77±0. 06),大于A组的(0. 58±0.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和B组钢板-肱骨头间距分别为(7. 79±1. 86) mm、(6. 43±2. 1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1. 13±3. 06)分和(80. 38±2. 11)分,均低于A组的(81. 46±2. 37)分和(94. 38±2. 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Karlsson疗效分级优20例、良18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92. 7%(38/41);B组Karlsson疗效分级良6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为54. 6%(6/11)。B组优良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Ⅱ型和Ⅲ型肩峰、喙锁间隙和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肩峰指数增大的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脱位 锁骨钩钢板
下载PDF
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帅 韩天宇 +2 位作者 李宏伟 王爽 汤化麒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自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收治的接受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 目的观察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自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收治的接受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且获得满意随访的30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和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和骨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的后凸Cobb角、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Frankel分级变化,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45±0.35)h,平均出血(750.00±130.00)ml,术后输血(450.00±100.00)ml,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17.3个月。随访结束时,30例患者取肋骨植骨效果满意,均达到骨性愈合,最长愈合时间为12个月,且均无结核复发。患者术前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6例、C级8例、D级6例,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4例、D级8例、E级10例,改善率为92.6%(25/27)。患者术前平均血沉(83.2±20.9)mm/h,平均C-反应蛋白(87.1±17.0)mg/L;术后2周,平均血沉(36.9±9.9)mm/h,平均C-反应蛋白(35.4±8.3)mg/L。患者术后2周平均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平均后凸Cobb角分别为(64.2°±19.2°)、(24.9°±4.2°)、(26.6°±3.8°),术后1周平均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肋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可纠正脊柱生理曲度畸形,重建并恢复脊椎稳定,彻底刮除病灶,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促进脊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内固定术
下载PDF
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付玉平 王海洲 +3 位作者 水岩 纪楠 王帅 汤化麒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342-1343,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后1周及术后1、3、6、12、24个月,采用Baza...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后1周及术后1、3、6、12、24个月,采用Bazaz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吞咽情况,确定引起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病程>1年、术前未进行气管功能锻炼、手术时间>1 h为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病程>1年、手术时间>1 h、术前不能配合气管功能锻炼的颈椎病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高;且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单节段 前路 吞咽困难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