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从《赫索格》看索尔·贝娄的身份焦虑 |
汪汉利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7
|
|
2
|
被改写的他者形象——从马德琳形象看贝娄的男性霸权话语 |
汪汉利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5
|
|
3
|
指向身体下部的叙述——余华《兄弟》的肉体狂欢化叙事 |
汪汉利
孙立春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8
|
|
4
|
人文焦灼与民族记忆——《赫索格》中的人文关怀与犹太民族境遇的关系 |
汪汉利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5
|
论《老无所依》的人文底蕴与伦理缺陷 |
汪汉利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6
|
跳蛙不跳 纽约大笑——《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的叙事分析 |
汪汉利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5
|
|
7
|
食人族、修辞与福音书——从海洋文学等看英国社会对南太平洋及加勒比岛屿土著的想像 |
汪汉利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5 |
2
|
|
8
|
论雷切尔·卡森的“海洋三部曲”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
汪汉利
刘珊珊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6 |
1
|
|
9
|
从神话看先民的海洋认知 |
汪汉利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0 |
4
|
|
10
|
从《岭外代答》看大食与南宋的海上交往 |
汪汉利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7 |
2
|
|
11
|
虚伪的作品与真实的表述——先锋时期余华与罗伯-格里耶人物观之比较 |
汪汉利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2
|
文学教学的伦理维度——以《海的女儿》教学实践为例 |
汪汉利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3
|
索尔·贝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
汪汉利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9 |
1
|
|
14
|
作品《赫索格》的性考察 |
汪汉利
齐欣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5
|
卡夫卡的“看”与“被看” |
汪汉利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13 |
0 |
|
16
|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评介 |
汪汉利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7 |
0 |
|
17
|
主题学研究的理论困境 |
汪汉利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8
|
舟山涉海节庆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
汪汉利
|
《枣庄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9
|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中的“宁波之乱” |
汪汉利
孙立春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5 |
0 |
|
20
|
《海的女儿》:反浪漫主义的伦理指向 |
汪汉利
徐青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