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C_CSM模式夏季关键区海温回报评估 被引量:12
1
作者 汪栩加 郑志海 +2 位作者 封国林 王阔 申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1-288,共18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_CSM)的汛期回报试验数据集,评估了夏季中低纬度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夏季中低纬海温具有一定的预测...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_CSM)的汛期回报试验数据集,评估了夏季中低纬度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夏季中低纬海温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且在低纬地区的预测技巧尤为出色。对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和北大西洋这三个关键区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模式对不同海区海温的预测能力有所不同。其中,模式对夏季北太平洋海温及Nio 3.4指数表现出显著的预测技巧,对热带印度洋、北大西洋海温及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Indian Ocean Basin-wide Warming,IOBW)也表现出一定的预测技巧,而对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的技巧相对较低。研究发现,预测技巧与前冬的ENSO状态密切相关,当前冬位于ENSO异常位相时,BCC_CSM模式对于三大海区夏季海温的预测技巧要高于前冬位于ENSO正常位相时,且对NAT指数也具有更高的预测技巧。前冬ENSO所处的位相对于该模式对夏季Nio 3.4指数及IOBW指数的预测技巧影响不明显。此外,该模式对夏季海温的预测技巧依赖于超前时间,预测技巧在大部分情形下超前1个月的预测技巧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模式 夏季海温 回报 评估
下载PDF
延伸期预报中大气初值与海温边值的相对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汪栩加 郑志海 +2 位作者 封国林 顾伯辉 赵玉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初始条件记忆和下垫面条件是延伸期可预报性的主要来源,它们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相对作用存在明显不同。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最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设计了由4组不同大气初值与海温边值构成的组合试验,研究了(大气)初值与(海... 初始条件记忆和下垫面条件是延伸期可预报性的主要来源,它们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相对作用存在明显不同。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最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设计了由4组不同大气初值与海温边值构成的组合试验,研究了(大气)初值与(海温)边值对全球不同区域延伸期预报的相对作用。结果显示,模式预测技巧在3周以内强烈依赖于初值。在相同的边值条件强迫下,不同初值在月内尺度上的预测技巧差异非常明显,且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初值仍然能够提供一定的预测信息。从全球来看,边值强迫对预测技巧的影响从一周左右开始。在低层的850 hPa高度场上,边值的作用在热带地区于第4—5候与初值相当,其他区域的边值影响达到与初值相当的时间滞后于热带地区;在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上,边值的作用在热带地区第5候前后达到与初值作用相当,其他区域这个时间则推迟至第6候前后,比对低层的影响时间滞后1—2候;对于东亚地区而言,边值的贡献在第2候就已显现,对预测技巧产生了明显的改进。在延伸期尺度上,边值强迫主要作用的区域为低纬度区域,且对500 hPa高度场的影响更为稳定,在该区域第5候以后有较为明显的改进。初值与边值对延伸期预报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认识初、边值条件的相对作用能够为延伸期预报的改进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期预报 初值 边值 BCC_AGCM
下载PDF
BCC_CSM模式夏季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汪栩加 郑志海 +1 位作者 顾伯辉 赵玉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0-1279,共10页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的回报数据集与NCEP再分析数据,首先分析了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气水汽含量以及水汽输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水汽输送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及夏季风之间的配置关系。进一步对模式的水汽输送预测...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的回报数据集与NCEP再分析数据,首先分析了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气水汽含量以及水汽输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水汽输送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及夏季风之间的配置关系。进一步对模式的水汽输送预测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对造成模式误差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与东亚夏季风联系密切,而东亚夏季风主要通过影响长江中下游的水汽输送来影响该地区降水,因此水汽输送是联系水汽源地与降水的一个重要的枢纽;另一方面,模式中夏季长江中下游大气水汽输送较观测而言存在一个气旋性偏差,不利于水汽输送到该地区,这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大气可降水量偏少,从而成为该地区降水的预测总体偏少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负偏差中心分布在20°N-40°N之间,而低纬度则是一个正偏差分布。进一步研究发现,模式对于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的预测偏差主要是由夏季风的预测偏差导致的,且模式对于弱季风年的预测能力要强于强季风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模式 水汽输送 回报 评估
下载PDF
