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丽华 刘爱连 +4 位作者 宋清伟 马春梅 汪禾清 张龙敏 佟梓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鉴别诊断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疾病患者5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PCa组和BPH组。对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和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序列动态增强扫描、DWI及DK...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鉴别诊断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疾病患者5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PCa组和BPH组。对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和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序列动态增强扫描、DWI及DKI扫描。由2名医师测量两组病灶DKI的各参数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对两组各参数值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2名观察者测得两组各参数值一致性良好(ICC均>0.75)。PCa组平均扩散峰度值、平行扩散峰度值、垂直扩散峰度值高于BPH组(P均<0.01);PCa组平均扩散系数、平行扩散系数、垂直扩散系数值低于BPH组(P均<0.01)。ROC分析显示各参数诊断PCa和BPH的曲线下面积均>0.90。结论 DKI各参数可为临床鉴别诊断PCa和BPH提供更多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增生 扩散峰度成像 扩散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能谱成像鉴别膀胱后壁癌与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 被引量:5
2
作者 郝丽 刘爱连 +3 位作者 汪禾清 张婷 刘静红 王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宝石CT能谱成像(GSI)鉴别膀胱后壁癌与前列腺增生突向膀胱内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GS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膀胱后壁癌及21例突入膀胱内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分别以40~140keV条件下在病灶及前列腺组织内取ROI,获得4组不同keV水平... 目的探讨宝石CT能谱成像(GSI)鉴别膀胱后壁癌与前列腺增生突向膀胱内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GS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膀胱后壁癌及21例突入膀胱内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分别以40~140keV条件下在病灶及前列腺组织内取ROI,获得4组不同keV水平的CT值及CT能谱曲线;分析其差异,计算膀胱后壁癌与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内的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50~70keV条件下,膀胱后壁癌与前列腺组织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keV条件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keV时CT值差异最大(t=-5.776,P=0.002)。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内与前列腺组织之间不同keV条件下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膀胱后壁癌与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内的CT值在60~90keV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keV条件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40keV条件下差异最大(t=-4.711,P=0.001)。膀胱后壁癌能谱曲线斜率(k=0.86)明显大于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内曲线斜率(k=0.25)。结论 CT能谱成像可较准确地区分膀胱后壁癌与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膀胱肿瘤 前列腺增生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一例
3
作者 张维升 刘爱连 +2 位作者 汪禾清 刘丹 孙博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第7期77-77,共1页
患者 男,77岁。反复头晕发作3d。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昏沉感,伴恶心,无呕吐,双下肢乏力,走路不稳。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脑梗死后遗症。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后容积再现重建示主动脉有三支主要分支(图1),且由近... 患者 男,77岁。反复头晕发作3d。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昏沉感,伴恶心,无呕吐,双下肢乏力,走路不稳。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脑梗死后遗症。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后容积再现重建示主动脉有三支主要分支(图1),且由近心端至远心端依次为:右左颈总动脉共干、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轴位像示右锁骨下动脉自主动脉弓左后部发出后,经气管、食管后方和椎体前方走行至右侧(图2),从而与气管前方走行的右颈总动脉构成血管环,将气管、食管包绕。诊断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螺旋CT增强扫描 左颈总动脉 自主动脉弓 基底动脉缺血 脑梗死后遗症 左锁骨下动脉 临床诊断
原文传递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CT、MRI表现 被引量:3
4
作者 钱旭东 曾蒙苏 +6 位作者 金开璞 汪禾清 朱国方 胡少波 魏义军 丁莺 姚秀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MRI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SANT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 7例均为单发类圆形肿块。6例行MRI检查,主要表现为T_2WI及D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MRI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SANT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 7例均为单发类圆形肿块。6例行MRI检查,主要表现为T_2WI及D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向心性、结节性强化,其中轮辐状强化6例,假包膜及星芒征各5例,出血及钙化各1例,延迟期呈等或高信号。本组3例CT检查,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结节性、向心性强化,3例显示轮辐征,星芒征、假包膜征及出血征象各1例,无囊变及坏死病例。结论脾SANT在CT和MRI上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瘤 结节性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