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的微孢子虫病 被引量:22
1
作者 汪方炜 鲁兴萌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共4页
介绍了昆虫微孢子虫病的病理学、传播途径、寄主特异性、病害管理以及利用昆虫微孢子虫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益虫微孢子虫病害的防治和昆虫微孢子虫杀虫剂的研制提参考。
关键词 昆虫 微孢子虫病 生物杀虫剂 病理学
下载PDF
家蚕肠球菌体外抑制微孢子发芽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汪方炜 鲁兴萌 黄少康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研究表明,家蚕微孢子的浓度(y)与孢子悬浮液的吸光值(OD_(625))(x)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y=2.712×1O^6x来表示,即可用分光光度计法快速准确地测定孢子的发芽率。微孢子在不同处理液中发芽的动力学曲线显示:经磷酸缓冲液、培养基的透... 研究表明,家蚕微孢子的浓度(y)与孢子悬浮液的吸光值(OD_(625))(x)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y=2.712×1O^6x来表示,即可用分光光度计法快速准确地测定孢子的发芽率。微孢子在不同处理液中发芽的动力学曲线显示:经磷酸缓冲液、培养基的透析液或培养基的20%~80%饱和废硫酸铵盐析蛋白质处理微孢子在8min之内快速发芽;而经肠球菌培养上清液的透析液或培养上清液的20%~80%饱和度硫酸铵盐析蛋白质处理的微孢子在30min内发芽十分缓慢,两者对孢子发芽的最终相对抑制率分别达到65.95%和70.08%;抑制微孢子发芽的活性物为肠球菌的外分泌物,其分子量在3.5kD以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肠球菌外分泌物质抑制家蚕微孢子发芽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肠球菌 微孢子 发芽率 相对抑制率 外分泌物 动力学机制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微孢子虫孢子发芽机理 被引量:9
3
作者 汪方炜 鲁兴萌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19,共4页
内部渗透压的升高是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的直接驱动力 ,海藻糖酶催化海藻糖水解为葡萄糖或果糖是水生型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的生化基础 ,p H值、离子种类及浓度、温度、射线等均能影响孢子发芽 .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微孢子虫孢子 海藻糖 海藻糖酶 发芽
下载PDF
家蚕体液性防御因子——凝集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汪方炜 鲁兴萌 颜海燕 《中国蚕业》 2001年第4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家蚕 体液 防御因子 凝集素
下载PDF
两种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少康 鲁兴萌 +2 位作者 汪方炜 金伟 陈盛禄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显示两种孢子表面蛋白有明显差异。在SDS UreaPAGE中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为 2 2kD ,而家蚕微孢子虫为 4 5kD。 2D PAGE显示 ,当上样量为 12 0 μg时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斑点有 330多个 ,而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只有 16 0多个 ,其中仅有 10多个相同或疑似蛋白点。家蚕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点约有 2 0个 ,以中性偏酸的小分子居多 (<18kD ,pI 5 .4~ 7.2 )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有 30多个 ,分布较分散。根据两种孢子都能感染家蚕的特点 ,认为相同或疑似蛋白与是否能够感染有关 ,而大量差异蛋白与对家蚕的感染程度有关。两孢子表面蛋白中的主要蛋白均为差异蛋白 ,可能是孢子表面的结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蛋白 侵染性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 家蚕微孢子 双向电泳
下载PDF
微粒子病家蚕消化道内肠球菌的分布 被引量:7
6
作者 鲁兴萌 黄少康 +3 位作者 汪方炜 孙振国 张凡 陈盛禄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从健康家蚕、感染微粒子病家蚕,以及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家蚕的消化道分离了200株肠球菌,并进行了数值分类学鉴定,以探讨家蚕消化道中肠球菌的生态学分布和家蚕微孢子与肠球菌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蚕相比,4龄或5龄起蚕添食微孢... 从健康家蚕、感染微粒子病家蚕,以及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家蚕的消化道分离了200株肠球菌,并进行了数值分类学鉴定,以探讨家蚕消化道中肠球菌的生态学分布和家蚕微孢子与肠球菌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蚕相比,4龄或5龄起蚕添食微孢子的微粒子病家蚕消化道内,肠球菌的数量分别增加5.5×105倍和0.74×102倍;菌种数从6个分别下降为3个和4个;生化表型数从27个分别下降为13个和14个;在菌种分布上,Ent.avium的分布频率从健康蚕的56%分别下降至20%和38%,而Ent.faecium的分布频率从健康蚕的2%分别上升至40%和16%;分离菌株共有59个生化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子病 细菌性病 家蚕 消化道 肠球菌 分布 数值分类学鉴定 相互关系 微孢子 生化表型
下载PDF
家蚕肠球菌对微孢子虫体外发芽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2
7
