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滑脱复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
1
作者 蔡峰 冯煜 +2 位作者 汪凌骏 顾勇 陈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9-825,共7页
目的:观察滑脱复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滑脱复位PLIF治疗的49例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滑脱患者的临床和影... 目的:观察滑脱复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滑脱复位PLIF治疗的49例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滑脱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22例,女性27例,年龄58.0±9.8岁。术后随访31.2±6.9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2年腰部和腿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移程度、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L1-L5前凸角(L1-5 L)和L5-S1前凸角(L5-S1 L)等参数。术前和术后2年以Hresko线Y=(0.844835X)+25.021为界评估骨盆平衡状态。以SS为纵坐标Y,PT为横坐标X,每一个病例对应一个散点,49个病例构成散点图。散点位于Hresko线上方,对应的病例为骨盆平衡状态,位于Hresko线下方,则对应的病例为骨盆失衡状态。结果:4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暂时性腿痛,对症处理后均明显好转,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时出现骶骨螺钉断裂,查CT示L5/S1节段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复查时患者无明显腰腿痛。术后1个月及术后2年的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前和术后PI无明显差异(P>0.05)。SS从术前的41.6°±4.1°增加到术后2年的43.7°±4.5°(P<0.05),LL从术前的45.1°±9.8°增加到术后2年的52.2°±7.8°(P<0.05),L5-S1 L从术前的8.7°±2.6°增加到术后2年的21.8°±4.3°(P<0.05)。SP从术前54.3°±8.4°下降到术后2年的9.4°±3.1°(P<0.05),PT从术前18.3°±3.7°下降到术后2年的16.7°±4.0°(P<0.05);L1-5 L从术前36.5°±8.3°下降到术后2年的31.4°±6.7°(P<0.05)。术前骨盆平衡31例,骨盆失衡18例;术后2年骨盆平衡42例,骨盆失衡7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椎间隙完全塌陷型Ⅱ~Ⅲ度L5滑脱患者,复位联合PLIF可改善骨盆失衡状态,减少脊柱-骨盆代偿,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峡部裂 椎间隙塌陷 复位 椎间融合 矢状面参数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磊 汪凌骏 +2 位作者 杨惠林 陈亮 顾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140-2146,共7页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脊柱不同部位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8...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脊柱不同部位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24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中胸段(T_1-T_10)骨折患者24例,胸腰段(T_(11)-L_2)骨折患者187例,下腰段(L_3-L_5)骨折患者36例,3组均进行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及渗漏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恢复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44个月,平均(25.44±7.85)个月;②共18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上中胸段组3例(12.5%),胸腰段组13例(6.4%),下腰段组2例(5.6%);③上中胸段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多于胸腰段组、下腰段组(P <0.05),骨水泥注射量少于胸腰段组、下腰段组(P <0.05);胸腰段组与下腰段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比较无差异(P> 0.05);④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3组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组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⑤结果表明,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骨水泥注射量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高度 后凸角度 骨水泥渗漏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变化与椎间盘摘除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汪凌骏 顾勇 +3 位作者 冯煜 张弛 车纯庆 陈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4598-4602,共5页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61例腰...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X线 脊柱融合术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脊柱-骨盆参数 再手术 椎间盘摘除术 后路椎间融合术 椎间盘高度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骨水泥注入治疗无神经症状后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4年随访 被引量:3
4
作者 汪凌骏 顾勇 +2 位作者 冯煜 陈亮 林子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4279-4282,共4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于后壁破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骨水泥强化的手术禁忌,适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但亦有部分学者认为骨质疏松容易导致内固定失败,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行微创骨水泥强化治疗。目的:探讨骨...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于后壁破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骨水泥强化的手术禁忌,适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但亦有部分学者认为骨质疏松容易导致内固定失败,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行微创骨水泥强化治疗。