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表达VCAM-1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1
作者 汪李慧 刘元林 +6 位作者 朱恒 程岩 倪永青 马士凤 陈秀慧 郑荣秀 张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0-795,共6页
目的:探讨基因修饰过表达VCAM-1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将稳定过表达VCAM-1的MSC细胞(MIGR1-VCAM-1)和转入空载体的MSC细胞(MIGR1)分别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以原位油红O染色和real-time PCR检测成... 目的:探讨基因修饰过表达VCAM-1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将稳定过表达VCAM-1的MSC细胞(MIGR1-VCAM-1)和转入空载体的MSC细胞(MIGR1)分别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以原位油红O染色和real-time PCR检测成脂分化能力与相关关键转录因子C/EBPα和PPAR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相关信号通路P38、ERK和JNK通路的活化。利用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MSC,观察其成脂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无论是自分化组还是诱导分化组,过表达VCAM-1的MIGR1-VCAM-1/MSC与对照组MIGR1/MSC相比,脂滴变大,脂肪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同时在mRNA水平调控成脂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C/EBPα和PPARγ表达显著上调;Western blot检测相关信号通路,结果表明JNK通路在VCAM-1调控成脂分化中明显下调,P38及ERK通路则显著上调;加入通路抑制剂后,JNK通路抑制可显著上调MIGR1-VCAM-1/MSC成脂分化能力,脂肪数量明显增加(P<0.01),且相关转录因子C/EBPα和PPARγ的mRNA表达也显著上升;而抑制P38及ERK通路则使MIGR1-VCAM-1/MSC的C/EBPα和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脂滴及脂肪细胞数则更小、更少。结论:过表达VCAM-1可促进小鼠MSC成脂分化,VCAM-1可能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活化P38及ERK通路促进小鼠MSC成脂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基因转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禇亚男 徐芬芬 +4 位作者 江晓宇 倪永青 汪李慧 张毅 郑荣秀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5-730,共6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猪甲状腺球蛋白和弗氏佐剂免疫C57BL/6小鼠,制备EAT小鼠模型。BM-MSC干预组小鼠在建模同时尾静脉输注同源BM-MSC,每只3×105,...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猪甲状腺球蛋白和弗氏佐剂免疫C57BL/6小鼠,制备EAT小鼠模型。BM-MSC干预组小鼠在建模同时尾静脉输注同源BM-MSC,每只3×105,每周1次,共4次。所有小鼠均在免疫后28 d处死,分离甲状腺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分析;分离血清,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总3,5,3',5'-四碘甲腺原氨酸(TT4)、总3,5,3'-三碘甲腺原氨酸(TT3)、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gAb,TmAb和TPOAb均明显增高,TT4水平明显降低(P<0.05),TT3水平无明显差异,甲状腺组织破坏明显,提示成功建立EAT小鼠模型。2正常对照组甲状腺组织未见淋巴细胞浸润;模型组甲状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明显;BM-MSC干预组可见甲状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程度较模型组减轻。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TgAb,TmAb,TPOAb和IFN-γ水平增高,IL-10水平降低(P<0.05);BM-MSC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TgAb,TmAb和TPOAb水平明显降低,TT4水平明显升高(P<0.05),TT3水平无明显差异,IFN-γ表达水平降低,IL-10表达水平增高(P<0.05)。结论 BM-MSC对EAT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有可能与其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Th2免疫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性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细胞因子 自身抗体
下载PDF
VCAM-1基因敲减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倪永青 刘元林 +5 位作者 朱恒 汪李慧 马士凤 陈秀慧 郑荣秀 张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6-801,共6页
目的:利用siRNA技术建立稳定低表达血管间粘附分子1(VCAM-1)基因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1/2)并探讨其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逆转录病毒质粒GV118-VCAM-1-RNAi,应用酶切及测序方法进行... 目的:利用siRNA技术建立稳定低表达血管间粘附分子1(VCAM-1)基因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1/2)并探讨其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逆转录病毒质粒GV118-VCAM-1-RNAi,应用酶切及测序方法进行相关鉴定,转染包装细胞系T293,收集病毒上清并感染C3H10T1/2细胞(C3),应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LTT)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免疫调节能力。结果:酶切和测序鉴定表明,成功构建了低表达VCAM-1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GV118-VCAM-1-RNAi,感染C3H10T1/2细胞后,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稳定低表达VCAM-1的间充质干细胞GV118-VCAM-1/C3;LTT和M LR实验结果显示,低表达VCAM-1基因的M SC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敲减VCAM-1可显著下调MSC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这为进一步研究VCAM-1基因与MSC免疫抑制功能的相关性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小RNA干扰 基因转染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