作者 鲁兴萌 汪方炜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6-128,共3页
肠球菌在家蚕消化道内的高频分布和具有丰富表型的特点 ,使其成为家蚕病害生物防治的良好可利用微生物。本试验从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病蚕消化道内分离了甘露醇酵解酶、山梨醇酵解酶和糖元酵解酶表型不同的4个肠球菌菌株。菌株培养上清对... 肠球菌在家蚕消化道内的高频分布和具有丰富表型的特点 ,使其成为家蚕病害生物防治的良好可利用微生物。本试验从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病蚕消化道内分离了甘露醇酵解酶、山梨醇酵解酶和糖元酵解酶表型不同的4个肠球菌菌株。菌株培养上清对家蚕微孢子虫的体外孢子发芽抑制试验表明 :肠球菌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的发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抑制效果的绝对值达 31 4 9%~ 4 3 5 6 % ,相对值达 4 8 18%~ 5 0 5 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肠球菌 体外发芽 抑制作用 微孢子虫 微粒子病
下载PDF
昆虫转基因载体——piggyBac转座子 被引量:6
8
作者 颜海燕 钟伯雄 汪方炜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98-101,共4页
piggyBac转座子在分类上属于真核生物的第二类转座子 ,是一个自主因子 ,长 2 4 76bp ,有短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 (ITR)和一个可读编码框 (ORF) ,ITR长 1 3bp ,ORF长 2 1kb。piggyBac转座子可以在基因组中切出和转座 ,切出和转座总是发生... piggyBac转座子在分类上属于真核生物的第二类转座子 ,是一个自主因子 ,长 2 4 76bp ,有短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 (ITR)和一个可读编码框 (ORF) ,ITR长 1 3bp ,ORF长 2 1kb。piggyBac转座子可以在基因组中切出和转座 ,切出和转座总是发生在特征性的TTAA四核苷酸目标位点序列 ,转座频率较高 ,而且piggyBac转座子受生物体种类的限制性较少。利用piggyBac转座子构成的载体———辅助质粒系统已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地中海果蝇、黑腹果蝇和家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GYBAC 转基因载体 转基因昆虫
下载PDF
昆虫抗细菌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鲁兴萌 汪方炜 金伟 《科技通报》 2000年第3期188-193,共6页
从不同的昆虫中已分离了多种抗细菌蛋白质 ,这些抗细菌蛋白质可分为杀菌肽、防御素、攻击素、富含甘氨酸、富含脯氨酸和其它类型等 6类 .本文综述了这些抗细菌蛋白质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以及抗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昆虫 抗细菌蛋白质 抗菌机理 杀菌肽 防御素
下载PDF
微量菊酯类农药对家蚕毒性的调查初报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克坊 周勤 +2 位作者 周金钱 汪方炜 鲁兴萌 《蚕桑通报》 2002年第3期27-29,共3页
本文初步调查了微量菊酯类农药对家蚕的毒性 ,发现低剂量(10ng/L)的菊酯类农药连续添食家蚕可影响家蚕的生产发育和茧质。
关键词 微量菊酯类农药 家蚕 毒性
下载PDF
种茧育后期死蛹的发生与防止 被引量:4
11
作者 鲁兴萌 吴海平 +2 位作者 吴一舟 林宝义 汪方炜 《蚕桑通报》 2003年第4期11-13,共3页
本文简要陈述了种茧育后期死蛹的发生,并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提出增强蚕体体质,净化养蚕和制种环境,以及减少蛹体创伤的防止对策。
关键词 种茧 后期死蛹 发生 防止 蛹体创伤 制种环境 蚕体体质
下载PDF
分子标记技术与家蚕遗传育种 被引量:5
12
作者 颜海燕 钟伯雄 汪方炜 《中国蚕业》 2002年第2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分子标记 家蚕 遗传育种
下载PDF
对我国养蚕业中传染性软化病的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鲁兴萌 汪方炜 石彦 《蚕桑通报》 2002年第3期6-8,共3页
本文综述了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mIFV)的病毒学和病理学研究进展。分析了BmIFV和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在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发生和流行中的作用。认为开展BmIFV的研究 ,并调查其在我国蚕业生产中的流行情况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 本文综述了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mIFV)的病毒学和病理学研究进展。分析了BmIFV和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在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发生和流行中的作用。认为开展BmIFV的研究 ,并调查其在我国蚕业生产中的流行情况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蚕业 传染性 软化病 中国
下载PDF
诺氟沙星对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发病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瀛 V.ShyamKumar +3 位作者 汪方炜 朱宏杰 孙振国 鲁兴萌 《蚕桑通报》 2005年第1期20-24,共5页
分离的传染性软化病病毒可引起家蚕群体发育不齐等症状,对家蚕具有明显的致病性(p<0.01),诺氟沙星连续添食可以在减轻发病和推迟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感染病毒量和抗生素浓度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诺氟沙星 家蚕 病毒性软化病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