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护理 被引量:3
1
作者 汪桂亮 刘亚云 《全科护理》 2017年第8期940-942,共3页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给予全面的护理,包括脱水和抗感染治疗,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给予骨窗护理、气道护理、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给予全面的护理,包括脱水和抗感染治疗,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给予骨窗护理、气道护理、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等。[结果]24例病人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和术后的精心护理,有18例存活、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植物状态。[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病人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骨窗 护理
下载PDF
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
作者 汪桂亮 刘亚云 +3 位作者 汤云 于涛 王奎 姜梦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7-59,77,共4页
目的探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了解此操作用于颅内压增高风险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重症脑出血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人工气道气囊上滞留物,记录并比... 目的探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了解此操作用于颅内压增高风险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重症脑出血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人工气道气囊上滞留物,记录并比较操作前中后各观察指标变化。结果气流冲击法操作不同时间患者颅内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操作中患者颅内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操作前后,脉搏氧饱和度显著低于操作前后(均P<0.01);操作前中后脑灌注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流冲击法操作后患者呼吸频率显著低于操作前(P<0.05),潮气量及分钟通气量操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引起重症脑出血患者短暂颅内压波动及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波动,对患者脑氧合及脑灌注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机械通气 气流冲击法 呼吸道分泌物 颅内压 脑灌注压
下载PDF
声门下吸引配合不同冲洗液对预防VAP效果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汪桂亮 刘亚云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4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配合不同冲洗液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发生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294例,随机分成A组99例、B组99例和C组96例。A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无...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配合不同冲洗液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发生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294例,随机分成A组99例、B组99例和C组96例。A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B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1.25%碳酸氢钠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C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0.02%洗必泰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比较3组患者VAP发生率、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C组患者VAP发生率低于B组及A组(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B组及A组(P<0.05),B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住院时间长于A组(P<0.05),3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02%洗必泰溶液用于声门下冲洗可以有效减少气道分泌物,降低VAP的发生率,有效改善肺功能,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门下吸引 冲洗液 气管切开 VAP 护理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手术期癫痫发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桂亮 刘亚云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年第8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手术期癫痫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神经外...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手术期癫痫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癫痫发生情况。结果B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早期癫痫发病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早期癫痫发病率,减轻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动脉瘤 癫痫 集束化护理
下载PDF
改良型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亚云 汪桂亮 +3 位作者 于涛 王奎 范桢 伍年龙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喷射雾化器与改良型喷射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颅脑损伤痰液黏稠的气管切开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喷射雾化器,观察组使用改良型喷射雾化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第3... 目的:探讨喷射雾化器与改良型喷射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颅脑损伤痰液黏稠的气管切开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喷射雾化器,观察组使用改良型喷射雾化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痰液黏稠度情况、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治疗期间患者每天平均吸痰次数、并发症及护士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多于对照组,Ⅲ度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10.77±2.41)vs(14.37±2.6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吸痰前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97.01±1.45)%vs(95.35±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满意度(80.00%)高于对照组(55.00%),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改良型喷射雾化器湿化气道,可降低痰液黏稠度和吸痰次数,提高血氧饱和度和护士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雾化 湿化 护理
下载PDF
声门下吸引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颅内压及灌注压的影响
6
作者 汪桂亮 刘亚云 +3 位作者 汤云 于涛 王奎 窦云有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5-48,共4页