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治疗无神经症状后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1例无神经症状后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为57-82岁,均进行椎体球囊扩张骨水泥强化治疗,术后评价骨水泥渗漏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个月、末次随访时,通过X射线片测量椎体平均高度及Cobb角度变化,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①31例患者中3例出现侧壁骨水泥渗漏,患者无明显神经症状;②31例患者获得平均(47.2±24.3)个月的随访,治疗后1 d、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椎体平均高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Cobb角均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 d、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③结果表明,椎体球囊扩张骨水泥强化治疗无神经症状后壁不完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椎体高度、减轻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水泥 椎体后凸成形 远期疗效 椎体强化 后壁破裂
下载PDF
经伤椎短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顾勇 汪凌骏 +3 位作者 陆宇翔 胡浩 罗军超 陈亮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后路经伤椎短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12月104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分为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短节段组, n=78)与跨伤椎长... 目的:分析比较后路经伤椎短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12月104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分为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短节段组, n=78)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组(长节段组,n=26),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局部Cobb角,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19.8±7.4)个月。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高于短节段组(均P<0.05)。末次随访时每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且保持至末次随访(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短节段组伤椎置钉失败2例,两组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可获得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近似的效果,但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经伤椎短节段固定 跨伤椎长节段固定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勇 汪凌骏 +5 位作者 张磊 冯煜 张志明 钱明 杨惠林 陈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05期39-40,共2页
背景:对于单节段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且脊髓压迫来自腹侧,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无太大争议。然而,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的选择一直存在分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PCOL)治疗多... 背景:对于单节段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且脊髓压迫来自腹侧,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无太大争议。然而,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的选择一直存在分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PCO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资料,其中19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ACDF组),79例进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PCOL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影像学评估颈椎活动度与颈椎屈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9个月。两组治疗后1周、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同一时间点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CDF组上肢运动改善率均优于PCOL组(P均〈0.05),PCOL组下肢运动改善率均优于ACDF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CDF组前凸角明显改善(户〈0.05),PCOL组治疗后得前凸角无变化(P〉0.05);与治疗前比较,PCOL组末次随访的颈椎活动度改善(P〈0.05)。结果表明,两种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相近,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更有利于上肢运动的改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更有利于对下肢运动的改善;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有利于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有利于保持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
下载PDF
加压与不加压固定融合器对腰椎融合的影响
7
