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膜覆盖对南疆机采棉产量效益及残膜回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海军 林涛 +5 位作者 王新翠 王冬 张昊 王一帆 陈茂光 汤秋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地膜覆盖对南疆机采棉产量、经济效益和地膜回收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地开展试验,以裸地(CK)为对照设置2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即高堡膜覆盖(GB)和普通PE地膜覆盖(PE),统计分析不同地... 为探究不同地膜覆盖对南疆机采棉产量、经济效益和地膜回收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地开展试验,以裸地(CK)为对照设置2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即高堡膜覆盖(GB)和普通PE地膜覆盖(PE),统计分析不同地膜覆盖下棉花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并对使用后的残留地膜进行回收。结果表明:高堡膜在棉花苗期(播种后20 d)能够显著提高棉田0~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普通PE地膜和裸地分别提高0.78℃和2.19℃;保水率(第30天)较普通PE地膜提高2.51个百分点,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高堡膜覆盖可显著增加棉花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籽棉产量较普通PE地膜和裸地分别提高9.91%、33.13%,高堡膜覆盖和普通PE地膜覆盖的利润较裸地分别提高55.77%和27.22%。此外,高堡膜在使用前后的拉伸负荷和断裂标称应变指数整体上均高于普通PE地膜,一次性机械回收率高于80%。研究表明,高堡膜在南疆机采棉田具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较普通PE地膜和裸地更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且其回收率较高,可在南疆棉田优先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堡膜 棉花 地膜回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特征估算棉花生物量
2
作者 邵亚杰 李珂 +7 位作者 丁文浩 林涛 崔建平 郭仁松 王亮 吴凤全 王心 汤秋香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8-1335,共8页
【目的】基于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es,VIs)与机器学习算法估算棉花地上部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并评价其适用性和准确性,为丰富棉花生物量的遥感监测技术、提升生产的精准化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施氮量... 【目的】基于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es,VIs)与机器学习算法估算棉花地上部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并评价其适用性和准确性,为丰富棉花生物量的遥感监测技术、提升生产的精准化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施氮量与密度互作试验,同步采集主要生育时期的棉田实测AGB数据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得到8种VIs,并引入其中与AGB相关系数最高的3种VIs,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actor Regression,SV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等AGB估算模型,评估不同VIs和模型的适用性和估算精度。【结果】8种VIs与AGB均呈显著相关,其中NGBDI、NDREI和EXG的相关系数绝对值|r|达到0.659~0.788,且与棉花生物量之间显著相关。三种回归模型中,SVR模型的估算效果最好,模型验证精度为R 2=0.89,RMSE=2.30,rRMSE=0.20。【结论】相较于PLSR和DNN估算模型,SVR模型更适合估算棉花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无人机 多光谱影像 生物量 估算
下载PDF
外源物浸种对苗期遭遇冷害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潘喜鹏 李军宏 +8 位作者 张要朋 刘晓成 潘占磊 张正贵 翟梦华 陆明昆 赵文琪 汤秋香 王占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以‘中棉113’为试验品种,施用海藻糖、褪黑素和抗坏血酸对棉花进行浸种预处理,在棉花出苗期间遭受低温冷害后,比较3种外源物处理的棉花成苗情况、主要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 以‘中棉113’为试验品种,施用海藻糖、褪黑素和抗坏血酸对棉花进行浸种预处理,在棉花出苗期间遭受低温冷害后,比较3种外源物处理的棉花成苗情况、主要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外源物处理的棉花成苗率显著提高1.3%~6.1%;株高、茎粗和果枝台数分别显著提高8.1%~9.2%、10.1%~14.6%和13.7%~22.2%;生物量显著增加1.6%~20.9%,生物量在库(蕾、花、铃)的分配比例提高3.3%~16.4%;籽棉产量显著提高11.7%~18.4%;棉花纤维品质表现较好,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达到29 mm以上和29 cN·tex^(-1)以上,马克隆值为B级。综上所述,外源物浸种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受灾棉花的成苗率,促进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提高产量,其中,100μmol·L^(-1)褪黑素浸种的效果优于其余2种外源物浸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外源物浸种 冷害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潮土麦田肥力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张钊 张贵龙 +2 位作者 汤秋香 闫雪影 张艳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淮海潮土区麦田肥力和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优化施肥措施、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和保障作物高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天津潮土区连续12年的施肥处理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处...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淮海潮土区麦田肥力和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优化施肥措施、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和保障作物高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天津潮土区连续12年的施肥处理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处理为对照(CK,不施肥)、单施有机肥(M)、化肥减量50%配施有机肥(MF_(1))、常量化肥配施有机肥(MF_(2))、单施化肥处理(F)。