目的观察声门下吸引操作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间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的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行声门下... 目的观察声门下吸引操作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间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的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行声门下吸引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记录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患者的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呼吸(RR)。比较操作前中后患者ICP、CPP、SpO_(2)、MAP、HR、RR变化。结果声门下吸引操作过程中SpO_(2)、HR、MAP、RR、ICP与操作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PP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声门下吸引操作可引起颅内压升高以及生命体征的短暂波动,但对脑灌注压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声门下吸引 颅内压 脑灌注压
下载PDF
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癫痫护理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亚云 汪桂亮 +1 位作者 汤云 王奎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年第5期43-44,共2页
总结了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护理措施和经验。对48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的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密切观察病情,抗癫痫药物预防,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制定颅脑外伤术后癫痫发作的应急预案。护理后,48例患者癫痫... 总结了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护理措施和经验。对48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的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密切观察病情,抗癫痫药物预防,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制定颅脑外伤术后癫痫发作的应急预案。护理后,48例患者癫痫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因癫痫发作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其中36名患者病情好转,5名患者自动出院,4名患者植物人状态,3名患者死亡。认为对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癫痫 护理
下载PDF
神经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困难及延迟撤机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奎 汤云 +4 位作者 于涛 汪桂亮 范桢 窦云有 姜梦柯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究导致神经危重患者机械通气出现撤机困难及延迟撤机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入住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共100例。将患者分为简单撤机组、困难撤机组、延迟撤机组。记录3组患者的基... 目的:探究导致神经危重患者机械通气出现撤机困难及延迟撤机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入住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共100例。将患者分为简单撤机组、困难撤机组、延迟撤机组。记录3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关临床资料、临床结果。结果:浅快呼吸指数(RSBI)增高(OR=1.036,95%CI:1.005~1.068)是困难及延迟撤机的危险因素(P<0.05),咳痰能力强(OR=0.247,95%CI:0.077~0.795)、肺部感染控制良好(OR=0.202,95%CI:0.063~0.650)、无呼吸系统基础病(OR=0.219,95%CI:0.051~0.935)是困难及延迟撤机的保护因素(P<0.05)。延迟撤机组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低于简单撤机组和困难撤机组(P<0.05),延迟撤机组与困难撤机组的气管切开率、ICU住院日、机械通气总时间均高于简单撤机组(P<0.05)。结论:在原发神经中枢疾病控制的基础上应积极训练患者的呼吸功能、提升患者的咳痰能力、有效控制肺部感染、积极治疗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困难及延迟撤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危重患者 撤机 神经中枢
下载PDF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奎 陈雷 汪桂亮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36期200-200,201,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昏迷临床中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诊的126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根据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3),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肠...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昏迷临床中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诊的126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根据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3),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护理,了解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家属焦虑评分对比,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 高血压 脑出血 昏迷
下载PDF
20例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的观察和护理
10
作者 王奎 王丽华 +3 位作者 汤云 于涛 汪桂亮 范桢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32-535,共4页
目的观察总结20例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NAVA)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9年6~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ICU的脑血管病患者20例行NAVA。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呼吸力学曲线参数、生命体征的变化... 目的观察总结20例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NAVA)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9年6~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ICU的脑血管病患者20例行NAVA。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呼吸力学曲线参数、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且比较NAVA与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的人机协调性及血气变化;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气道管理;做好膈肌电活(EAdi)导管护理,维持膈肌电信号的稳定;做好脱机过程的护理。结果NAVA模式下每分钟双吸气次数显著高于PSV模式(P<0.05),每分钟误触发和无效触发次数显著低于PSV模式(P<0.05);两种模式在血气中的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上无明显差异(P>0.05)。NAVA通气期间均未发生VAP和缺氧性损害;均未发生EAdi导管意外且信号基本稳定,最终16例患者安全脱机,4例脱机失败。结论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作为一种新型通气模式通过做好其观察和护理可安全应用于临床,并且具有改善人机协调性的潜在优点,值得临床护士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症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膈肌电信号 护理
下载PDF
冷热刺激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1