作者 顾勇 汪凌骏 陈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5187-5194,共8页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腰骶椎退变性疾病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置入椎间隙的融合器进行加压固定,预防其移位。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加压有利于增加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融合器移位的风...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腰骶椎退变性疾病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置入椎间隙的融合器进行加压固定,预防其移位。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加压有利于增加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融合器移位的风险。目的:比较加压与不加压固定融合器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6月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64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患者,根据是否通过椎间隙加压固定融合器,分为加压组30例与不加压组34例。结果与结论:1疗效:每组术后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SF-36评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不加压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明显优于加压组(P<0.05);2腰椎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两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的增加与临床疗效的改善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4试验结果显示,加压与不加压固定融合器治疗腰骶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不加压有利于增加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而两者均有利于恢复腰椎生理前凸,但与临床疗效的提高并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腰椎 椎间盘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骶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系统 椎间融合器 加压固定 不加压固定 融合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影像学分析髂腰韧带与L_5/S_1椎间盘突出及L_5滑脱的力学强度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车纯庆 陈亮 +5 位作者 顾勇 冯煜 张驰 单中书 汪凌骏 杨惠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2期3527-3531,共5页
背景:国外与国内研究报道的髂腰韧带形态学特点有很大争议,有关国人髂腰韧带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报道并不多见,尚未见全面详尽的统计资料。目的:探讨国人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与髂腰韧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 背景:国外与国内研究报道的髂腰韧带形态学特点有很大争议,有关国人髂腰韧带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报道并不多见,尚未见全面详尽的统计资料。目的:探讨国人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与髂腰韧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常体检者28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及L5滑脱患者26例,正常组男9例、女19例;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男14例、女12例;单纯L5滑脱组男7例、女19例;其中峡部崩裂性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13例;Ⅰ度滑脱24例、Ⅱ度滑脱2例。在腰椎正位片上测量并计算出各病例L5横突的相对宽度(RT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单纯L5滑脱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正常组RT值大于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单纯L5滑脱组(P均=0.000);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大于单纯L5滑脱组(P=0.000)。男性、女性患者R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左侧、右侧R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L5滑脱的病例中,退变性滑脱患者RT值小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0.004)。提示正常人髂腰韧带强度高于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患者,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高于L5滑脱患者;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髂腰韧带强度高于退变性滑脱患者。髂腰韧带力学强度可能与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病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L5S1椎间盘突出 L5滑脱 髂腰韧带
下载PDF
ODI、Roland-Morris、Quebec量表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可靠性 被引量:3
9
作者 赵群 陆佩 汪凌骏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4期214-214,共1页
目的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通过对不同的功能评价量表(ODI、QBPDS、RDQ)进行对比,从而选取最可靠的功能评价量表。方法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于术前、术后分别由1人、两人交叉评... 目的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通过对不同的功能评价量表(ODI、QBPDS、RDQ)进行对比,从而选取最可靠的功能评价量表。方法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于术前、术后分别由1人、两人交叉评定,进行Pearson相关性与秩相关分析。结果 A组ODI、RDQ、QBPDS指标评分分别为(25.12依5.10)分、(14.66依3.65)分、(56.59依12.43)分,B组为(5.10依0.58)分、(6.07依0.84)分、(20.47依0.65)分,不同组别术前、术后,ODI、RDQ、QBPDS两两对比,Pearson相关显示均呈极强相关(0.8~1.0);术前诊断A、B组ODI与QBPDS秩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936、0.971,术后A组ODI、RDQ秩相关系数最高为0.813,B组ODI与QBPDS秩相关系数最高为0.981,ODI、RDQ、QBPDS应用不同组别,术前术后差异均不显著(约0.05)。结论单个医师选用ODI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可靠性较高,两位医师交叉评定选用QBPDS效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I Roland-Morris Quebec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复发
下载PDF
Ⅱ°~Ⅲ°椎间隙完全塌陷峡部裂型滑脱不同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10
作者 冯煜 张文 +5 位作者 马文霞 顾勇 蔡峰 汪凌骏 钮冰杰 陈亮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1-916,共6页