【结果】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麦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提升土壤肥力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M、MF_(1)、MF_(2)和F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幅分别为92%、48%、78%和20%。MF_(1)处理孕穗-成熟期叶片氮素含量显著降低,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起到增产作用。MF_(1)、MF_(2)处理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6467和6345 kg/hm^(2),较F处理提高12%和9%。【结论】施用化肥115 kg/hm^(2)、有机肥15000 kg/hm^(2)的配施模式能够较常规模式降低化肥投入15%,并保持冬小麦产量稳定,可作为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冬小麦农田的推荐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土壤养分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融合无人机光谱信息与纹理特征的棉花叶面积指数估测 被引量:7
5
作者 邵亚杰 汤秋香 +3 位作者 崔建平 李晓娟 王亮 林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6-196,共11页
农田尺度下作物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精准监测,对于研究群体结构对产量和管理措施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普遍采用无人机光谱特征反演作物的LAI指数,作为长势和冠层结构诊断的重要依据,其估测精度的准确性是否可以提高... 农田尺度下作物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精准监测,对于研究群体结构对产量和管理措施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普遍采用无人机光谱特征反演作物的LAI指数,作为长势和冠层结构诊断的重要依据,其估测精度的准确性是否可以提高仍有待研究。作物表面特征,如灰度和颜色,在不同生育阶段会发生变化。为此,本研究考虑到LAI的影响因素,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氮素水平营造差异化的冠层结构,利用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获取主要生育时期棉花的冠层图像得到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s,VIs),基于二阶概率统计滤波(Co-occurrence measures)方法获取均值(MEA)、方差(VAR)、协同性(HOM)、对比度(CON)、相异性(DIS)、信息熵(ENT)、二阶矩(SEM)和相关性(COR)等8个纹理特征值(Texture features,TFs)。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偏最小二乘法(PLSR)、深度神经网络(DNN)分别建立基于光谱特征、纹理特征以及二者结合的棉花LAI的估算模型,并比较差异。试验结果表明:VI((nir/green))、VI((nir/red))、GNDVI、OSAVI和均值与LAI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SVR建立的LAI估测精度最高(R2=0.78,RMSE为0.22,RRMSE为0.10);在3种估算模型中,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相结合的SVR模型,较VIs、TFs模型精度分别提高7.89%和32.26%。因此,融合无人机光谱信息和图像纹理的LAI估算模型为密植作物棉花冠层结构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行、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叶面积指数 无人机 多光谱 纹理特征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农业生态学课程案例库建设与实践
6
作者 李大平 汤秋香 杨卫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10期51-54,共4页
农村、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方向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内容之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农业生态学正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调节和... 农村、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方向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内容之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农业生态学正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调节和改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者,农业生物与农业自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型学科。文章分析了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建设案例库的意义,主要内容安排和基本思路以及教学实践与成效,为同类型课程案例库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课程教学 案例库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和灌溉量对机采棉产量形成及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海军 张昊 +4 位作者 王一帆 陈茂光 吴凤全 林涛 汤秋香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91-210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和灌溉量对机采棉产量形成及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地膜覆盖材料(裸地(A_(1))、高堡膜覆盖(A_(2))、普通PE地膜覆盖(A_(3))为主区),灌溉量(3150 m^(3)/hm^(2)(W 1)、4050m^(3)/h...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和灌溉量对机采棉产量形成及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地膜覆盖材料(裸地(A_(1))、高堡膜覆盖(A_(2))、普通PE地膜覆盖(A_(3))为主区),灌溉量(3150 m^(3)/hm^(2)(W 1)、4050m^(3)/hm^(2)(W_(2))、4950m^(3)/hm^(2)(W_(3)))为副区3个灌溉量,分析不同覆盖材料和灌溉量对机采棉产量形成及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但棉田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在不同覆盖材料条件下,A_(2)处理较A_(1)和A_(3)处理可提高苗期棉田土壤温度,分别提高2.39、0.20℃,A_(2)处理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A_(1)和A_(3)分别提高6.96%、0.77%。二者互作条件下,W 1A_(2)处理的棉田有效积温最高为1476.98℃·d,单株干物质生长速率最快,达到1.61 g/d,生殖器官占比最高为47.00%,产量最高为6431.10 kg/hm^(2),有效积温生产效率达到4.58 kg/(hm^(2)·℃·d)。【结论】高堡膜覆盖条件下,采用3150 m^(3)/hm^(2)的灌溉量时,有助于提高棉田土壤温度,增加有效积温,提高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促进棉花籽棉产量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覆盖材料 灌溉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有效积温生产效率
