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汤恒心 王守森 王如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3组: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结扎静脉窦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10只。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用血管夹夹住家兔上矢状窦的前、后部,注入脑磷酯白... 目的探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3组: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结扎静脉窦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10只。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用血管夹夹住家兔上矢状窦的前、后部,注入脑磷酯白陶土悬液促凝,建立CVST的动物模型。结扎静脉窦对照组通过结扎上矢状窦建立CVST模型,假手术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术后检测脑组织含水量、静脉窦的血流速度。结果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家兔上矢状窦夹闭5h后完全栓塞,血流速度为零;在夹闭1h后,该组家兔血压、心率、呼吸均在正常范围内。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和结扎静脉窦对照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和基底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临时夹闭上矢状窦组与结扎静脉窦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CVST模型模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满足CVST实验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模型 动物 上矢状窦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3
2
作者 汤恒心 王守森 王如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568-570,共3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涉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包括抗凝、介入溶栓、外科手术等措施,不同的治疗策略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抗凝治疗 介入溶栓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附13例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守森 张小军 +5 位作者 钟群 汤恒心 周建 陈宏颉 荆俊杰 王如密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73-175,共3页
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疾病,血栓可起源于颅内静脉系统的任何部位,可累及多部位、多血管。
关键词 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非糖尿病患者心肌梗塞时血糖增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原 王琦 +3 位作者 邵路明 吴春华 郭磊 汤恒心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6年第3期25-25,27,共2页
目的:了解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时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990年-2005年8月在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116例,无糖尿历史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早期空腹血糖水平分A组(空腹血糖〈6.2mol/L);B组(空腹血糖:6.2... 目的:了解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时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990年-2005年8月在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116例,无糖尿历史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早期空腹血糖水平分A组(空腹血糖〈6.2mol/L);B组(空腹血糖:6.2~11mol/L)IC组(空腹血糖〉11mol/L)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例出现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病死情况进行统计。结果:A组(58例),其中心律失常11例(19.96%)I泵衰竭13例(22.41%);心源性休克4例(6.90%);病死2例(3.45%)。B组(35例),其中心律失常9例(25.71%),泵衰竭11例(31.43%);心源性休克3例(8.57%)I病死2例(5.71%)。C组(23例),心律失常12例(52+17%);泵衰竭11;例(47.83%);心源性休克5例(21.74%);病死6例(26.09%)。C组的心律失常、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均〈0.05),C组病死率非常显著高于A组(P〈0.01),B组与A组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出现血糖增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可以认为是预后不良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塞 血糖增高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术二例报告
5
作者 王琦 曹原 +3 位作者 郭磊 邵路明 汤恒心 吴春华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5年第1期52-52,共1页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术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新型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1例报告
6
作者 吴春华 汤恒心 +2 位作者 郭磊 曹原 王琦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6年第3期52-52,共1页
关键词 先心病 型封堵器 临床报告
下载PDF
家族性室间隔缺损1例
7
作者 王新旺 汤恒心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家族性疾病 心房纤颤 A型预激综合征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诊疗的抉择 被引量:12
8
作者 汤恒心 王守森 张小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的抉择。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通过CTA/3D-CTA或DSA/3D-DSA确诊。治疗:动脉瘤夹闭术92例,其中因介入治疗失败而转开颅4例;血管内...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的抉择。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通过CTA/3D-CTA或DSA/3D-DSA确诊。治疗:动脉瘤夹闭术92例,其中因介入治疗失败而转开颅4例;血管内介入治疗113例,全部采用GDC栓塞手术和/或支架辅助。结果统计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循环动脉瘤治疗效果。手术治疗72例患者出院时情况:良好53例(73.2%),轻度残疾7例(9.8%),重度残疾6例(8.9%),植物生存2例(2.8%),死亡4例(5.3%);介入治疗83例患者出院时情况:良好63例(75.3%),轻度残疾13例(15.1%),重度残疾4例(5.4%),植物生存0例,死亡3例(4.2%)。结论 CTA/3D-CTA和DSA/3D-DSA均可以观察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并依此指导手术,两种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均是有效的方法并且各有其适应证,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前循环动脉瘤两种方法均可采用,而后循环动脉瘤则首选血管内栓塞。Ⅳ-Ⅴ级患者行介入治疗并行脑内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外引流术、腰大池引流术。