北半球不同强度、生命期阻塞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培龙 李艳 +2 位作者 王式功 汪栩加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9-645,651,共8页
分析了1968-2010年北半球阻塞高压频发区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的变化特征,从阻高强度和阻高生命期两方面分析阻高多发年、少发年与北半球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北半球的3个阻高频发区中,大西洋地区阻高出现总次数最多,太平洋地区次之... 分析了1968-2010年北半球阻塞高压频发区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的变化特征,从阻高强度和阻高生命期两方面分析阻高多发年、少发年与北半球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北半球的3个阻高频发区中,大西洋地区阻高出现总次数最多,太平洋地区次之,欧亚区最少;从阻高强度来看,3个阻高频发区强阻高次数均有减少趋势,以大西洋区最为显著,弱强度阻高变化趋势不明显;对于阻高生命期,长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在21世纪以前变化不大,但近10年增加明显,短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只有大西洋区在减少.大西洋区强阻高中长生命期阻高占25%,而太平洋区仅为14%,阻高强度越强时,出现长生命期阻高的概率也就越大.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对温度的影响差异显著.3个阻高频发区的长生命期阻高多发年与少发年温度差值的负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而正异常区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大西洋区、太平洋区长生命期阻高在多发年引起中低纬度地区的降温及高纬度地区的增温比强阻高产生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高强度 阻高生命期 北半球 温度
下载PDF
BCC第二代气候系统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预测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7
5
作者 程智 高辉 +3 位作者 朱月佳 史跃玲 刘俊杰 汪栩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08-1519,共12页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系统模式的回报和实时预测数据,利用同期和滞后相关、偏相关分析以及联合EOF分解等方法,评估了其对夏季东亚环流和降水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高低层环流和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分布形势,特别是强降水中心...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系统模式的回报和实时预测数据,利用同期和滞后相关、偏相关分析以及联合EOF分解等方法,评估了其对夏季东亚环流和降水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高低层环流和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分布形势,特别是强降水中心和季风系统成员位置的预测较为合理,但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模式对于东亚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预测能力较弱,但对于东亚500 hPa高度场年际变化的预测效果较好,并且随着起报月的临近,技巧有所改进,此外模式对于东亚夏季气候变率主要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模式较好地反映出了东亚夏季气候对El Nino发展和衰减响应的主要特征,其技巧主要来源于对于东部型El Nino影响的准确把握。总体来看,该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的预测能力较好,对短期气候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模式评估 BCC二代气候系统模式 东亚气候
下载PDF
基于BCC_CPSv2模式的淮河流域月参考作物蒸散概率订正预报 被引量:1
6
作者 曹雯 段春锋 +2 位作者 徐祥 程智 汪栩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61-69,F0003,共10页
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预报在农业水资源配置、区域干湿演变评估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预测系统(Beijing Climate Center Second-Generation Climate Prediction System,BC... 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预报在农业水资源配置、区域干湿演变评估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预测系统(Beijing Climate Center Second-Generation Climate Prediction System,BCC_CPSv2)模式预报数据和1991-2020年淮河流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分位数映射法对模式预报的气象要素进行概率订正,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0,并评估了订正前后BCC_CPSv2模式对淮河流域月ET0和气象要素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模式对平均气温、净辐射和相对湿度的预报值较观测值偏小,风速预报值在3-6月偏小,其他月份偏大,4个气象要素预报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1.84℃、1.70 MJ/m2d、15.79%和1.39 m/s;气象要素预报偏差导致2-6月ET0预报值较计算值偏小,1月和7-12月偏大,区域平均RMSE为0.59 mm/d,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为21.9%。2)概率订正有效降低了气象要素和ET0的预报误差。气温、净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预报订正值的RMSE均小于订正前;80%月份ET0预报订正值的RMSE小于订正前,区域平均RMSE减小了0.23 mm/d,MAPE减小了11.2%。3)夏半年和冬半年ET0预报误差的首要来源分别是净辐射和相对湿度,主要是由于模式对这2个要素的预报精度较低且ET0对其敏感,误差容易传递。可见,基于模式概率订正的月尺度ET0预报方法精度较高,可以为水资源优化管理、灌溉制度制定和农业中长期需水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气候 模式 预报 概率订正 淮河流域
下载PDF