下载PDF
不同残膜量和灌溉定额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利军 邵亚杰 +4 位作者 陈柏青 张昊 李倩文 林涛 汤秋香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03-210,共8页
为明确残膜量和灌溉定额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模拟残膜蓄积量加干旱条件设计土柱试验,设计4个残膜量梯度:0、160、270、490 kg/hm^(2),2个灌溉定额:1950、3900 m^(3)/hm^(2),将地膜裁剪成2 cm×2 cm的矩形残片,使其均匀分布... 为明确残膜量和灌溉定额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模拟残膜蓄积量加干旱条件设计土柱试验,设计4个残膜量梯度:0、160、270、490 kg/hm^(2),2个灌溉定额:1950、3900 m^(3)/hm^(2),将地膜裁剪成2 cm×2 cm的矩形残片,使其均匀分布于土柱中。分析残膜量和灌溉定额对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 L.)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叶片数、果枝数、蕾数、SPAD值、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均随残膜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灌溉定额增加而增大。残膜影响了干物积累与分配情况,随残膜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在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残膜还显著降低了单株结铃数和单铃质量,导致产量下降,不同灌溉定额下,残膜量0~490 kg/hm^(2),产量减幅3.27%~17.49%;当灌溉定额增加时,产量平均增加8.30%。表明残膜阻碍了棉花生长与发育,通过适宜增加灌溉定额可减弱残膜对棉花生长的抑制,有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地膜残留 灌溉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新疆典型覆膜地区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及贡献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乔迪 鲍龙龙 +1 位作者 林涛 汤秋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226-230,共5页
[目的]为明确新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及贡献情况。[方法]查询2000—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1990—2021年的相关文献。[结果]地膜覆盖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贡献,2000—2018年间,地膜的使用... [目的]为明确新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及贡献情况。[方法]查询2000—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1990—2021年的相关文献。[结果]地膜覆盖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贡献,2000—2018年间,地膜的使用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地膜覆盖变化率与主要作物单位面积变化率呈正相关,覆膜变化率从2002年的0.127增加到2018年的1.893,相应的单产变化率从0.270增加到2.112。此外,地膜覆盖面积同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面积相比,对产量的贡献率达到了0.534 8,仅次于化学除草面积,表明地膜覆盖对产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在农资投入方面,与众多农资投入指标相比,地膜投入费用与主要作物产量的关联度位居第二,达到了0.426 4。[结论]综上所述,地膜覆盖对新疆作物生产的贡献明显,研究其具体贡献状况有助于对新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使用量 覆盖面积 灰色关联法 产量 贡献率
下载PDF
密度和灌溉定额对76 cm等行距棉田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程少雨 林涛 +3 位作者 吴凤全 侯培珂 张丽莹 汤秋香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1-531,共11页
【目的】研究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利用对密度和灌溉定额调控的响应机制,为优化76 cm等行距机采棉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基础上,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度M_(1),13.5×10^(4)株/hm^(... 【目的】研究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利用对密度和灌溉定额调控的响应机制,为优化76 cm等行距机采棉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基础上,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度M_(1),13.5×10^(4)株/hm^(2);中密度M 2,18×10^(4)株/hm^(2);高密度M_(3),22.5×10^(4)株/hm^(2))和灌溉定额[重度亏缺W_(1)(50%ET_(C)),3150 m^(3)/hm^(2);轻度亏缺W_(2)(75%ET_(C)),4050 m^(3)/hm^(2);充分灌溉W 3(100%ET_(C)),4980 m^(3)/hm^(2)]。研究其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田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灌溉定额下,密度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分布的均匀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密度的升高,土壤铵态氮含量降低,上层土壤硝态氮占比呈先升高后降低,而硝态氮分布的均匀性则完全相反。在相同密度处理下,随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布的均匀性、上层土壤硝态氮占比、表聚性显著降低。密度和灌溉定额及两因素交互对棉田氮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密度的升高,氮生产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氮素偏生产力则逐渐降低;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氮生产效率逐渐降低,氮素偏生产力则相反。以低度与重度亏缺灌溉处理氮素生产效率最高,而氮素偏生产力则以低密度、中密度与充分灌溉处理组合最高,但与高密度与重度亏缺灌溉处理组合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氮素偏生产力以低密度、中密度与充分灌溉处理组合最高,分别为13.56、13.54 kg/kg,与高密度与重度亏缺灌溉处理组合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76 cm等行距 密度 灌溉定额 硝态氮分布 氮素利用
