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头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规律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扬 汪洪骏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64-667,共4页
目的探讨胰头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对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手术显微镜法完整取出40例行胰腺癌根治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胰头癌患者的淋巴结,采用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l/E3),以免疫组化法复检常规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胰头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对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手术显微镜法完整取出40例行胰腺癌根治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胰头癌患者的淋巴结,采用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l/E3),以免疫组化法复检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淋巴结,统计各组淋巴结临床转移和微转移的发生率,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共收集1550枚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7例患者的199枚淋巴结存在临床转移,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为67.5%(27/40),淋巴结转移率为12.8%(199/1550)。以免疫组化法对1301枚阴性淋巴结进行复检,检出6例患者共130枚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综合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40例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为82.5%(33/40),与单纯常规病理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淋巴结转移率为21.2%(329/1550),与单纯常规病理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为第13组(24.1%,68/282)、第14组(18.1%,58/321)、第12组(12.7%,31/245)、第16组(12.3%,30/243)和第17组(11.4%,12/105)。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微转移发生率较高的淋巴结分别为第14组(16.5%,53/321)、第13组(15.2%,43/282)、第16组(6.2%,15/243)、第12组(4.9%,12/245)和第8组(5.O%,7/141)。综合两种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组别分别为第13组(39.4%,111/282)、第14组(34.6%,111/321)、第16组(18.5%,45/243)、第12组(17.6%,43/245)和第17组(11.4%,12/105)。11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29例患者在术后8~11个月内死于复发或转移,40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27.5%。其中,常规病理检测淋巴结阳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14.9%,常规病理检测淋巴结阴性、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阳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33-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常规病理检测与免疫组化检测均阴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1.4%,与常规病理检测阳性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联合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可有效提高胰头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第13、14、12、16和8组淋巴结易发生微转移,存在微转移的患者预后明显较差。在行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时,应特别注意对第13、14、16、12和17组等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进行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预后
原文传递
残胃癌65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扬 汪洪骏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8-119,共2页
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rcinoma)的概念由Balfour于1922年首次提出,十二指肠反流、H.pylori感染、胃酸缺乏被认为参与了残胃癌发病的启动过程。随着残胃癌检出率的逐年增高,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如首次手术术式、原发病类型... 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rcinoma)的概念由Balfour于1922年首次提出,十二指肠反流、H.pylori感染、胃酸缺乏被认为参与了残胃癌发病的启动过程。随着残胃癌检出率的逐年增高,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如首次手术术式、原发病类型和部位等,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但是,关于残胃癌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65例残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旨在分析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特征 残胃癌 H.PYLORI感染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十二指肠反流 临床病理特征 发病类型 预后相关
原文传递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胃接合处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扬 汪洪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4期329-330,共2页
目的 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胃接合处(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6例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胃接合处(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6例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4-69(46.3±12.7)岁;肿瘤直径1.2-3.0 cm,中位直径2.1 cm.46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疗效.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46例中,平滑肌瘤26例、胃肠间质瘤20例,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42-125 min,中位时间85 min.术后7例发生少量皮下气肿伴气胸,未予特殊处理,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继发性感染及消化道瘘等并发症.4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24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转移者,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采用STER治疗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短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 肿瘤 固有肌层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