Analysis of stable components in the extended-range forecast for the coming 10-30 days in winter 2010 and 2011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阔 封国林 +1 位作者 曾宇星 汪栩加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570-577,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extract stable components in the extended-range forecast for the coming 10–30 days by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nd some other methods based...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extract stable components in the extended-range forecast for the coming 10–30 days by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nd some other methods based 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reanalysis daily data. The comparisons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of climatological background field and truth data in winter between 2010 and 2011 are made. The method of extracting stable components and climatological background field can be helpful to increase forecasting skill. The forecasting skill improvement of air temperature is better than geopotential height at 500 hPa. Moreover, this method improves the predictability better in the Pacific Ocean. In China, the forecast in winter in Northeast China is more uncertain than in the other 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components climatological background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下载PDF
黄山地区冬半年降水相态判据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婧 倪大敬 +3 位作者 黄骏凯 吴文君 孙蓓蓓 汪栩加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0年第4期292-298,共7页
利用2008—2018年逐年11月至翌年3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配置、降水相态与特征层气温、0℃层高度和层结厚度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归纳了黄山地区冬半年雨、冻雨、雨夹雪和雪四类降水相态的判别依据,并利用一次雨雪转换天气过程对... 利用2008—2018年逐年11月至翌年3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配置、降水相态与特征层气温、0℃层高度和层结厚度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归纳了黄山地区冬半年雨、冻雨、雨夹雪和雪四类降水相态的判别依据,并利用一次雨雪转换天气过程对判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黄山地区固态降水和固液混合型降水主要发生在1—2月。850 hPa高度层及以下各层气温对雨雪转换的判别效果较好,当850、925、1000 hPa特征层气温和地面气温分别大于等于-3.9、-2.6、0.5、1℃时可判定为雨,各层气温继续降低将出现雨夹雪或雪。当0℃层高度在1000 hPa高度层以上时可能出现雨,反之出现雨夹雪或雪。此外,厚度层结也能较好地区分雨和雨夹雪或雪。冻雨(冰粒)的判据与其他降水相态的判据不同之处是在700 hPa高度层附近存在融化层。判据能较好地区分黄山地区不同降水相态,但对冻雨和冰粒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雨雪转换 特征层气温 厚度层结 0 ℃层高度
下载PDF
近海台风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贡献 被引量:12
9
作者 申茜 张世轩 +1 位作者 赵俊虎 汪栩加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13-522,共10页
目前汛期预测主要针对季风系统形成的降水,而对台风等热带系统的影响并未考虑,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是一个剧烈的天气尺度过程,与短期气候预测尺度并不匹配,因而无法进行考虑.这也成为提升汛期预测技巧的一个制约因素.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 目前汛期预测主要针对季风系统形成的降水,而对台风等热带系统的影响并未考虑,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是一个剧烈的天气尺度过程,与短期气候预测尺度并不匹配,因而无法进行考虑.这也成为提升汛期预测技巧的一个制约因素.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气候的角度,提出一个能较为客观地衡量台风对夏季降水影响强弱的指数——台风影响指数.利用1960—2011年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整理的热带气旋资料,从月、季尺度对中国夏季台风影响强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台风对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1)台风从6月至8月呈增强的趋势,6月份最弱,7月份居中,8月份最强;2)从台风降水及占总降水的比例分布来看,纬向呈东部高西部低,经向呈从东北地区至华南地区依次增大的趋势,长江以南地区台风降水量占夏季降水量的比重可达10%以上,7,8月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降水量最大可达100 mm以上,可达当月总降水量的40%;3)台风影响指数与夏季降水的相关表明,台风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6月份与华南地区呈负相关,7月份与东南沿海地区呈正相关,而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呈负相关;8月份与华南、华北地区呈正相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呈负相关.这主要是由台风、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影响 东部 夏季降水 贡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