下载PDF
地膜类型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及自身降解和回收特性分析
11
作者 陈茂光 林涛 +3 位作者 张昊 刘海军 王一帆 汤秋香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01-2108,共8页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地膜对棉花长势的影响及自身降解和回收特性的分析。【方法】以聚乙烯地膜(CK)为对照,设置全回收高强度地膜(G)和4种可降解地膜(J 1、J 2、J 3和J 4)处理,对比分析地膜类型对棉花长势和产量的影响及地膜回收效果和...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地膜对棉花长势的影响及自身降解和回收特性的分析。【方法】以聚乙烯地膜(CK)为对照,设置全回收高强度地膜(G)和4种可降解地膜(J 1、J 2、J 3和J 4)处理,对比分析地膜类型对棉花长势和产量的影响及地膜回收效果和田间降解情况,筛选出综合性能优异的棉田绿色生产地膜。【结果】CK处理蕾期和花期株高茎粗分别是62.08、7.36和103.75、10.36 cm。降解地膜处理株高较CK显著降低4.66%~13.21%,G处理株高和茎粗较CK无显著差异;CK处理蕾期、花期和铃期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是17.77、43.36和744.97 g/株。G处理在各生育时期较CK显著提高7.45%~19.90%,且均显著高于降解地膜。CK处理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分别为5.37个/株、5.18 g/个和5642.14 kg/hm^(2)。G处理单铃重较CK显著降低0.23 g/个,但单株成铃数显著提高0.94个/株,产量显著提高620.91 kg/hm^(2),增幅11.00%。降解地膜处理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产量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均较CK分别显著降低0.22~0.47个/株、0.15~0.30 g/个和8.75%~15.22%。G和CK处理回收率为82.81%和92.16%,但G处理较CK显著提高9.35%。J 2处理降解率较高为89.49%,较CK残留率降低6.67%。【结论】降解地膜处理较聚乙烯地膜产量更低。全回收高强度地膜增产620.91 kg/hm^(2),增幅11.00%,回收率提高9.35%,覆膜应用潜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降解地膜 地膜 产量 降解率
下载PDF
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汤秋香 谢瑞芝 +8 位作者 章建新 李少昆 高世菊 李晓君 林涛 谭海珍 刘国庆 金亚征 牛兴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9-477,共9页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农户调查 技术扩散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汤秋香 任天志 +5 位作者 雷宝坤 翟丽梅 胡万里 张继宗 林涛 刘宏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8-615,共8页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磷污染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且以水溶态为主,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油菜-水稻模式最低,其它轮作模式居中分布;降雨径流氮流失量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轮作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田面水质劣于沟渠水,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不同程度增荷作用;农田水对沟渠水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其中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因此,应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为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田 轮作 氮磷流失
下载PDF
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汤秋香 翟丽梅 +4 位作者 雷宝坤 刘宏斌 任天志 郑洁 刘培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63-2170,共8页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下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水稻-蔬菜作物轮作模式的磷肥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轮作模式间土壤养分残留差异性以硝态氮最为突出:水稻-大蒜轮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43.4mg.kg-1,明显高于其他轮作模式;10种轮作模式均处于养分盈余状态,以水稻-大蒜轮作模式养分盈余量最大,为1258.8kgN.hm-2和1472.7kgP2O5.hm-2;养分盈余量差异主要凸现在小春季作物上;土壤中易流失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与氮磷肥的投入量和养分盈余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稻-大蒜和水稻-蔬菜轮作是洱海流域农田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种植模式,需要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农田养分平衡 土壤养分残留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北部地区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筛选 被引量:12
15
作者 汤秋香 刘宏斌 +5 位作者 雷宝坤 翟丽梅 胡万里 罗新华 张继宗 任天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375-2383,共9页
