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从《赫索格》看索尔·贝娄的身份焦虑 被引量:7
1
作者 汪汉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33-37,共5页
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讨了美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和归宿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实是社会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对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焦虑,对犹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义提出了质疑。他试图从性、暴力和大... 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讨了美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和归宿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实是社会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对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焦虑,对犹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义提出了质疑。他试图从性、暴力和大自然中寻求消解身份焦虑的途径,最终在自然之美和情人之爱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也变相地在心理上获得了身份认同。事实上,索尔.贝娄并未解决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其笔下人物回归自然也有逃避现实的嫌疑,但贝娄通过赫索格对犹太身份的焦虑和认同,表达了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理想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赫索格》 身份焦虑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被改写的他者形象——从马德琳形象看贝娄的男性霸权话语 被引量:5
2
作者 汪汉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8-80,共3页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在描述马德琳形象时,作家通过男主人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强加在女主人公身上,致使马德琳成了一个与“我”相对立的他者形象。贝娄运用描述者掌控的话语权力,不仅遮蔽了马德琳的真实面目,...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在描述马德琳形象时,作家通过男主人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强加在女主人公身上,致使马德琳成了一个与“我”相对立的他者形象。贝娄运用描述者掌控的话语权力,不仅遮蔽了马德琳的真实面目,还对其形象进行别有用心的歪曲与改写。贝娄对“他者”马德琳的态度,客观上反映了作家的自我中心意识与男性沙文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被改写 男性霸权话语
下载PDF
指向身体下部的叙述——余华《兄弟》的肉体狂欢化叙事 被引量:8
3
作者 汪汉利 孙立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0-53,73,共5页
余华的《兄弟》是种肉体狂欢化叙述,这种指向身体下部的叙事具有强大的修辞功能。在作品上部,狂欢化叙事反映出余华对悲剧时代人生苦难进行消解,以及对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颠覆的企图;在下部,狂欢化叙述则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一方... 余华的《兄弟》是种肉体狂欢化叙述,这种指向身体下部的叙事具有强大的修辞功能。在作品上部,狂欢化叙事反映出余华对悲剧时代人生苦难进行消解,以及对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颠覆的企图;在下部,狂欢化叙述则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一方面它展示出当代社会的世态人生,另一方面也彰显了现代人欲望骚动的心理。肉体狂欢化叙事凝聚着余华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与批判,也透视出作家对当代现实的关切与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狂欢化叙事
下载PDF
人文焦灼与民族记忆——《赫索格》中的人文关怀与犹太民族境遇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汪汉利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41-44,共4页
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美国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赫索格》直面人生困境,揭示现代人的迷惘,渗透着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异常关切的人文焦灼意识。这种人文焦灼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精神流浪、人自身价值的寻找、人的苦... 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美国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赫索格》直面人生困境,揭示现代人的迷惘,渗透着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异常关切的人文焦灼意识。这种人文焦灼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精神流浪、人自身价值的寻找、人的苦难命运的叩问等层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索格》 人文焦灼 犹太民族记忆
