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名校“学渣”出逃记(四) 最后的胜利
- 1
-
-
作者
汪英伦
-
出处
《留学》
2014年第14期89-91,共3页
-
文摘
历时11个月的努力后,美利坚的高中向他敞开了大门,被中考的惨败敲打过自信心的失意人终于扭转乾坤,逆袭成功。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面试,是在2012年12月8日,面试官是来自美国中学Top10之一的学校—迪尔菲尔德学院(Deerfield Academy)的Gimbel夫人。这次看起来最为顺利的面试,却开启了我自中考后的第二个灰败局面。
-
关键词
美国中学
迪尔
最后的胜利
塞特
私立中学
肯尼迪总统
斯学
就这样
面对自己
菲利普斯
-
分类号
G648.9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名校“学渣”出逃记之(三) 托福翻身仗
- 2
-
-
作者
汪英伦
-
机构
CFP
-
出处
《留学》
2014年第12期63-65,共3页
-
文摘
编者:一场险些失利的托福考试对于汪英伦而言是值得记录的,因为这个顶着中考阴影的"学渣"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实现了自己终要逆袭的愿望。2012年9月2日早晨六点半,我被闹铃准时唤醒。托福考试在不远处等着我,一整个暑假的屈辱和35天的奋斗,而今正是验收成果的时候。窗外弥漫着和中考结束当天一样的雾霾,空中有零星的雨滴在舞蹈,一切都和6月26号中考日那样的相似。天气可以相似,结局定然不同,怀着这样的信念,我佩戴好证件,打点好行装,踏上征程!
-
关键词
口语考试
阅读部分
听力考试
听力内容
WRITING
Reading
数学能力
毛利人
天都
保密
-
分类号
G635.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与词汇决一死战——名校“学渣”出逃记(二)
- 3
-
-
作者
汪英伦
-
出处
《留学》
2014年第10期65-66,共2页
-
文摘
一切看起来都像是炼狱般的暑假,被我谱写了一支7月变奏曲。如果说托福是一座高楼,高分在最顶层,那我每天所做的就是不断地攀登,将更多的楼层踩在脚下。坚定了出国的念头之后,做托福应考准备成为我的头等大事。回想起来,7月上旬的那段日子简直就是噩梦—每天起床面对的就是父亲失望的表情,而后想到自己的中考成绩,又是一阵深深的无奈,但这一切都必须自己承受,没有人能帮助我。一切看起来都像是一个炼狱般暑假的前奏,庆幸的是,我把自己变成《暑假组曲》第九节的作曲家,卓有成效地谱写了一支7月变奏曲。
-
关键词
中考成绩
九节
人能
数学题
学生时代
教学硬件设施
水银泻地
声优
NAIVE
课堂气氛
-
分类号
H31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人大附学渣“出逃”记(一) 耻辱之下的决心
- 4
-
-
作者
汪英伦
-
机构
CFP
-
出处
《留学》
2014年第9期68-69,共2页
-
文摘
我这种华夏理科学渣到了美利坚,完全可以伪装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法证法无所不通、几何代数无一不晓的大学霸!2012年6月26日,中考结束的日子,亦是我的留洋故事的起点。在阴雨蒙蒙的午后,城市被帝都特有的雾霾包围着。这一天似乎和其他PM 2.5超标的夏日没有什么区别,如要说不同,那可能是此时的我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狼狈。数学和物理两门考试被暴扣的35分,犹如一记残忍的绝杀,终结了我升入人大附中高中部的希望。
-
关键词
无所不通
这一天
证法
学习成绩
我自己
感觉像
平面直角坐标系
渐行渐远
别人家
告诉我
-
分类号
G648.9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 5
-
-
作者
汪英伦
-
出处
《少年文摘》
2016年第6期21-23,共3页
-
文摘
如果手机被没收,学生不仅要被"关禁闭",钱包也得被迫"减肥"。1中国高中以纪律严明著称,男生不准留长发,女生不准留长指甲,学生必须穿校服……一旦违反,就可能受到写检查、请家长、在全校大会上通告批评等处罚。
-
关键词
罪与罚
告诉我
社区服务
青年参考
眉头紧锁
女子单打
莫伟
男子单打
惩罚措施
吸毒贩毒
-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美国高中里的“罪与罚”
- 6
-
-
作者
汪英伦
-
出处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6年第9期64-64,共1页
-
文摘
并非学霸,却极擅英文。人大附中初中毕业后,前往美国波士顿某私立高中求学至今。赞赏美国教育模式,却不喜欢美式做人之道,感叹中西合璧的求学经历丰富了自己的大脑。
-
关键词
私立高中
美国
罪与罚
求学经历
初中毕业
人大附中
教育模式
做人之道
-
分类号
G638.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美国中学戏剧社为什么这么火
- 7
-
-
作者
汪英伦
-
出处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5年第9期42-42,共1页
-
文摘
很多人对于美国教育的直接印象除了“数学差”“课堂小”以外,就是那无所不包的社团项目了。我在中国和美国学校分别参加了戏剧社之后,不得不说,中国学校只能不幸地败下阵来。中国的戏剧社爱排一些像《茶馆》这样的传统剧目,之后再在全校举行一次演出,其目标单纯是为了发展社员们对于戏剧的兴趣,并通过排练来提高他们的实力。
-
关键词
戏剧
美国中学
美国学校
美国教育
传统剧目
《茶馆》
中国
课堂
-
分类号
G423.04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