作者 刘亚云 汪桂亮 +2 位作者 朱琴琴 邹杰杰 姜梦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243-243,245,共2页
探讨冷热刺激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50例,随机分成A组、B组、C组。A组患者下肢使用冰力降温贴。B组患者下肢无任何操作。C组患者下肢使用暖宝宝保温... 探讨冷热刺激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50例,随机分成A组、B组、C组。A组患者下肢使用冰力降温贴。B组患者下肢无任何操作。C组患者下肢使用暖宝宝保温贴。比较3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于B组和C组(P<0.05),C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大于B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冷热刺激对脑出血患者DVT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减少脑出血患者下肢冷热刺激,可降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刺激 脑出血 深静脉血栓 护理
下载PDF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奎 汤云 +7 位作者 陶秀彬 姜梦柯 窦云有 张卫 于涛 汪桂亮 范桢 伍年龙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收治的需要进行有创...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收治的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54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配至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通气时间均≥72 h。记录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及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生命体征和膈肌功能指标变化。结果NAVA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较PSV组显著延长〔d:22(15,26)比6(0,23),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GOS评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呼吸力学参数方面,NAVA组患者入组后机械通气3 d时呼出潮气量(VTe)较1 d、2 d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PSV组〔mL:411.0(385.2,492.6)比489.0(451.8,529.4),P<0.01〕;同时NAVA组2 d、3 d时分钟通气量(MV)均显著高于1 d,且2 d时显著高于PSV组〔L/min:9.8(8.4,10.9)比7.8(6.5,9.8),P<0.01〕,而PSV组MV无显著变化。NAVA组1 d时气道峰压(Ppeak)和平均气道压(Pmean)均显著低于PSV组〔Ppeak(cmH_(2)O,1 cmH_(2)O≈0.098 kPa):14.0(12.2,17.0)比16.6(15.0,17.4),Pmean(cmH_(2)O):7.0(6.2,7.9)比8.0(7.0,8.2),均P<0.05〕;但两组2 d、3 d时Ppeak和P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动脉血气方面,两组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两组患者3 d时pH值均明显高于1 d。NAVA组1 d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低于PSV组〔mmHg(1 mmHg≈0.133 kPa):122.01±37.77比144.10±40.39,P<0.05〕,但两组2 d、3 d时P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生命体征方面,NAVA组1、2、3 d时呼吸频率(RR)均显著高于PSV组〔次/min:1 d为19.2(16.0,25.2)比15.0(14.4,17.0),2 d为21.4(16.4,26.0)比15.8(14.0,18.6),3 d为20.6(17.0,23.0)比16.7(15.0,19.0),均P<0.01〕。在膈肌功能方面,NAVA组3 d时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显著高于PSV组〔cm:0.26(0.22,0.29)比0.22(0.19,0.26),P<0.05〕;两组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VA组2 d、3 d时膈肌增厚分数(DTF)均显著高于PSV组〔2 d:(35.18±12.09)%比(26.88±8.33)%,3 d:(35.54±13.40)%比(24.39±9.16)%,均P<0.05〕。结论NAVA模式可安全地应用于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能够延长无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使患者获得更优的肺保护性通气,同时在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改善膈肌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神经重症 脑血管病 机械通气 膈肌
原文传递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人机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奎 王丽华 +4 位作者 汤云 于涛 汪桂亮 范桢 邹杰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的人机协调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的16例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目的探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的人机协调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的16例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先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后NAVA模式,或者先NAVA模式后PSV模式机械通气治疗,每种模式下均通气24 h。每隔8 h记录每分钟误触发、无效触发、双触发、触发延迟、吸呼切换提前、吸呼切换延迟的次数及人机异步时间(触发延迟时间、吸呼切换提前时间、吸呼切换延迟时间),共记录3 min。比较两种通气模式下每种异步类型的平均每分钟异步次数、每种异步类型的异步指数(AI)、总AI、异步时间、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参数变异系数(CV%)。结果在NAVA模式下,误触发次数/指数、无效触发次数/指数、触发延迟次数/指数、吸呼切换提前次数/指数、吸呼切换延迟次数/指数均显著低于PSV模式〔误触发次数(次/min):0.00(0.00,0.00)比0.00(0.00,0.58),误触发指数:0.00(0.00,0.00)比0.00(0.00,0.02),无效触发次数(次/min):0.00(0.00,0.33)比1.00(0.33,2.17),无效触发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触发延迟次数(次/min):0.00(0.00,0.58)比0.67(0.33,1.58),触发延迟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吸呼切换提前次数(次/min):0.00(0.00,0.33)比0.33(0.08,1.00),吸呼切换提前指数:0.00(0.00,0.01)比0.02(0.00,0.05),吸呼切换延迟次数(次/min):0.00(0.00,0.00)比1.17(0.00,4.83),吸呼切换延迟指数:0.00(0.00,0.00)比0.07(0.00,0.25),均P<0.05〕,但双触发次数/指数显著多于PSV模式〔次数(次/min):1.00 (0.33,2.00)比0.00 (0.00,0.00),指数:0.04 (0.02,0.11)比0.00 (0.00,0.00),均P<0.05〕;NAVA模式下总AI显著低于PSV模式〔0.08 (0.04,0.14)比0.22 (0.18,0.46),P<0.01〕,且总AI>0.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SV模式〔37.50%(6/16)比93.75%(15/16),P<0.01〕。两种模式在人机异步时间和动脉血气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AVA模式较PSV模式存在更为显著的气道峰压(Ppeak)变异性和呼出潮气量(VTe)变异性〔Ppeak变异系数(CV%):11.25 (7.12,15.17)%比0.00 (0.00,2.82)%,VTe CV%:(8.93±5.53)%比(4.71±2.61)%,均P<0.05〕。结论与PSV模式相比,NAVA模式能够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中通过总体减少人机异步事件的发生,降低人机AI,减少严重人机异步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人机协调性。NAVA与PSV模式能达到相同的气体交换效果,同时NAVA模式在避免通气支持不足或过度、膈肌保护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气管切开 人机协调 膈肌电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