下载PDF
论《老无所依》的人文底蕴与伦理缺陷 被引量:2
5
作者 汪汉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19-120,共2页
影片《老无所依》通过凶杀事件和荒原意象的比照,彰显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生存危机。然而,影片在以荒原隐喻现代社会的同时,却无法摆脱一个伦理悖论:过多的凶杀事件不仅凸显当代西方社会的伦理亏空,也严重影响了作品“人文关怀”主题... 影片《老无所依》通过凶杀事件和荒原意象的比照,彰显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生存危机。然而,影片在以荒原隐喻现代社会的同时,却无法摆脱一个伦理悖论:过多的凶杀事件不仅凸显当代西方社会的伦理亏空,也严重影响了作品“人文关怀”主题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无所依》 荒原 伦理缺陷
下载PDF
跳蛙不跳 纽约大笑——《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的叙事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汪汉利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5-27,共3页
马克·吐温的成名作《卡县名蛙》有着独特的叙事魅力。首先,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者的关系很独特。从表面看,小说叙述者似乎经历了两次转换,其实这是作者转换叙述视角的一种策略。其次小说结构的层次感很强。叙述层次与故事层次相... 马克·吐温的成名作《卡县名蛙》有着独特的叙事魅力。首先,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者的关系很独特。从表面看,小说叙述者似乎经历了两次转换,其实这是作者转换叙述视角的一种策略。其次小说结构的层次感很强。叙述层次与故事层次相互交错,形成了作品的复合型结构。再次,作家通过运用幽默化叙事,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语言表述三个层面,营造了层层交叠的幽默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视角 结构层次 幽默化
下载PDF
食人族、修辞与福音书——从海洋文学等看英国社会对南太平洋及加勒比岛屿土著的想像 被引量:2
7
作者 汪汉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2期45-51,共7页
食人族传说在殖民时代的英国流布很广,作家小说、史学家著作、传教士信件和航海家日志都有记载。19世纪50年代前,英国社会想像的"食人族"主要是南太平洋及加勒比岛屿的土著居民,渡海宣教的传教士是食人族故事的主要编造者。... 食人族传说在殖民时代的英国流布很广,作家小说、史学家著作、传教士信件和航海家日志都有记载。19世纪50年代前,英国社会想像的"食人族"主要是南太平洋及加勒比岛屿的土著居民,渡海宣教的传教士是食人族故事的主要编造者。作为白色人种(基督徒)对有色人种(异教徒)的想像与言说,"食人族"是殖民话语体系中表达种族/文化差异的符号,反映了英国乃至欧洲人对海外世界既渴望又恐惧的复杂心理。本质上,"食人族"是帝国文化精英为国家海外殖民事业所炮制的一个修辞。与殖民时代向外传播的福音书一样,食人族传说的政治功能远远大于文化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帝国 食人族 修辞 福音书
下载PDF
论雷切尔·卡森的“海洋三部曲”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汉利 刘珊珊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本文聚焦美国作家、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的"海洋三部曲",探讨其海洋作品蕴含的伦理观念与生态思想;认为卡森描绘了海洋之美及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对人类以科技手段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她虽未使用"生态"... 本文聚焦美国作家、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的"海洋三部曲",探讨其海洋作品蕴含的伦理观念与生态思想;认为卡森描绘了海洋之美及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对人类以科技手段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她虽未使用"生态"一词,"海洋三部曲"却客观反映其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每一海洋物种都有独特的生命价值,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人类作为地球上获益最多的生物族群,应该承担起生态责任、维护环境正义,实现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切尔·卡森 海洋 科技 生态思想
下载PDF
从神话看先民的海洋认知 被引量:4
9
作者 汪汉利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海洋神话反映了先民与海洋的亲密关系。从海洋形成神话、蓬莱传说到精卫故事,先民的海洋认知经历了想像、诠释、探求和征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海洋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化客体,不如说它是见证人类成长的重要参照物。先民了解和认... 海洋神话反映了先民与海洋的亲密关系。从海洋形成神话、蓬莱传说到精卫故事,先民的海洋认知经历了想像、诠释、探求和征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海洋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化客体,不如说它是见证人类成长的重要参照物。先民了解和认识海洋的过程,也是逐步确立生存主体意识、不断发现自我价值、验证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海洋 先民 认知
下载PDF