【目的】从经济和环境效益角度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间作模式。【方法】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样品经室内分析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采用... 【目的】从经济和环境效益角度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间作模式。【方法】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样品经室内分析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和土壤氮磷残留4个因素作为间作模式中影响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指标集,将指标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蚕豆和大蒜按1﹕3比例间作在14种间作模式中综合得分最高,是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其次为洋葱和大蒜1﹕3比例间作模式,得分0.624,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效益略差。黑麦草和大蒜1﹕3比例间作模式的得分0.609,排第三,环境效益较优,但经济效益偏低。得分最低的为油菜和大蒜1﹕1比例间作模式,得分0.084,该模式主要由于作物搭配不适,导致经济和环境效益均偏低。【结论】蚕豆和大蒜按1﹕3比例间作是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环境效益双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 种植模式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模糊数学
下载PDF
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产量效应模糊数学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汤秋香 谢瑞芝 +7 位作者 李少昆 马林 林涛 石书兵 高世菊 刘国庆 胡震斌 牛兴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60-4266,共7页
为了从产量角度评价不同生态区主体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不同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经过专家咨询和相关文献分析,筛选确定7个因素作为保护性耕作影响产量的指标集,通过农户一对一调查,将农户对影... 为了从产量角度评价不同生态区主体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不同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经过专家咨询和相关文献分析,筛选确定7个因素作为保护性耕作影响产量的指标集,通过农户一对一调查,将农户对影响产量因素的认知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生态区主体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生态区得分最高的模式分别为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模式;华北平原上茬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下茬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模式;西北绿洲留高茬免耕直播模式;成都平原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免耕+稻草覆盖模式。为选择各地具有产量优势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模式 农户认知 产量效应 模糊数学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汤秋香 林涛 +1 位作者 董文杰 石书兵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9-435,共7页
【目的】明确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目前灌量是否合理及灌水量阈值。通过分析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在水分利用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解析滴灌冬小麦产量提升及节水灌溉的关键要素和限制因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设计四种减... 【目的】明确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目前灌量是否合理及灌水量阈值。通过分析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在水分利用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解析滴灌冬小麦产量提升及节水灌溉的关键要素和限制因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设计四种减量灌溉模式(总灌量分别为3 376、3 000、2 625和2 250 m3/hm2)。以常规灌量为对照(总灌量为3 750 m3/hm2)。监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D4处理(灌量2250 m3/hm2)到D3处理(灌量2 625 m3/hm2)产量逐步增加,D3处理产量最高为9 450 kg/hm2,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逐步降低。【结论】D4(灌溉量2 250 m3/hm2)到D2处理(灌溉量3 000 m3/hm2)水分利用效率逐步增加,而后波动性下降。说明灌溉量超出其阈值,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反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滴灌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被引量:8
18
作者 汤秋香 任天志 +5 位作者 雷宝坤 翟丽梅 胡万里 张继宗 林涛 刘宏斌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0期2206-2212,共7页
[Objecti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of surface runoff in various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studi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isk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of surface runoff in various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studi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isk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formulating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Method]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four typical crop rotation systems distributed in seven towns(township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investigated,as well as the fertilizer input,to explore the dynamic chang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and ditch water,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ertilizer input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and in the ditch water.