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 被引量:3
1
作者 汤铭钧 《逻辑学研究》 2009年第1期90-104,共15页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三段论 前提真 形式有效
下载PDF
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以《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和《观总相论颂》为中心
2
作者 汤铭钧 《哲学分析》 2012年第3期52-63,198,共12页
《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 《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下载PDF
佛教逻辑学的论辩解释与认知解释——陈那、法称与因明 被引量:1
3
作者 汤铭钧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82-100,共19页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算子 陈那 法称 因明 佛教逻辑
下载PDF
同、异品除宗有法的再探讨--答沈海燕《论“除外说”--与郑伟宏教授商榷》 被引量:7
4
作者 汤铭钧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5,共10页
同品(sapaksa)、异品(vipaksa)和宗有法(paksa)是陈那因明的初始概念。以"声是无常"宗为例,宗有法即这里宗命题的主项"声",是辩论双方尚未共许是否无常的对象;同品是辩论双方已经共许为无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 同品(sapaksa)、异品(vipaksa)和宗有法(paksa)是陈那因明的初始概念。以"声是无常"宗为例,宗有法即这里宗命题的主项"声",是辩论双方尚未共许是否无常的对象;同品是辩论双方已经共许为无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无常的事物,如"瓶"、"电"等;异品是双方已经共许为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恒常的事物,如"虚空"、"极微"等。同、异品除宗有法即宗有法(如这里的"声")被排除在同品和异品的外延范围之外。同品、异品和宗有法三者各别,是陈那对于推论所涉及的论域全集最初的三分(tripartitionism),是陈那因明的一项体系性规定。在除宗以外的同、异品范围中,即双方未发生意见分歧的对象范围中,考察逻辑理由(因)与立论方所要论证在"声"上出现的属性"无常"之间的逻辑联系,用双方共许的证据来论证对方不承认的主张,是陈那因明论辩逻辑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陈那因明非演绎、非单调的逻辑特征。沈海燕教授对于因明原典断章取义,以附会传统的陈那因明归纳演绎合一说,错失了决定陈那因明逻辑性质的关键所在。她强调本体论上常与无常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默认声本来就是无常,将一己之见强加给古印度论辩的双方,这都脱离了陈那因明的论辩逻辑特征。本文依据因明原典,征引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逻辑学基础知识,与之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陈那 汉传因明 除宗有法
原文传递
汉传因明的“能立”概念 被引量:3
5
作者 汤铭钧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在汉传因明中,"能立"被解释为因、同法喻和异法喻这三个命题,或直接等同于三者旨在体现的论证规则"因三相"。这种解释在二论中找不到文献依据,但却可视为陈那最晚期著作《集量论》思想的自然延伸。玄奘未译《集量论... 在汉传因明中,"能立"被解释为因、同法喻和异法喻这三个命题,或直接等同于三者旨在体现的论证规则"因三相"。这种解释在二论中找不到文献依据,但却可视为陈那最晚期著作《集量论》思想的自然延伸。玄奘未译《集量论》,但《集量论》实际上在汉传的理论视域中。本文继而提出"论证要素"这一概念,由此角度来说明晚期陈那及此后的佛教逻辑学家对决定一个论证在实际上奏效的核心要素的理论思考,并指出这一思考方向与西方形式逻辑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立 汉传因明 陈那 佛教逻辑 比较逻辑
原文传递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自觉总结与反思——“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概要之一
6
作者 汤铭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0-75,共6页
唐代玄奘法师随顺印度佛教的瑜伽行派传统,将佛教的逻辑学、知识论和辩论术学说统称为"因明"。时至今日,我们仍应使用"中国因明"来统称主要在中国汉、藏两地得到保存和发展的佛教逻辑学-知识论传统。"百年中... 唐代玄奘法师随顺印度佛教的瑜伽行派传统,将佛教的逻辑学、知识论和辩论术学说统称为"因明"。时至今日,我们仍应使用"中国因明"来统称主要在中国汉、藏两地得到保存和发展的佛教逻辑学-知识论传统。"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是指从1896年至今这一百多年中在中国发生的对于因明的研究。对于百年因明研究的研究,不是外在于百年因明研究本身的另一项课题,而是我国的因明研究在经历了长期发展以后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环节。然而,目前学界的总结和回顾,还未全面实现自觉的总结与反思,未能在反思中彻底扭转以往"据西释中"的研究模式。唯有将百年因明研究的总结视为因明研究本身的事情,才能真正从内行的角度作出评判与鉴别、总结与反思、继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 学术史 逻辑 玄奘 陈那
原文传递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理念、意义与方法——“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概要之四
7
作者 刘震 汤铭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9,共5页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继往开来"为核心的理念,在创新中继承和总结前人的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因明研究的整体水平,并在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汉传因明的重要价值和百年中优秀成果的学术地位,向世界展示...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继往开来"为核心的理念,在创新中继承和总结前人的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因明研究的整体水平,并在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汉传因明的重要价值和百年中优秀成果的学术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国因明"的新形象。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意义在于打通百年研究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中国因明在新一个百年中的创造新转化。本课题研究应以义理与文献的双向互动为核心的方法论原则。以此为根据,便展开为义理对勘、文本译研、逻辑刻画、比较逻辑、哲学诠释和历史研究这六种基本研究法。采取义理和文献双轨并进的研究路线,有助于克服此前研究中片面强调其中一点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 学术史 逻辑
原文传递
陈那、法称因明推理学说之研究
8
作者 汤铭钧 叶晓璐 《中国哲学年鉴》 2017年第1期425-425,共1页
该著旨在阐明陈那、法称有关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的探究,即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学说。作者从事因明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进行义理分析,并将义理分析落实到文献的层面。据此,作者提出了因明研究的六种方法:逻辑刻画的方... 该著旨在阐明陈那、法称有关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的探究,即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学说。作者从事因明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进行义理分析,并将义理分析落实到文献的层面。据此,作者提出了因明研究的六种方法:逻辑刻画的方法;义理对勘的方法;文本译研的方法;比较逻辑的方法;哲学诠释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全书共分6章,分别按照这六种方法来撰写。第1—4章大致遵循纵向的历史线索,以陈那、法称的推理学说为核心,展现有关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的探讨在佛教逻辑最富创见的这一阶段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理形式 因明研究 佛教逻辑 历史线索 法称 哲学诠释 逻辑刻画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