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蕴鑫 汤迎磊 +6 位作者 陈小丫 刘建龙 田轩 蒋鹏 贾伟 程志远 李金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对比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查在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是... 目的对比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查在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每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 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分析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对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水平与PT、APTT均呈负相关(r=-0.173、-0.209,P﹤0.05),与D-二聚体、FIB、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0.344、0.152、0.331,P﹤0.05);PIC水平与D-二聚体、FIB、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0.512、0.391、0.534,P﹤0.01);t PAI-C水平与FDP水平呈正相关(r=0.161,P=0.001);TM与D-二聚体、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0.162、0.148,P﹤0.05)。t PAI-C诊断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的特异度最高,约登指数、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对DVT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结论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血浆中的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显著相关,但一致性较差。t PAI-C对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 血栓分子标志物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系统性防治理念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蕴鑫 陈小丫 +2 位作者 汤迎磊 刘佳 刘建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1477-1482,共6页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高,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足靴区色素沉着、间歇性跛行、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甚至慢性溃疡形成,而溃疡经久不愈会导致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残疾甚至高位截肢,严...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高,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足靴区色素沉着、间歇性跛行、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甚至慢性溃疡形成,而溃疡经久不愈会导致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残疾甚至高位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深静脉PTS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重视建立全程性系统防治理念,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于血栓急性期最大程度地进行血栓清除与管腔重塑,给予足量的抗凝药物治疗,辅以压力治疗、功能锻炼及抗炎药物治疗等,术后严密监测,慢性期联合运用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等手段,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压力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