血管痉挛、颅内高压、巨大动脉瘤的患者应果断早期进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动脉瘤夹闭术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比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汤恒心 王守森 张小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通过动脉、静脉窦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比较两种治疗的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48只,随机共分A、B、C三组,数目分别为24只、12只、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36±0.27)kg。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 目的通过动脉、静脉窦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比较两种治疗的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48只,随机共分A、B、C三组,数目分别为24只、12只、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36±0.27)kg。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静脉窦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动物模型,分别通过两种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CVST,观察受累静脉窦血流速度、窦旁脑组织含水量、血流变等指标。结果经静脉窦途径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基底静脉血流速度、血流变部分指标均与经动脉途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直接静脉窦途径溶栓优于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介入溶栓 脑组织含水量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建立及治疗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恒心 曹志恺 吕建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12期16-19,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并进行溶栓、抗凝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分三组: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SSS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可吸收缝线结扎及用血管夹夹闭SSS制作颅内静脉窦... 目的:通过建立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并进行溶栓、抗凝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分三组: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SSS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可吸收缝线结扎及用血管夹夹闭SSS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动物模型,经两种途径溶栓治疗CVST,检测目标静脉窦血流速度、窦旁脑组织含水量、血流变,随后进行抗凝维持治疗。1个月后行DSA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新动物模型可重复、稳定建立。C组脑组织含水量、基底静脉血流速度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血流变均有变化,但差异不明显;C组远期静脉窦血流再通比例优于B组。结论:该动物模型模拟SSS血栓形成,可满足CVST实验研究的需要;直接静脉窦途径溶栓治疗CVST近、远期效果优于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介入溶栓 脑组织含水量
下载PDF
分流管调压治疗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 被引量:8
11
作者 汤恒心 朱德龙 彭秋娇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7期2639-2642,共4页
目的总结使用可调压分流管的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作用和经验方法。方法对有手术适应证的30例脑积水患者用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手术使用可调压分流管15例(观察组),术后通过可调压分流管行程序性、可控性的调压;使用不可... 目的总结使用可调压分流管的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作用和经验方法。方法对有手术适应证的30例脑积水患者用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手术使用可调压分流管15例(观察组),术后通过可调压分流管行程序性、可控性的调压;使用不可调压分流管15例(对照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 0±10. 4)个月。观察组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了23次调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随访结束时脑积水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基本上都得到了缓解和恢复,仅有1例死于颅内感染,近期有效率93. 3%;而对照组的手术后治疗和处理的有效率为73. 3%。结论使用可调压分流管的脑室-腹腔分流术是脑积水重要治疗手段,分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不可调压式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压分流管 脑室-腹腔分流术 并发症 脑积水
下载PDF
IV、V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汤恒心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19期123-125,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结合减压和引流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为IV、V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及比较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8例IV、V级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先后给予脑室外、腰大池引流、血肿清除治疗。结果:恢复良好、轻残者16例...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结合减压和引流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为IV、V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及比较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8例IV、V级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先后给予脑室外、腰大池引流、血肿清除治疗。结果:恢复良好、轻残者16例,占57.1%;重残、植物生存者8例,占28.6%;死亡4例占14.3%。结论:破裂动脉瘤IV、V级患者可结合介入检查、治疗和针对脑室出血、颅内血肿、脑疝等情况的外科手术进行综合处理。介入治疗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应作为IV、V级破裂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法。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改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IV-V患者的预后,结合减压和引流手术可显著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控制性减压技术在开颅减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汤恒心 朱德龙 +2 位作者 李文翔 张国志 彭秋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15期2225-2229,共5页