从《岭外代答》看大食与南宋的海上交往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汉利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本文以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大食诸国"为中心,结合赵汝适《诸蕃志》"大食国"相关内容,考察南宋时期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分析南宋至大食的海上丝绸之路情况。认为周去非、赵汝适虽未到过阿拉伯地区... 本文以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大食诸国"为中心,结合赵汝适《诸蕃志》"大食国"相关内容,考察南宋时期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分析南宋至大食的海上丝绸之路情况。认为周去非、赵汝适虽未到过阿拉伯地区,对大食诸国的叙述也未必完全正确,但两部作品关于大食物产、海上交通及南宋市舶司等叙述,为后人研究中阿关系提供了宝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外代答》 《诸蕃志》 大食 南宋 海上贸易
下载PDF
虚伪的作品与真实的表述——先锋时期余华与罗伯-格里耶人物观之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汉利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8-61,共4页
先锋时期余华与罗伯—格里耶在小说人物观上呈现出复杂关系。两位作家都反对典型性格的塑造,主张重估物的独特价值,但彼此侧重点是不同的。余华看重人内心的欲望,关注物对欲望的象征作用;格里耶则更强调人认识世界的无知性,反对“人为... 先锋时期余华与罗伯—格里耶在小说人物观上呈现出复杂关系。两位作家都反对典型性格的塑造,主张重估物的独特价值,但彼此侧重点是不同的。余华看重人内心的欲望,关注物对欲望的象征作用;格里耶则更强调人认识世界的无知性,反对“人为化的比喻”。两位作家在人物观上呈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状况,这一方面表明余华对新小说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也昭示民族文学走向对话和交流的必要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格里耶 真实性
下载PDF
文学教学的伦理维度——以《海的女儿》教学实践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汉利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98-101,共4页
文学教学活动中,伦理批评作为考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关系的价值尺度,包括宗教伦理、爱情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和文化伦理等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道德伦理评价。文章以《海的女儿》的教学实践为例,多方位地... 文学教学活动中,伦理批评作为考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关系的价值尺度,包括宗教伦理、爱情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和文化伦理等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道德伦理评价。文章以《海的女儿》的教学实践为例,多方位地发掘这篇童话的伦理内涵,力图揭示伦理批评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学 《海的女儿》 伦理批评
下载PDF
索尔·贝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汉利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0-34,共5页
索尔·贝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极为推崇,不仅早年创作直接模仿陀氏小说,在形成"贝娄风格"后,也多方面借鉴陀氏的写作经验。贝娄在受害小人物身上灌注神性,对生存怀有道德焦虑,以及努力揭示人物矛盾心理等都与陀氏的影响不... 索尔·贝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极为推崇,不仅早年创作直接模仿陀氏小说,在形成"贝娄风格"后,也多方面借鉴陀氏的写作经验。贝娄在受害小人物身上灌注神性,对生存怀有道德焦虑,以及努力揭示人物矛盾心理等都与陀氏的影响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影响
下载PDF
作品《赫索格》的性考察
14
作者 汪汉利 齐欣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3-94,共2页
本文以为,《赫索格》中男女主人公之间是畸形的两性关系.赫索格对性抱有错误认识,并屡有错乱的性行为,马德琳则饱受性压迫,处于失衡两性关系的劣势.赫索格并未因性错乱而得以精神解脱,其心理反而积聚着罪感焦虑。性错乱行为与犹太传统... 本文以为,《赫索格》中男女主人公之间是畸形的两性关系.赫索格对性抱有错误认识,并屡有错乱的性行为,马德琳则饱受性压迫,处于失衡两性关系的劣势.赫索格并未因性错乱而得以精神解脱,其心理反而积聚着罪感焦虑。性错乱行为与犹太传统伦理的冲突,是产生赫索格矛盾心理和罪感焦虑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关系 罪感焦虑 传统伦理
下载PDF
卡夫卡的“看”与“被看”
15
作者 汪汉利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8期109-112,共4页
大凡见过卡夫卡肖像的人,不能不为他的眼睛所震撼。这双眼睛清澈纯净、明亮有神,却流露出十分复杂的信息,既有羞涩、忧伤、恬淡和迷惘,也有惊恐、焦虑、自信和犹疑……我国学者曾艳兵先生认为:“卡夫卡的眼睛里似乎什么都有,但你... 大凡见过卡夫卡肖像的人,不能不为他的眼睛所震撼。这双眼睛清澈纯净、明亮有神,却流露出十分复杂的信息,既有羞涩、忧伤、恬淡和迷惘,也有惊恐、焦虑、自信和犹疑……我国学者曾艳兵先生认为:“卡夫卡的眼睛里似乎什么都有,但你却无法准确说出是什么。”正如卡夫卡作品一样,这双眼睛玄奥神秘、迷雾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看” 眼睛 纯净 恬淡
