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整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究蕲艾的安全性与毒理学机制
1
作者
陈乐
汪喻巧
+3 位作者
朱芸芸
徐文丽
杜鸿志
刘大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31-3344,共14页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蕲艾Artemisia argyi的安全性与毒理学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蕲艾Artemisia argyi的安全性与毒理学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技术分析蕲艾挥发油组分(essential oil from A.argyi,AAEO)、石油醚组分、醋酸乙酯组分、正丁醇组分和水组分的化学组成;利用KM小鼠连续7 d给药评价AAEO和4个非挥发性组分的安全性;代谢组学技术检测AAEO干预前后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网络药理学分析AAEO肝毒性的潜在成分和作用靶点;整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并构建“代谢物-反应-酶-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揭示AAEO肝毒性的毒理学机制。结果共鉴定出AAEO中39个成分,占挥发油含量的89.30%;从4个非挥发性组分中共鉴定出34个成分。与对照组比较,AAEO显著增加小鼠肝脏指数(P<0.05、0.01),上调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活性(P<0.01),并损伤肝脏组织病理结构呈现出明显肝毒性。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给予AAEO后肝脏的17个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包含9种氨基酸,主要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途径;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樟脑、侧柏酮、石竹素、(−)-宁酮等10个成分是AAEO中潜在的肝毒性物质;整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为AAEO肝毒性的关键靶点,且PAH mRNA和蛋白表达在AAEO高、低剂量组均显著降低(P<0.05、0.01),揭示AAEO通过下调PAH表达抑制酪氨酸生物合成产生肝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0个潜在毒性物质与PAH结合能均小于−20.00 kJ/mol。结论结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阐明了蕲艾的毒性组分、可能的毒性物质及毒理学机制,为蕲艾产业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蕲艾
安全性
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
苯丙氨酸羟化酶
挥发油
樟脑
侧柏酮
石竹素
(−)-宁酮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宽叶山蒿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被引量:
4
2
作者
陈乐
朱芸芸
+5 位作者
康利平
郭超伟
汪喻巧
李双鸽
杜鸿志
刘大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701-3714,共14页
基于对宽叶山蒿不同萃取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评价,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宽叶山蒿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和分子作用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鉴定出宽叶山...
基于对宽叶山蒿不同萃取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评价,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宽叶山蒿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和分子作用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鉴定出宽叶山蒿32个化学成分,其中水组分7个、正丁醇组分21个、乙酸乙酯组分22个;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及铁离子自由基(FRAP)法测定不同萃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细胞中相关炎症因子mRNA表达量为指标评价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宽叶山蒿乙酸乙酯组分为其最佳抗氧化、抗炎活性组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鼠李秦素、异泽兰黄素、棕矢车菊素、木犀草素、泽兰黄酮等黄酮类成分可作用于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蛋白p53(TP53)、胱天蛋白酶-3(CASP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关键核心靶点,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显示上述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间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该研究初步阐明了宽叶山蒿乙酸乙酯组分抗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叶山蒿
乙酸乙酯组分
UPLC-Q-TOF-MS
抗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题名
整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究蕲艾的安全性与毒理学机制
1
作者
陈乐
汪喻巧
朱芸芸
徐文丽
杜鸿志
刘大会
机构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中心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时珍实验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31-3344,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2270391)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3AFA032,2022CFB391)
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ZY2023Z023)。
文摘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蕲艾Artemisia argyi的安全性与毒理学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技术分析蕲艾挥发油组分(essential oil from A.argyi,AAEO)、石油醚组分、醋酸乙酯组分、正丁醇组分和水组分的化学组成;利用KM小鼠连续7 d给药评价AAEO和4个非挥发性组分的安全性;代谢组学技术检测AAEO干预前后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网络药理学分析AAEO肝毒性的潜在成分和作用靶点;整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并构建“代谢物-反应-酶-基因”相互作用网络揭示AAEO肝毒性的毒理学机制。结果共鉴定出AAEO中39个成分,占挥发油含量的89.30%;从4个非挥发性组分中共鉴定出34个成分。与对照组比较,AAEO显著增加小鼠肝脏指数(P<0.05、0.01),上调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活性(P<0.01),并损伤肝脏组织病理结构呈现出明显肝毒性。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给予AAEO后肝脏的17个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包含9种氨基酸,主要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途径;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樟脑、侧柏酮、石竹素、(−)-宁酮等10个成分是AAEO中潜在的肝毒性物质;整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为AAEO肝毒性的关键靶点,且PAH mRNA和蛋白表达在AAEO高、低剂量组均显著降低(P<0.05、0.01),揭示AAEO通过下调PAH表达抑制酪氨酸生物合成产生肝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0个潜在毒性物质与PAH结合能均小于−20.00 kJ/mol。结论结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阐明了蕲艾的毒性组分、可能的毒性物质及毒理学机制,为蕲艾产业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蕲艾
安全性
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
苯丙氨酸羟化酶
挥发油
樟脑
侧柏酮
石竹素
(−)-宁酮
Keywords
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var.argyi'Qiai'
safety
metabolomics
network pharmacology
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essential oil
(+)-camphor
thujone
caryophyllene oxide
(+)-3-thujone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宽叶山蒿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被引量:
4
2
作者
陈乐
朱芸芸
康利平
郭超伟
汪喻巧
李双鸽
杜鸿志
刘大会
机构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处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701-3714,共14页
基金
江西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院科技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项目
+1 种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T2021008)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
文摘
基于对宽叶山蒿不同萃取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评价,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宽叶山蒿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和分子作用机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鉴定出宽叶山蒿32个化学成分,其中水组分7个、正丁醇组分21个、乙酸乙酯组分22个;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及铁离子自由基(FRAP)法测定不同萃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细胞中相关炎症因子mRNA表达量为指标评价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宽叶山蒿乙酸乙酯组分为其最佳抗氧化、抗炎活性组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鼠李秦素、异泽兰黄素、棕矢车菊素、木犀草素、泽兰黄酮等黄酮类成分可作用于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蛋白p53(TP53)、胱天蛋白酶-3(CASP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关键核心靶点,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显示上述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间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该研究初步阐明了宽叶山蒿乙酸乙酯组分抗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宽叶山蒿
乙酸乙酯组分
UPLC-Q-TOF-MS
抗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Keywords
Artemisia stolonifera
ethyl acetate fraction
UPLC-Q-TOF-MS
anti-inflammation
network pharmacology
molecular docking
molecular mechanism
分类号
R28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整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究蕲艾的安全性与毒理学机制
陈乐
汪喻巧
朱芸芸
徐文丽
杜鸿志
刘大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基于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宽叶山蒿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陈乐
朱芸芸
康利平
郭超伟
汪喻巧
李双鸽
杜鸿志
刘大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