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药剂学多元交互式教学模式探讨
1
作者 张继芬 于洋 +1 位作者 汪小又 傅玉 《药学教育》 2024年第6期94-98,共5页
新工科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针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企业工程师为助力的线上线下交互、虚实结合、理论与实践贯通“三位一体”的多元交互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工科 制药工程 教学改革 多元交互 工业药剂学
下载PDF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8
2
作者 汪小又 郭婷 +2 位作者 程丹 罗红丽 廖国建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6-1201,共6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农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高校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应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农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高校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应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我国科学家的突出科学贡献、教材知识点以及相应的思政内容有机整合,实现巩固知识、强化专业教学,加强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以我国科学家的案例进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典型案例融入到教材知识点中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课程思政 中国科学家 案例
原文传递
A mechanism study on the tamoxifen-mediated cellular internalization of liposomes
3
作者 汪小又 陈显慧 +6 位作者 杨秀聪 何冰 代文兵 王学清 王坚成 张烜 张强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4年第9期595-600,共6页
It was reported previously that tamoxifen (TAM) could increase the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drug-loaded liposomes, but the exact mechanism is unknown although it was supposed that TAM might enhance the cell upt... It was reported previously that tamoxifen (TAM) could increase the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drug-loaded liposomes, but the exact mechanism is unknown although it was supposed that TAM might enhance the cell uptake by inhibiting the drug efflux caused by P-glycoprotein (P-gp). To identify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ed cellular uptake of liposomes induced by tamoxifen, PEGgylated liposomes (SSL) ofP-gp-substrate doxorubicin (DOX) or non-P-gp-substrate coumarin (Cou) were prepared with or without TAM. The cell uptake of these liposome systems was investigated in cell lines with different P-gp-expressing level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AM with lipid membrane was also studied. As the results, the co-encapsulation of TAM with DOX-SSL increased the intracellular uptake in all three tumor cell lines. In P-gp-highly-expressing MCF-7/Adr cells, the effect of TAM was the strongest and in negative control Hela cells, the impact weakened but still significant. The improvement was also observed in the cellular uptake of Cou-SS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AM-SSL exhibited a much stronger atYmity with model biomembrane compared with empty SSL, and ft^her test with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 showed that free TAM had an obvious interaction with lipid membrane. In conclusion, TAM could increase the affinity of liposomes with biomembrane and enhance the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liposomes via both TAM-mediated P-gp inhibition and the in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hydrophobic TAM molecules and lipid membr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somes TAMOXIFEN DOXORUBICIN BIOMEMBRANE AFFINITY
原文传递
多肽/微型蛋白类导向分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小又 刘鑫龙 李翀 《药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0期767-776,共10页
多肽药物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生物活性高、易于修饰和规模化制备等特点,是新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除了直接作为候选药物或小分子药物设计的前体之外,多肽在药物开发中还有一类十分重要的应用:作为导向分子。多肽类导向分子与病灶部... 多肽药物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生物活性高、易于修饰和规模化制备等特点,是新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除了直接作为候选药物或小分子药物设计的前体之外,多肽在药物开发中还有一类十分重要的应用:作为导向分子。多肽类导向分子与病灶部位靶标的特异性结合能够介导小分子药物或递药系统更有效地被靶细胞摄取,从而有望实现高效低毒的治疗。综述近年来多肽类导向分子的来源、优化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 导向分子 靶向治疗 分子文库 计算机辅助设计
原文传递
人参皂苷Rk1修饰的伊曲康唑新型脂质体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钟欣 崔雅琦 +1 位作者 汪小又 李翀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865-2871,共7页
目的制备一种人参皂苷Rk1修饰的伊曲康唑新型脂质体(R-ITZ-Lip)用于肿瘤治疗,并初步考察其体内外抗肿瘤药效。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R-ITZ-Lip,对其进行粒径、电位、包封率等表征研究;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试验定性定量考察R-ITZ-Lip... 目的制备一种人参皂苷Rk1修饰的伊曲康唑新型脂质体(R-ITZ-Lip)用于肿瘤治疗,并初步考察其体内外抗肿瘤药效。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R-ITZ-Lip,对其进行粒径、电位、包封率等表征研究;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试验定性定量考察R-ITZ-Lip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采用活体和离体成像试验考察其体内肿瘤靶向性;采用MTT试验和肿瘤生长曲线考察其体内外药效。结果R-ITZ-Lip外观呈圆形,平均粒径为(124.67±2.05)nm,包封率为(97.49±1.93)%;体外细胞摄取试验结果表明,R-ITZ-Lip能够被乳腺癌细胞4T1特异性摄取,活体和离体成像结果表明R-ITZ-Lip在4T1异种移植小鼠模型的肿瘤部位分布显著增强;MTT试验表明R-ITZ-Lip对4T1细胞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IC_(50)为1.37μg·mL^(−1),低于伊曲康唑胆固醇脂质体(C-ITZ-lip)的3.12μg·mL^(−1),4T1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体内药效结果表明,R-ITZ-Lip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R-ITZ-lip组的抑瘤率为83.54%,优于C-ITZ-lip组(73.87%)和ITZ注射液组(57.86%)。结论构建了一种用于治疗肿瘤的R-ITZ-Lip,具有改善的制剂学性质,能够实现肿瘤的精准靶向,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k1 伊曲康唑 脂质体 主动靶向 肿瘤
原文传递
一种简便的一氧化碳递送策略及抗脓毒症肺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开城 程立婷 +1 位作者 汪小又 李翀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0-546,共7页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化学气体信使分子,具有明确的抗炎活性,但作为一种气态的活性物质,如何安全、有效地递送至病灶发挥疗效有待研究。基于一氧化碳与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主要成分血红蛋白的天然亲...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化学气体信使分子,具有明确的抗炎活性,但作为一种气态的活性物质,如何安全、有效地递送至病灶发挥疗效有待研究。基于一氧化碳与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主要成分血红蛋白的天然亲和性,本文拟构建一种一氧化碳-红细胞(CO-RBC)复合体系,以脓毒症肺损伤为模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arbon monoxide 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为对照,研究其对模型小鼠肺损伤的治疗作用。以CO-RBC中CO的释放、稳定性、安全性及体内肺靶向性对CO-RBC复合体系进行表征;以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肺表面活性蛋白-A (SP-A)的表达评价动物模型;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炎症因子的分泌、小鼠存活时间及肺组织病理变化评价CO-RBC复合体系对脓毒症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实验设计获得西南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符合动物实验福利伦理准则。结果表明:CO-RBC复合体系在氮气保护下储存,稳定性强, 48 h内基本无释放,而在近生理条件下时, 12 h内释放约70%,解决了CORM-2中CO突释的问题,同时对小鼠无毒性;体内荧光成像显示CO-RBC复合体系能在肺部有效聚集,具有一定的肺靶向作用;给药治疗后, CO-RBC组相较于其他组, TNF-α和IL-6的分泌明显降低,肺间质水肿程度减轻,白细胞浸润减少,存活率显著提高。因此,本研究制备的CO-RBC复合体系相比CORM-2对脓毒症小鼠肺部炎症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望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红细胞 脓毒症 肺损伤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