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直觉思维在语文应试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泽树 卢卫平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81-85,共5页
关键词 直觉思维 视觉分析器 逻辑思维 语文试题 直觉思维能力 思维过程 客体对象 阅读方法 心理背景 优化选择
下载PDF
辛亥革命的序曲,农民起义的颂歌——浅论《草莽英雄》的艺术成就
2
作者 汪泽树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23-30,共8页
阳翰笙同志的名剧《草莽英雄》脱稿之后,便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压制:“禁止出版,禁止演出,没收原稿。”①迫害之残酷,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然而,鲁迅先生说过:“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 阳翰笙同志的名剧《草莽英雄》脱稿之后,便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压制:“禁止出版,禁止演出,没收原稿。”①迫害之残酷,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然而,鲁迅先生说过:“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②1945年,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革命人民争取到了一些暂时的表面的自由,于是,这个被禁锢了四年之久的名剧,便立即搬上了重庆的舞台,而演出的盛况,真令人惊喜。正如当时重庆《新华日报》的演出广告所讲的:“演员之众多,布景之繁重,剧情之紧张,为历届话剧所未有”。而且“各界爱戴,公演数十场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路同志会 双十协定 《新华日报》 罗选青 赵尔丰 国民党反动派 艺术成就 禁止出版 保路同志军 阳翰笙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论析
3
作者 汪泽树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35-44,共10页
要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血肉丰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单有鲜明生动的外部特征的细致描绘,那是远远不够的,而同时必须有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精细雕塑。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披露,比之于外部特征的描绘,更显得重要得多。宋... 要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血肉丰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单有鲜明生动的外部特征的细致描绘,那是远远不够的,而同时必须有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精细雕塑。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披露,比之于外部特征的描绘,更显得重要得多。宋人陈郁说过,“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否则,君子小人,貌同心异,贵贱忠恶,奚自而别,虽形似何益.”①清人刘熙载,更直捷地说:“文,心也。”②文学就是“心”学,就是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的。革命导师列宁,更从现代小说的角度,指出:“小说的整个主题包含于个别的环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描写 鲁迅小说 现代小说 革命导师 熙载 主题包 内心活动 高老夫子 君子小人 心理活动
下载PDF
文学巨匠李劼人
4
作者 汪泽树 《晚霞》 2005年第2期16-17,共2页
李劼人(1891——1962),四川成都人。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文学翻译家。原名李家祥,中学毕。业后更名为李劫人,曾用笔名老懒、云云等。
关键词 李劼人 现代小说 文学翻译家 笔名 用笔 中学 更名 中国 成都
下载PDF
大众诗人柯仲平
5
作者 汪泽树 张蜀南(图) 《晚霞》 2005年第7期22-23,共2页
柯仲平(1902-1964),云南省广南县人,原名柯维翰,曾用笔名仲屏、平、南云等,柯仲平是他使用最多的一个笔名。
关键词 柯仲平 诗人 大众 广南县 云南省 笔名
下载PDF
流浪文豪艾芜
6
作者 汪泽树 温志航 《晚霞》 2004年第10期16-17,共2页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艾芜是他使用最多的一个笔名。艾芜不同寻常的一生,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 艾芜 生平 文学创作 人格修养
下载PDF
症结在哪里——《记念刘和珍君》中一个句子的理解问题
7
作者 汪泽树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85-88,共4页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这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五节中的一个句子。对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惊心动魄的伟大”,在理解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分...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这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五节中的一个句子。对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惊心动魄的伟大”,在理解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最近时期,更有不少同志,写出专文,就自己的不同理解,详加解析。这些分歧的理解,归纳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念刘和珍君 理解问题 于文明 专文 语法规律 排比句 正语 郭翼 构成方式 结构表达
下载PDF
中国人的避讳
8
作者 汪泽树 《书摘》 2003年第7期75-78,共4页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来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数十种同义的词语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古代用"亡"、&q...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来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数十种同义的词语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古代用"亡"、"尽"、"殁"、"殒"、"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姓名 中国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