目的探讨控制性减压技术在开颅减压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例需要开颅减压手术按照两个类别半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术中行控制性减压技术,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手术,每一组又分为外伤1和自发性脑出血2两个类别。术后随访6个月,GOS... 目的探讨控制性减压技术在开颅减压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例需要开颅减压手术按照两个类别半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术中行控制性减压技术,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手术,每一组又分为外伤1和自发性脑出血2两个类别。术后随访6个月,GOS预后评分4~5分预后良好,1~3分预后不良。结果治疗1组与对照1组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00%(28/50)比36.00%(18/50)](P<0.05)。治疗1组(GCS评分3~5分)与对照1组(GCS评分3~5分)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58(6/19)比12.50%(2/16)](P>0.05)。治疗1组(GCS评分6~9分)与对照1组(GCS评分6~9分)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97%(22/31)比47.06%(16/34)](P>0.05)。治疗2组与对照2组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00%(22/50)比40.00%(20/50)](P>0.05)。结论控制性减压技术可以降低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可以延长脑死亡、植物生存、重残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控制性减压 外科手术 自发性脑出血
下载PDF
阶梯式减压应用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国志 汤恒心 +1 位作者 李文翔 朱德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19期1-5,共5页
目的 探讨阶梯式减压应用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开展阶梯式减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研究组患者术中开展阶梯式减压,对... 目的 探讨阶梯式减压应用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开展阶梯式减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研究组患者术中开展阶梯式减压,对照组患者术中未开展阶梯式减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前后颅内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量表(GCS)评分、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_(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_(2))]、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98.17±12.91)min长于对照组的(84.53±10.68)min,住院时间(16.35±1.92)d短于对照组的(19.52±2.3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天,两组的颅内压、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GCS评分高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颅内压(13.68±2.07)、(13.55±2.10)、(13.49±2.01)mm Hg(1 mm Hg=0.133 kPa)和NIHSS评分(19.13±2.20)、(19.02±2.18)、(18.93±2.3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79±2.70)、(16.60±2.53)、(16.37±2.65)mm Hg和(21.70±2.48)、(21.63±2.45)、(21.58±2.60)分,GCS评分(12.67±1.24)、(12.81±1.29)、(12.95±1.23)分高于对照组的(11.18±1.14)、(11.30±1.21)、(11.47±1.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天,两组PjvO_(2)、SjvO_(2)、CjvO_(2)均明显高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KPS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KP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67.13±3.48)、(82.96±7.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52±2.34)、(74.85±6.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应用阶梯式减压技术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手术时间,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进展,还可更好地降低颅内压,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和昏迷程度,改善脑氧代谢,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外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阶梯式减压 神经外科
下载PDF
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国志 汤恒心 +1 位作者 朱德龙 李文翔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20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研究于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期间应用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所获得的效果。方法: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对象划分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研究于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期间应用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所获得的效果。方法: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对象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入院以后均接受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于发病48 h以后采取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于发病24 h以内接受神经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胱抑素C(Cys 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接受超早期行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可以降低对脑部组织产生的损伤程度,不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神经介入栓塞 超早期 老年人
下载PDF
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研究
16
作者 汤恒心 王守森 王如密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1-62,12,共3页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制作 促凝 夹闭 上矢状窦 CVST
原文传递
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诊断(附13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守森 张小军 +6 位作者 钟群 汤恒心 周建 陈宏颉 荆俊杰 刘峥 王如密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3-26,F0004,共5页
目的:研究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影像特征,以期促进早期确诊。方法:报道13例CVST,着重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3例CVST首次接受的影像检查均为脑CT平扫,12做了DSA检查,6例做了MR检查,均存在静脉窦血栓,其中至少10例存在多支皮层静脉末... 目的:研究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影像特征,以期促进早期确诊。方法:报道13例CVST,着重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3例CVST首次接受的影像检查均为脑CT平扫,12做了DSA检查,6例做了MR检查,均存在静脉窦血栓,其中至少10例存在多支皮层静脉末段阻塞;静脉窦高密度异常增宽、皮层静脉圆点征和索条征、散在性脑出血、难以解释的脑肿胀均为重要的CT平扫征象;静脉窦MR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后血管腔充盈缺损、静脉性脑梗死均为重要的MRI征象;血管造影所见的静脉窦充盈缺损、血流中断、引流静脉末端缺失、静脉性充血均是可靠的诊断指征;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血肿、静脉循环时间延长、异常代偿回流通道的出现等也有参考价值。结论:早期捕捉CT征象、正确采用多手段影像检查、综合对比分析影像发现,对于早期确诊CVST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静脉性脑梗死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