目的探讨椎间隙完全塌陷峡部裂型腰椎滑脱不同术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利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Ⅱ°~Ⅲ°椎间隙完全塌陷L5峡部裂型滑脱的5名志愿者CT数据,构建有限元模型。以手术及邻近节段活动... 目的探讨椎间隙完全塌陷峡部裂型腰椎滑脱不同术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利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Ⅱ°~Ⅲ°椎间隙完全塌陷L5峡部裂型滑脱的5名志愿者CT数据,构建有限元模型。以手术及邻近节段活动度验证有效性,构建原位后外侧融合(PLF-is)、完全复位后外侧融合(PLF-TR)、完全/部分复位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TR/PR)及楔形融合器PLIF模型。500 N垂直预应力下,以10 Nm力矩进行活动,测试参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各模型前屈时活动度(ROM)最大,PLF-TR组最不稳定,其ROM最大值为(2.80±0.77)°,高于PLF-is组最大ROM(0.45±0.03)°(t=10.730,P<0.05),PLIF-PR组最大ROM(0.15±0.02)°(t=12.130,P<0.05),PLIF-TR组最大ROM(0.12±0.01)°(t=12.266,P<0.05)。各模型内固定最大负载均出现在前屈时;均集中于骶骨螺钉后段,其中PLF-TR组为(2008.60±556.61)MPa,高于PLF-is组[885.82±70.13)MPa,t=6.327,P<0.05],PLIF-PR组[(319.67±11.67)MPa,t=9.517,P<0.05],PLIF-TR组[(251.70±8.34)MPa,t=9.900,P<0.05]。邻近椎间隙最稳定的是楔形融合器PLIF组,其最大ROM出现在左旋时仅(5.66±0.02)°,低于PLIF-PR组[(6.22±0.07)°,t=-49.803,P<0.05],PLIF-TR组[5.85±0.04)°,t=-4.052,P<0.05]及PLF-is组[7.97±0.12)°,t=-12.079,P<0.05]。邻近椎间盘负荷最大值出现在PLF-is组的前屈活动中,其值为(4.08±0.20)MPa,同活动方向上高于PLIF-PR组[(1.49±0.04)MPa,t=39.307,P<0.05],PLIF-TR组[(1.33±0.04)MPa,t=41.742,P<0.05]和楔形融合器PLIF组[(1.08±0.04)MPa,t=45.485,P<0.05]。邻近关节突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左旋时,PLF-is组应力最大为(412.34±4.08)MPa,高于PLIF-TR组[(291.26±0.86)MPa,t=65.667,P<0.05],PLIF-PR组[(309.12±4.02)MPa,t=55.977,P<0.05]和楔形融合器PLIF组[(294.42±0.67)MPa,t=63.954,P<0.05]。结论椎间融合治疗Ⅱ°~Ⅲ°椎间隙完全塌陷峡部裂型滑脱的力学特性优于后外侧融合,在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方面也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塌陷 峡部裂 滑脱 生物力学 有限元
原文传递
成人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体系创新及应用
11
作者 陈亮 杨惠林 +12 位作者 吴小涛 顾勇 朱雪松 李斌 汪凌骏 蔡峰 冯煜 唐锦程 崔文国 张志明 林子煜 钮冰杰 唐天驷 《中国科技成果》 2019年第3期62-62,66,共2页
成人腰椎滑脱症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占我国总人口的4.7%-5%,其中85%发病年龄在20-50岁,已成为导致人类残疾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腰椎滑脱症机制不明,缺乏早期干预措施;临床治疗常存在融合器移位、椎弓根螺钉断裂或松动拔出和腰骶... 成人腰椎滑脱症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占我国总人口的4.7%-5%,其中85%发病年龄在20-50岁,已成为导致人类残疾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腰椎滑脱症机制不明,缺乏早期干预措施;临床治疗常存在融合器移位、椎弓根螺钉断裂或松动拔出和腰骶椎矢状面失衡等并发症。此外,脊柱融合材料的成骨、降解等性能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组在十余项国家和省项目的资助下,历经15年,围绕成人腰椎滑脱症的发病机制及生物学修复方法,手术治疗方案及脊柱融合新材料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体系,并进行临床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治疗 脱症 腰椎 成人 应用 创新 临床治疗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脊髓MRI T2WI高信号改变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12
作者 唐锦程 顾勇 +2 位作者 张志明 陈亮 汪凌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69-72,共4页
探讨脊髓MRI T2WI检查出现高信号改变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08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后路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症患者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58.3岁;根据T2WI信号... 探讨脊髓MRI T2WI检查出现高信号改变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08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后路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症患者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58.3岁;根据T2WI信号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脊髓正常信号组;B组为脊髓高信号组。所有患者以“揭盖法”行后路减压,长节段患者辅以后路内固定术。通过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脊髓损伤、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4~88个月,平均41.3个月。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病程时间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腿痛及腰痛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A组末次随访JOA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手术疗效方面 A组优6例,良13例,优良率79.2%;B组优3例,良6例,优良率45%。术中硬脊膜撕裂9例,A组3例,B组6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4例,其中A组1例,B组3例。无术后感染、二次手术及脊髓损伤病例。结论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信号改变与受压时间相关,是影响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能增加硬脊膜撕裂与脑脊液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症 黄韧带骨化 磁共振信号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