[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trogen loss in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differed greatly,and the risk of nitrogen loss was 38% lower in broad bean-rice crop rotation than that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The water soluble nitrogen was the primary form of nitrogen loss.The content of water soluble nitrog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 than that in the other rotation systems,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followed the sequence below:garlic-rice crop rotationryegrass-rice crop rotationbroad bean-rice crop rotationrape-rice crop rotation.The loss of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was relatively low and phosphorus combined with silt was the primary form for phosphorus los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loss of various forms of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ditch water,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ditch water of 72% and 82%,respectively.Topdressing was the critical reason for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which also caused the increasing load to the ditch water.[Conclusion] Both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were the highest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Reasonable crop rotation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both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his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controlling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farmland and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Erhai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orthe areas of Erhai Lake basin FARMLAND Crop rota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下载PDF
基于大蒜‖蚕豆间作模式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汤秋香 任天志 +5 位作者 雷宝坤 翟丽梅 胡万里 罗新华 张继宗 刘宏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6-826,共11页
于滇北洱海流域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大蒜‖蚕豆间作模式的环境效益,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作物养分利用状况、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地下水氮磷含量、后茬水稻田土壤养分和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蒜‖蚕豆土地当量比(L... 于滇北洱海流域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大蒜‖蚕豆间作模式的环境效益,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作物养分利用状况、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地下水氮磷含量、后茬水稻田土壤养分和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蒜‖蚕豆土地当量比(LER)为1.15,增产效果显著。大蒜‖蚕豆间作模式显著提高大蒜和蚕豆对氮的吸收利用,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也显著降低地下水的硝态氮和可溶性氮的残留量,并且减少了后茬的土壤中无机氮残留,降低后茬水稻泡田期的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证实大蒜‖蚕豆间作模式是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环境效益双赢模式。本研究对推广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等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蚕豆 间作系统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北部地区大蒜‖蚕豆模式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汤秋香 雷宝坤 +5 位作者 任天志 翟丽梅 胡万里 罗新华 张继宗 刘宏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8,共6页
本文从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角度分析了大蒜‖蚕豆模式在当地种植的适宜性。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经田间测定和样品经室内分析化验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干物质累积规律、根瘤菌变化、根系分布、作物群... 本文从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角度分析了大蒜‖蚕豆模式在当地种植的适宜性。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经田间测定和样品经室内分析化验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干物质累积规律、根瘤菌变化、根系分布、作物群体生长率土地当量比等状况。结果表明,间作能增加后期干物质累积量,能提高大蒜叶绿素含量,提高后期光合利用效率。间作模式可以促使大蒜和蚕豆的根系向下生长。间作比单作效率高,间作的增产率为15%。本研究为增加当地农田生物多样性,合理安排当地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蚕豆 间作系统 生长发育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