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高校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
作者 汪江梅 《内江科技》 2005年第4期41-42,共2页
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课堂建设、学生心理训练、教育环境、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高校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大学生 高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健康问题 有机结合 心理训练 教育环境 系统论 德育 课堂
下载PDF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建军 汪江梅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5期97-98,101,共3页
面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已刻不容缓。完善行政决策体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人事管理机制是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行政效能 决策 协调 监督 人事管理
下载PDF
不同剂量维生素D辅助治疗小儿RRTI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江梅 徐佳璠 王卫华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维生素D辅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岁RRTI患儿183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3例及补充维生素D低剂量组61例、高剂量组59...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维生素D辅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岁RRTI患儿183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3例及补充维生素D低剂量组61例、高剂量组59例,三组均进行常规治疗,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25μg/次和0.5μg/次,3次/周,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维生素D、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同时随访1年,观察其呼吸道感染发作情况。结果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89%、77.97%和58.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57,P <0.001),其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8.654、17.985,均P <0.001),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3,P=0.199)。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次数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485、5.905,均P <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2,P=0.264);三组治疗后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后IgA、IgG、IgM和维生素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t值分别为4.485、5.952、7.904、5.673,均P <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t值分别为6.950、5.832,6.261、5.893,均P <0.05),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3、0.894、1.263、2.337,均P>0.05)。结论维生素D能提高RRTI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急性发作次数,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治疗效果相当,建议临床首选低剂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不同剂量 干预治疗 反复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NIPPV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反复发作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江梅 马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14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反复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早产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9例。研究组患... 目的探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反复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早产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9例。研究组患儿使用NIPPV辅助治疗,参照组患儿则采用传统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通气后1、3、6 h,研究组的呼吸暂停发生率均略低于参照组(P>0.05)。通气后1、3、6 h,两组患儿的PaO2水平逐渐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再次机械通气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平均通气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早产患儿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原发性呼吸暂停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下载PDF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卫华 马倩 +2 位作者 汪江梅 徐佳璠 黄莹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2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方法选取64例院内感染患儿为感染组,80例未感染患儿为未感染组。记录感染组患儿感染部位及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PCT、...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方法选取64例院内感染患儿为感染组,80例未感染患儿为未感染组。记录感染组患儿感染部位及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PCT、CRP及IL-6水平。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5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为主。胎龄偏低、体质量轻、窒息、羊水污染、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较多以及住院时间长的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组新生儿血清PCT、CRP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以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为主,胎龄小、体质量低、窒息、羊水污染、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以及住院时间长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CT、CRP及IL-6水平检测有助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感染 新生儿 危险因素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下载PDF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抗菌用药分析及建议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春莹 汪江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22期101-103,共3页
目的分析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本院儿科门诊的1200张上呼吸道感染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抗菌药物的种类、用量、患儿年龄及诊断等,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1200张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中,抗... 目的分析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本院儿科门诊的1200张上呼吸道感染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抗菌药物的种类、用量、患儿年龄及诊断等,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1200张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中,抗菌用药处方407张,占比为33.92%,未有抗菌药物相互联用。0~7岁患儿抗菌用药占比达80.59%。目前医院抗菌药物主要为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占比为65.11%;不合理处方占总抗菌用药处方的10.32%。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为主要不合理因素。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情况,药学部门应加强医院临床用药管控,儿科门诊部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下载PDF
利奈唑胺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卫华 马倩 +1 位作者 李瑶 汪江梅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5期924-927,共4页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新生儿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盐...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新生儿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7.5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按照每8 h10 mg/kg剂量iv。两组连续治疗10~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优于对照组77.42%(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部啰音完全消失时间、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奈唑胺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后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抗炎和促炎因子间动态平衡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 利奈唑胺 重症肺炎 疗效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6 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