下载PDF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评介
16
作者 汪汉利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128-128,共1页
时至今日,有关"后现代"的种种论争已经渐趋平息,后现代理论逐渐为学界乃至国人所接受.正如刘象愚先生所说:"今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时不时听到不同行当的人们在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个俗语."后现代理论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 时至今日,有关"后现代"的种种论争已经渐趋平息,后现代理论逐渐为学界乃至国人所接受.正如刘象愚先生所说:"今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时不时听到不同行当的人们在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个俗语."后现代理论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在电影、绘画、建筑等多个领域,涌现出大量独具特色的另类作品.不过,艺术家对后现代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有人将后现代理论看作一种世界观,有人认为是看待与衡量事物的视角,还有人认为它仅是种社会思潮,更有甚者竟主张建立"后学",专门研究后现代理论.姑且不论这些理解是否科学合理,仅仅通过上述种种提法本身,就足以看出其深远影响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理论 评介 西方 创作灵感 社会思潮 科学合理 艺术家
下载PDF
主题学研究的理论困境
17
作者 汪汉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7-20,共4页
与研究实践相比,主题学的理论建设显得较为滞后,主题学研究仍未走出困境。本文以为,主题学研究的尴尬处境,首先表现为学科定位问题。主题学研究的跨越性、与民俗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需要学界进一步讨论辨识。其次是方法论问题。主题学... 与研究实践相比,主题学的理论建设显得较为滞后,主题学研究仍未走出困境。本文以为,主题学研究的尴尬处境,首先表现为学科定位问题。主题学研究的跨越性、与民俗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需要学界进一步讨论辨识。其次是方法论问题。主题学研究具有本体性特征,它不应仅仅被看作一种研究方法,主题学研究存在多种具体方法。再次,主题学的研究范畴需要进一步廓清,范畴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亟需理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学 学科定位 方法论 范畴 困境
下载PDF
舟山涉海节庆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18
作者 汪汉利 《枣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35-137,共3页
舟山的国际沙雕节等五大涉海节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扬起到了推助作用,但节庆本身还面临许多问题,不利的交通条件、节庆主体定位不明、节庆宣传与包装方式等,都严重制约着涉海节庆的发展。涉海节庆需充分挖掘海洋资源、增加体验... 舟山的国际沙雕节等五大涉海节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扬起到了推助作用,但节庆本身还面临许多问题,不利的交通条件、节庆主体定位不明、节庆宣传与包装方式等,都严重制约着涉海节庆的发展。涉海节庆需充分挖掘海洋资源、增加体验性活动,以普通游客作为节庆主体,改变宣传与包装方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涉海节庆 制约因素 对策
下载PDF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中的“宁波之乱”
19
作者 汪汉利 孙立春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0-64,共5页
日本学者上田信的《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从海洋史角度审视海洋与明清帝国的关系,聚焦海洋对中国明清两朝内政、外交的影响,是一部颇有创见的海洋文化著作。本文以书中"宁波之乱"一节为例,指出上田信叙述的"宁波之乱"... 日本学者上田信的《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从海洋史角度审视海洋与明清帝国的关系,聚焦海洋对中国明清两朝内政、外交的影响,是一部颇有创见的海洋文化著作。本文以书中"宁波之乱"一节为例,指出上田信叙述的"宁波之乱"起因、过程和影响等与中国历史文献存在一定出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宁波之乱"的历史真相;认为这种避重就轻的叙述与作者特有的历史观、日本中心主义意识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田信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宁波之乱
下载PDF
《海的女儿》:反浪漫主义的伦理指向
20
作者 汪汉利 徐青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2-45,共4页
安徒生《海的女儿》拥有复杂的伦理内涵,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作品。小人鱼求爱失败的经历表明,人类恋爱不能以失去人格和自我为代价,人类活动不能违背自然法则和生态规律。而小人鱼最终获得拯救则表明人类只有抛弃狭隘的利己主义计... 安徒生《海的女儿》拥有复杂的伦理内涵,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作品。小人鱼求爱失败的经历表明,人类恋爱不能以失去人格和自我为代价,人类活动不能违背自然法则和生态规律。而小人鱼最终获得拯救则表明人类只有抛弃狭隘的利己主义计较,怀着爱心和善意不断追求,才能实现生命意义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徒生 《海的女儿》 伦理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